馮家廟村

馮家廟村

明代有村,因村中原有馮家廟,村以廟命名。現廟已無,僅存一座高0.9米的缺腿石獅。馮家廟村原始有個南灣子,原有十多戶,現在僅存五戶。

行政區劃


馮家廟村位於延慶城東南約11.9公里處,北與老銀庄相鄰,南距蓮花灘1.3公里,西南距孟家窯1.3公里。地處延慶山區,位於河流階地上,地勢較為平坦。
海拔約570米,土壤為淋溶褐土。轄域面積6.5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802畝左右,屬偏坡黃沙土地,土質瘠薄,無水源怕旱年。

農業


馮家廟村以農、林業產業為主。果林面積500畝,山杏面積600畝。樹木以榆、楊、柳、刺槐松柏杏核核桃為主,酸棗樹到處都有。

人口民族


該村落內主街呈南北走向,有136多戶,350多口人。有漢族、滿族。滿族人數佔全村人口的43%。姓氏以成、時、王、李、孫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曾八次來此燒殺,八路軍國民黨軍隊曾在該村交戰六次。
村黨支部建於1946年,先後有李德亮、孫書祥、成殿考、韓貴祥、劉永河、王翠蘭、時彥亮、成世岩、孫石根、孫屹峰、孫石根等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從2010年7月由井庄鎮委派常學永擔任馮家廟村黨支部書記。從1983年建村委會,先後有成殿梅、李玉祥、王紹忠擔任村委會主任。現任村主任王元利,於2010年6月換屆改選中被推選上任。有李富、孫屹峰、孫石根擔任經濟合作社社長。

經濟建設


曾以種植玉米高粱、蔬菜等作物為主,1965年因雹災、莊稼無收。1985年開始繁育玉米種子,直至1999年止。1990年糧食總產量10.8萬公斤,全村經濟總收入約38.7萬元,人均收入約769元。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9萬元,人均收入3833.3元。到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8萬元,人均收入5979元。
2007年,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懷下,特別是北京市民委的資金扶持下,我村開展落實肉雞養殖小區項目:用市民委扶持資金20萬元現已建好標準肉雞養殖雞舍10棟,每棟雞舍650平方米。一批可養肉雞5000隻,一年平均養殖6批,年可出欄肉雞48萬隻。2009年建成肥鵝(鴨)育雛廠房三棟,現轉建成雞舍。
2009年,村裡發展速生核桃園,大面積栽植薄皮速生核桃樹350畝,因2010年大旱無雨水源短缺,成活率大大降低。嫁接仁用杏樹5千多株,現成活率在90%。2010年,我村根據本地區的實際,合理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發揮區域優勢,發展玫瑰園項目,加快本村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項目。共栽植四季食用玫瑰花300畝,9萬畝/株。目前已初步完成了配套硬體設施配置和幼苗栽種工作。
2011年,馮家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馮家廟村東北部新建300畝露地菜田,品種主要有紫甘藍、綠圓白菜、蔥、蘿蔔大白菜、紫瓤白薯。我村結合本村實際,發展多種產業,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我村與坤瑞旅遊開發公司於6月中旬簽訂承包協議,為我村招商引資工作奠定了基礎。玫瑰、蔬菜的種植不僅使馮家廟村自身得到了發展,而且對井庄鎮整體種植業的建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實現富民目標。

新農村建設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孫石根(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在該同志上任以來,2004年修建護村壩550米,利用國家(中央、市委)的扶持優惠政策,向上級各有關部門申報項目,建肉雞養殖小區大棚10棟,硬化街道6千米。本村完成了主街道的“亮化”工作,全村安路燈70餘盞。已建成新大隊辦公室,並添置更換辦公室設備,建老年活動室、鄉村醫療室、文化大院為一體的房屋一處。拆陳舊不堪的老倉庫蓋上數字影廳、村辦公室、門房鍋爐房為一體的房屋一處。村充分利用新辦公室開展各種活動,利用數字電影設備和遠程教育設備,豐富黨員和村民的日常教育和文娛活動。進行自來水改造,管道在2008年已鋪設好。2009年推進五項工程,全村自來水管道改造和修建水塔工程,建秸稈氣化站,管道輸送各戶工程。
搞好村容環境建設。在2008年中有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我村已經做了大部分的工作,但還沒有完全徹底。2011年我村繼續加強環境整治工作,通過排查,找出村內私搭亂建、亂耕亂種,亂堆亂放等問題,建立環境整治台賬,通過整治、銷賬,達到環境改善的目的,實現村莊基礎設施的初步完善和生態環境的升級上檔,成為具有特色、環境優美、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到重點治理與專人維護相結合,村內設置專職衛生保潔員,對村內垃圾及時清理,並對村內私搭亂建等違章建築進行了拆除,全村新增生態管護員15名,護林員10名使村容村貌有了明顯的改善。

社會建設


滿族文化展覽館:2011年在縣民委的支持下,我村新建滿族文化展覽館,將具有滿族特色的物品進行恢復修整,包括石碾子、石磨等。有助於弘揚民族文化,營造村內文化氣息,使更多的人了解滿族村馮家廟,成為精神文明建設新舉措。
文化廣場:新建文化廣場1800平方米,單價120元/平米,總共花費21.6萬。此舉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使村民有了健身娛樂的好場所。新添健身器材13部,成為村民健身娛樂的好工具。為方便村民,我村新建愛心超市,貨架欄櫃都已擺放妥當。
益民書屋:村裡得到有關部門的捐書上千冊,新增了益民書屋,在鎮宣傳科的幫助下,我們的書架全部到位,圖書已分門別類上架,主要分為政經類、科技類、文化類、少兒類、生活類、綜合類六大類。我們將圖書按類別按序號做好登記,並專門設立了圖書管理員,組織村民看書學習,做好村民借書的登記事宜,保證村民充分利用書籍,防止書籍的不明流失。
老年活動中心:村裡建有老年活動中心,配齊了各種娛樂設施,其中包括棋牌室、桌球室、乒乓球室等,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喜歡的娛樂方式。活動中心每天晚上按時開放,並有專人負責管理,保證設備的完好以及活動的順利開展。
數字放映廳:數字放映廳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每周六、周日晚,放映員按時為村民播放深得村民的喜愛的一些優秀的老影片、經典的樣板戲、科教片等等。正所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不誤。
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出現為村裡熱愛文藝、會器樂的村民提供了活動場所,村裡組建了嗩吶隊、鼓樂隊等民俗文化隊伍,經常定期組織秧歌隊比賽和各文化演出活動。充分地利用了文化大院的設備,豐富村裡休閑生活,傳承基層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