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朝天宮
康熙33年在台灣建造的寺廟
北港朝天宮是雲林最著名的廟宇,也是台灣媽祖的總廟。朝天宮建於清康熙33年,經歷的多次的修繕后,目前列屬於二級古迹。前殿為歇山重檐式建築,中央是「三川門」,兩邊各為「龍」、「虎」門,屋頂上方布滿交趾陶剪粘。第二進正殿為三重硬山式建築,供祀天上聖母、鎮殿媽、湄洲媽祖等30尊媽祖神像。第三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左右分別祀奉文昌帝君及三宮大帝,中門有石鼓,左右二門各設石枕。第四落,聖父母祀中室,開出堂於左,南華閣左右,武城閣則為朝天宮南管樂社所在。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舊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才改名為朝天宮。清康熙年間,臨濟宗禪師樹壁奉湄洲祖廟媽祖神像來台,登陸笨港北岸,經街民議留以供膜拜,遂於康熙39年(1700年)於現址建廟奉祀,因神跡靈驗,已成為台灣媽祖信仰的龍頭大廟!
北港朝天宮
乾隆40年(1775)“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提及:“……天后宮建自雍正庚戌年,歲修於乾隆辛未年……”。另外,《雲林採訪冊》記載:“天后宮,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雍正庚戌年,即雍正8年,說明了康熙年間,笨港的媽祖廟仍為一小祠,至雍正8年興建,始具規模,乾隆16年(1751)曾再次重修。
乾隆39年(1774)由笨港縣丞薛肇熿捐俸倡議重修,貢生陳瑞玉、監生蔡大成等募得一萬伍仟余圓,自乾隆39年重修,乾隆40年(1775)完工,當時朝天宮的建築有正殿及觀音殿二進。道光17年(1837)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與台灣水師游擊溫兆鳳率軍渡台,船隻遇風災,王得祿祈禱媽祖庇佑。之後因順利抵台並平定張丙事件,乃敬獻“海天靈貺”匾及古鐘予朝天宮。
咸豐2年(1852)由王得祿次子王朝綸、嘉義縣訓導蔡如璋發起重修,於咸豐5年(1855)農曆10月興工。此次重修並擴建拜亭與東西兩廂廊,成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至咸豐9年(1859)完成廟宇的重修。
光緒20年(1894)北港街發生火災,並波及朝天宮三川殿。明治39年(1906)嘉義地震,朝天宮廟宇受損,幸經北港區長蔡然標、地方士紳曾席珍、蔡培東等人倡議重修,自明治41年(1908)8月26日興工。此次的重修,聘請陳應彬匠師主持大木工程,全部重建經費計七萬九千餘元,至大正元年(1912)1月完工。
日據時期,北港地區郊商組織仍蓬勃發達,並積極參與朝天宮的管理與重修,當時郊商組織媽祖會,分別有祖媽會——金順盛、二媽會——金順安、三媽——金盛豐、布郊、敢郊——金興順、魚鋪街——金海順、屠戶——金義順等。明治年間朝天宮重修時,媽祖會及郊商皆紛紛捐資參與修護。
1959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信士發起重修正殿,1963年完成正殿的重修,但仍不失其傳統的空間配置。1972年11月朝天宮經省政府核定為“台灣省宗教紀念觀光區”。
1976年朝天宮斥資興建北港媽祖紀念醫院,發揚媽祖慈悲濟世的懿旨,嘉惠嘉南平原民眾,補足地方醫療缺陋的情形。1983年11月27日指定朝天宮為國家第二級古迹,1987年媽祖成道千年,由北港朝天宮舉辦媽祖環島弘法繞境活動,歷時26天。
1995年12月20日聖父母殿遭到火災,日治時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獻“享於克誠”匾亦遭焚毀。1998年元月15日聖父母殿重建落成,並舉辦安座大典。同年朝天宮與湄洲天后宮互贈5丈高媽祖石雕像,雕像於北港媽祖文化大樓屋頂花園展示。
1999年九二一地震,北港朝天宮廟宇受損,2004年進行全面重修,並采懸吊屋脊的工法施做屋頂,期許能保存朝天宮的建築藝術。
2000年,陳水扁蒞臨「朝天宮」參訪第一屆全民運動會在「朝天宮」廟埕舉行引燃聖火儀式;
2001年,陳水扁蒞臨「朝天宮」主持「北港迎媽祖」遶境出巡開鑼儀式「北港媽」首度前往天津進行媽祖文化之旅,並前往泉州、湄洲等地參訪北港媽祖南投縣息災祈安植福出巡遶境;
2001.6.28,籌建委員會建廟供奉;
2001.8.15,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顏延齡一行6人抵達本宮參訪;
2001.8.20,大陸湄洲祖廟由前董事長林聰治女士率領一行10人抵達本宮參訪;
2001.11.10,台灣當局領導人呂秀蓮女士於下午抵達本宮參拜;
2001.11.20,今起本宮舉辦護國息災頂禮梁皇大法會七天;
2001.12.29,本宮舉行第七屆董監事選舉,選舉人計6029人,出席投票4537人,投票率75.2計選出董事19名,監事3名。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於農歷過年前,有一連串的祭祀活動,為迎接新年及媽祖誕辰的慶典,每年農曆12月20日由廟方清洗殿宇,將一年來的塵埃給清除乾淨,有除舊布新的意義。農曆12月24日由廟方執事者舉行送神儀式,以素果祭祀神祇,恭送廟內列位諸神,並象徵性的關閉廟門至祭祀典禮結束。
搶頭香
除夕當日晚上9點30分,朝天宮再度關閉廟門,準備正月初一子時“搶頭香”的活動。當廟門開啟時,信徒蜂擁而入,希望能搶得頭香,為來年帶來好運。在節慶習俗中,農曆正月初四為“接神日”,朝天宮再度關閉廟門,以迎接眾神祇的降臨。
迎春繞境
朝天宮於元宵節時,舉辦媽祖“迎春繞境”活動,商家為表示對媽祖信仰的虔誠,並期望媽祖能保佑生意興隆,在媽祖繞境時,會準備大量的炮竹置於媽祖的鳳輦神轎下,稱為“炸轎”,炮竹愈多,表示來年生意會愈好,也為繞境活動帶來高潮。
三月逍媽祖
“三月逍媽祖”是北港朝天宮的年度盛會。每年農曆三月十九這天,北港家家戶戶都會辦桌請遠方來的親友共同享用美食;在廟口的繞境隊伍出發后,北港街頭鞭炮聲四起,信徒即知道媽祖繞境隊伍出巡了,沿路每戶都會準備香案,水果和金爐恭迎聖駕,這在別處是少見的。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信俗2008年7月11日被指定為“台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並與台東炸寒單、鹽水蜂炮並稱“台灣三大炮”。
朝天宮的三寶是經由研究媽祖文化的學者認定而來,分別是寶璽、缽和昭應錄。
寶璽:最初隨媽祖神像渡海而來,全台灣僅有北港朝天宮媽祖有寶璽。
昭應錄:記載媽祖升天后救世感應事迹。
第1代-樹壁和尚,開山住持,任期,康熙39年 (1700) 到康熙49年 (1710)。臨濟宗第34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1代僧侶。生卒年不詳。
第2代-能澤和尚:任期,康熙49年 (1710) 到乾隆53年 (1788)。臨濟宗第35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2代僧侶。兼任彰化縣總持司。生年不詳,乾隆53年圓寂。
第3代-志心和尚:任期,乾隆53年 (1788) 到乾隆60年-嘉慶9年(1804)間。臨濟宗第37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4代僧侶。生卒年不詳。
第4代-浣衷和尚 :任期,乾隆60年 (1795) -嘉慶9年 (1804) 間至道光4年 ( 1824)。乾隆30年 (1765) 出生,道光4年圓寂。臨濟宗第39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6代僧侶。
第5代-瑞合和尚 :任期,道光4年 (1824) 至咸豐7年 (1857)。嘉慶8年 (1803) 出生,咸豐7年 (1857) 圓寂。臨濟宗第43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10代僧侶。
第6代-振明和尚:任期,咸豐7年 (1857) 至光緒3年 (1877)。嘉慶13年 (1808) 出生,光緒3年 (1877) 圓寂。臨濟宗44代傳人,朝天宮第11代僧侶。
第7代-達聰和尚:任期,光緒3年 (1877) 至光緒10年 (1884)。道光29年 (1849)出生,光緒10年圓寂。臨濟宗46代傳人,朝天宮第13代僧侶。
第8代-添澤和尚:任期,光緒10年 (1884) 至明治43年 (光緒26年;1900)。咸豐4年 (1854) 出生,光緒26年圓寂。臨濟宗47代傳人,朝天宮第14代僧侶。
第9代-頓超和尚:任期,明治43年 (1900) 至大正12年 (1923)。光緒16年 (1890)出生,大正12年圓寂。臨濟宗97代傳人,朝天宮第16代僧侶。北港朝天宮僧侶系統之末代住持,后入台南竹溪寺僧侶時代。
第11代-然妙和尚,任期,1971 至1987。1922年 出生,俗名陳錦南,1987年圓寂。法脈臨濟宗,兼任台南竹溪寺、台南正覺寺住持。
第12代-鴻妙和尚,任期, 1987 至1993。1946 出生,俗名姜尊仁,1993年圓寂。法脈臨濟宗,兼任東山龍山寺住持。
第13代-常定和尚,任期,1993至1994。俗名,出生年不詳, 2003 圓寂。兼任台南竹溪寺住持。台南竹溪寺僧侶系統結束,進入高雄元亨寺僧侶時代。
第14代-菩妙和尚,任期, 1996至2004。俗名 劉雄, 1921出生,2004年圓寂。法脈臨濟宗,兼任高雄元亨寺、楠梓慈雲寺、台南圓通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