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骨

獼猴骨

捕捉獼猴,殺死後,剝去皮毛(四肢不去皮毛),除去內臟,剔除骨上筋肉,將骨胳掛通風處晾乾,製成的一味中藥藥材。

動物形態


獼猴(陸璣詩疏》),又名:狙(《莊子》),沐猴(《史記》),王孫(《柳河東集》),期猻(《聖惠方》),馬留(《倦遊雜錄》),黃猴。
體長約45~51厘米,尾長約18~20厘米。顏面和兩耳多呈肉色。臀胝明顯,多紅色,雌者色更紅。兩頰有頰囊。四肢粗短,手足均具5指(趾),指端有扁平的指甲。毛色隨地區、年齡而異,一般為深棕色,背面上半部灰棕,至臀部逐漸變為深棕色。肩及前肢略灰,胸腹部淡灰色。
棲于山林。白晝活動覓食,晚間息於岩壁或樹上。群居性,行動敏捷,善攀緣、跳躍,會泅水。食物主要為野菜、野果及竹筍、昆蟲等,亦盜食玉米甘蔗等作物。分佈西南、華南、長江流域、河南、山西、河北、陝西、青海等地。

採集


全年均可捕捉。殺死後,剝去皮毛(四肢不去皮毛),除去內臟,剔除骨上筋肉,將骨胳掛通風處晾乾。

藥材


商品分四肢骨與全身骨二種:
①四肢骨
前肢肱骨長約13厘米,粗約1.3厘米,橈骨尺骨的大小几乎相等,長約14厘米,粗0.8~1厘米。後肢股骨長約17厘米,粗約1.5厘米,微彎;腓骨脛骨長約15厘米,脛骨粗約1.2厘米,腓骨細瘦。前後肢掌部及爪均帶有皮毛,皮呈黃棕色,乾枯,毛色與生者相似。骨質輕,外表不甚潔白。斷面骨膘不大厚實,亦呈浸白色,骨髓多已乾枯。
②全身骨
包括頭骨、脊骨肋骨尾骨等。頭骨與人頭骨很相似。脊椎骨粗大,共28節。肋骨13對,細瘦而彎曲。尾骨漸細小,共15節。商品常因加工而損失,殘缺不全。以上二種藥材均以無筋肉附著、無霉壞、臭味、蟲蛀者為佳。
產四川、貴州、浙江、湖北等地。

炮製


酥炙或打碎。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平,味酸,無毒。"

歸經


《四川中藥志》:"入心、肝二經。"

功用主治


祛風濕,通經絡。治風寒濕痹四肢麻木關節疼痛
①《證類本草》:"頭骨,主瘴瘧。"
②《貴州民間方葯集》:"浸酒,治風濕麻木,關節疼痛。"
③《浙江中藥手冊》:"強筋骨,通經絡。治跌打損傷。"
④《四川中藥志》:"祛風除濕,鎮驚截瘧。治風寒濕痹,四肢麻木,小兒驚癇及摩瘧發熱。"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浸酒或入丸、散。

選方


瘧疾進退不定:猢猻頭骨一枚(燒灰)。細研為散。空腹以溫酒調一錢服,臨發時再服。(《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