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三加
刺三加
刺三加(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別名,白勒根《生草藥性備要》,白茨根、山五甲《草木便方》,苦勒強《嶺南採藥錄》,苦刺頭(貴州),三甲皮(四川),土三甲皮、三甲皮(廣西)。攀援狀灌木,高1-7m。枝細弱鋪散,老枝灰白色,新枝棕黃色、疏生向下的針刺,刺先端鉤曲,基部扁平。
刺三加
刺三加
刺三加
葉互生,有3小葉,稀4-5;葉柄長2-6cm,有刺或無刺;小葉柄長2-8mm;葉片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稀 倒卵形,中央一片最大,長4-10cm,寬36.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上面脈上疏生剛毛,下面無毛,邊 緣有細鋸齒或疏鈍齒,側脈5-6對。傘形花序3-10,稀多至20個組成頂生的傘形花序或圓錐花序,直徑1.5-3.5cm;總花梗長2-7mm,無毛;萼筒邊緣有5小齒;花黃綠色,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2mm,開花時反曲;雄蕊5,花絲長約3mm;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約5mm,成熟果黑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生於林緣、灌叢或山坡上。
分佈於貴州各地苗鄉,在靠近雲南的邊界也有部分生長。此外,華南、華中及西南地區也有。
刺三加
【功用主治】感冒發熱;咽痛;頭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泄瀉;痢疾;脅痛;黃疸;石淋;帶下;風濕痹痛;腰腿酸痛;簕骨拘攣麻木;跌打骨折;痄腮;乳癰;瘡瘍腫毒;蛇蟲咬傷。
①《貴州草藥》:"驅風,散寒。"
②《陝西中草藥》:"舒筋活血,止血,消腫,鎮痛。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瘀血腫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15~30克);或研末沖服。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選方】①治風寒咳嗽:黃椒三至五錢。煨水服。
②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黃椒一兩,泡酒服;域加大風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
刺三加
④治大便秘結:見血飛干根三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用藥禁忌】孕婦慎服。《貴州民間藥物》:“忌生冷食物。”
【出處】《中華本草》
【配伍應用】風濕性關節炎:刺三加根10g,大小血藤各5g,大風藤5g,對叉療葯10g,水煎或泡酒服。(貴州各地)跌打損傷:刺三加根15g,鐵筷子15g,黑骨藤10g,水煎服。(貴州各地)咳嗽:刺三加根15g,矮地茶30g,水煎服。(貴州黔南)
刺三加
刺三加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根皮呈不規則筒狀或片狀,長2-7.5cm,厚0.5-1.5mm。外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皮孔類圓形或略橫向延長;內表面灰褐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折斷面不平坦。氣微香,味微苦、辛而澀。
【顯微鑒別】根皮橫斷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組成。韌皮部射線寬1-4列細胞,樹脂道切向45-250μm,徑向45-118μm,周圍分泌細胞4-17個。老的根皮有韌皮纖維。草酸鈣簇晶少見,直徑10-50μm。
春、夏、秋三季均可採挖,曬乾,或取根皮曬乾。鮮用或鮮時剝根皮曬乾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