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中醫藥全書
中醫古籍出版社圖書
對於敦煌古醫籍的整理,今人經過不懈努力,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由於敦煌 醫藥卷子的特殊性,難以畢其功於一役,需要反覆探 索,逐步完善。今以《敦煌中醫藥全書》(中醫古籍出 版社,1994年版)。
序 | 凡例 | 總論 | 輝煌燦爛的敦煌石窟藝術 |
莫高窟開鑿興建年代考證 | 敦煌石窟藝術簡介 | 一、敦煌石窟藝術――建築 | 二、敦煌石窟藝術――彩塑 |
三、敦煌石窟藝術――壁畫 | 極其珍貴的文化寶藏――敦煌遺書 | 敦煌遺書的發現與流失 | 世界各地收藏敦煌遺書情況 |
敦煌遺書的概念及學術特點 | 敦煌遺書的重大學術價值 | 一、敦煌遺書中的佛教經典 | 二、敦煌遺書中的道家及其它宗教經典 |
三、敦煌遺書中的儒家經典 | 四、敦煌遺書中的文學資料 | 五、敦煌遺書中的社會經濟資料 | 六、敦煌遺書中的史地資料 |
七、敦煌遺書中的語言文字資料 | 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顆璀燦明珠――敦煌中醫藥文獻 | 敦煌中醫藥文獻的重大學術成就和價值 | 敦煌醫理類著作 |
一、人與天地相應 | 二、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 三、以臟腑辨證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 敦煌古藏醫藥類著作 |
一、藏醫藥學具有悠久歷史和民族特色 | 二、特殊的取穴方法 | 三、圖文並茂的吐蕃醫學文獻――古藏文針灸圖 | 四、藏醫藥學與印度醫學的關係 |
五、藏醫藥學與中醫藥學的關係 | 敦煌針灸類著作 | 一、迄今現存最古老的針灸圖實物 | 二、所列疾病及治療經驗 |
三、特殊穴位的記載 | 四、關於《人神禁忌》 | 敦煌診法類著作 | 一、指示出脈診的基本要求 |
二、幾種診脈方法的研究 | 三、有關脈診理論的研究 | 敦煌本草類著作 | 一、《本草經集注》殘卷的歷史價值 |
二、唐《新修本草》原始模型的發現 | 三、《食療本草》原始殘卷的展示 | 敦煌醫方類著作 | 一、敦煌古醫方在八法中的應用 |
二、敦煌古醫方在八法複合作用中的應用 | 三、敦煌古醫方在外治法中的應用 | 敦煌遺書中的道醫資料 | 敦煌遺書中的佛醫資料 |
敦煌遺書醫事雜論 | 形象醫學是敦煌中醫藥文獻的稀世之寶 | 一、行醫施藥療病疾 | 二、出診患家救病兒 |
三、揩齒刷牙 剃頭洗澡 講究個人衛生 | 四、修改水井 改建廁所 豐富和發展中醫衛生學 | 五、運動與氣功 強身與保健 充實發展中醫運動醫學 | 六、圖版說明與解析 |
各論 | 敦煌醫理類著作 | 提要 | 張仲景《五藏論》 |
一、張仲景《五藏論》一卷(P2115) | 二、張仲景《五藏論》一卷(P・2378) | 三、張仲景《五藏論》一卷(P・2755) | 四、張仲景《五藏論》一卷(S・5614) |
《明堂五藏論》一卷(P・3655) | 《傷寒論・傷寒例》(P・3287) |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無編號) | 敦煌古藏醫藥類著作 |
提要 | 《火灸療法》 | 一、《火灸療法》(P T127) | 二、《火灸療法》(P T1044) |
《吐番醫療術》 | 一、《吐番醫療術》(India0ffice56・57) | 二、《吐番醫療術》(P・T1057) | 《古藏文灸法圖》(P 18・017) |
敦煌針灸類著作 | 提要 | 《灸法圖》 | 一、《灸法圖》(S・6168) |
二、《灸法圖》(S・6262) | 《新集備急灸經》 | 一、《新集備急灸經》(P・2675) | 二、《新集備急灸經》(P・2675) |
《灸經明堂》(S・5737) | 《人神日忌》(P・3247) | 敦煌診法類著作 | 提要 |
《素問・三部九候論》(P・3287) |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P・3481) | 《傷寒論・辨脈法》 | 一、《傷寒論・辨脈法》(S・202) |
二、《傷寒論・辨脈法》(P・3287) | 《平脈略例》 | 一、《平脈略例》一卷(S・5614) | 二、《平脈略例》一卷(P・2115) |
三、《平脈略例》一卷(S・6245,殘文) | 《五藏脈候陰陽相乘法》 | 一、《五藏脈候陰陽相乘法》(S・5614) | 二、《五藏脈候陰陽相乘法》(S・6245,殘文) |
《佔五藏聲色源候》 | 一、《佔五藏聲色源候》(S・5614) | 二、《佔五藏聲色源候》(S・6245,殘文) | 《玄感脈經》(P・3477) |
《青烏子脈訣》(P・3655) | 《七表八里三部脈》(P・3655) | 《不知名氏辨脈法》之一(P・3287) | 《不知名氏辨脈法》之二(P・3287) |
《脈診法殘片》(S・181,殘文) | 敦煌本草類著作 | 提要 | 《新修本草》 |
一、《新修本草・序例》(無編號) | 二、《新修本草 草部・卷十》(P 3714) | 三、《新修本草》(P・3822) | 四、《新修本草》(S・4534) |
《食療本草》(S・76) | 《本草經集注第一・序錄》(龍 530) | 《殘本草》(S・5968) | 敦煌醫方類著作 |
提要 | 《雜證方書》 | 一、《雜證方書第一種》(S・3347) | 二、《雜證方書第二種》(S・5435) |
三、《雜證方書第三種》(P・2565) | 四、《雜證方書第四種》(P・2662) | 五、《雜證方書第五種》(P・26622) | 六、《雜證方書第六種》(P・2882) |
七、《雜證方書第七種》(P・3144) | 八、《雜證方書第八種》(P・3596) | 九、《雜證方書第九種》(P・3731) | 十、《雜證方書第十種》(P 3885) |
《王宗無忌單方》(P 2635) | 《單藥方》(P・2666) | 《配方選葯法》(P 2755) | 《腳氣、瘧病方書》(P 3201) |
《雜療病藥方》(P・3378) | 《頭、目、產病方書》(P 3930) | 《黑帝要略方》(P・3960) | 《醫方殘片》(P・5549) |
《療胸痹心痛醫方殘片》(S・079) | 《治病藥名文書》(S・1467和S・14672) | 《簡便醫方方書》(S・3395) | 《美容方書》(S・4329) |
《求子方書》(S・4433) | 《配伍組方法要》(S・5968) | 《服食養生方書》(S・6052) | 《無名方書目錄》(S・6084) |
《婦科單藥方書》(S 61772) | 敦煌遺書中的道醫資料 | 提要 | 《療服石醫方》(無編號) |
《服氣休糧及妙香丸子方》(P 3043) | 《道家養生方》(P・4038) | 《絕谷仙方》(S・2438) | 《殘辟穀方》(S・5795) |
《道家合和金丹法》(P 3093) | 敦煌遺書中的佛醫資料 | 提要 | 《佛家醫方》(P 2665) |
《佛家辟穀方》 | 一、《佛家辟穀方》(P・2637) | 二、《佛家辟穀方》(P・2703) | 《佛家香浴方》 |
一、《佛家香浴方》(P 3230) | 二、《佛家香浴方》(S・6107) | 《佛家養生方》(P・3244) | 《佛家語喻醫方》(P・3777) |
《佛家療病催產方》(P・3916) | 《佛家神妙補心丸》(S・5598) | 敦煌遺書中醫事雜論類著作 | 提要 |
《茶酒論》 | 一、《茶酒論》(P・2718) | 二、《茶酒論》(P・2875) | 三、《茶酒論》(S・406) |
四、《茶酒論》(S・5774) | 《伍子胥變文》中的藥名詩 | 一、《伍子胥變文》中的藥名詩(P・2794) | 二、《伍子胥變文》中的藥名詩(S・328) |
《治病所須》(P・2215) | 《拋暗號》(P・2305) | 《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P・2539) | 《勸善經》中有關的七種死病(P・3036) |
《陰陽書》中有關病症與藥名摘錄(S・1468) | 《佚類書・醫卜》醫家董奉郭玉傳(S 2072) | 《救諸眾生苦難經》中的十種死病(S・3417) | 《百一物本》中的醫用藥品(S・4636) |
《佛說痔病經》中的醫學病名(S・5379) | 《類書》上殘存的醫學術語(S・5725) | 《某僧向大德乞葯狀》(S・5901) | 《搜神記》(羅氏017) |
附錄 | 一、敦煌遺書編號索引 | 二、主要參考文獻 | 三、圖版資料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