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論
唐代王敷創作的文章
敦煌遺書。作者為鄉貢進士王敷,文後留有抄寫人閻海真題記,抄寫時間在「開寶三年壬申歲」,該文出自唐代敦煌文書。本文以對話的方式、擬人手法,廣徵博引,取譬設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已長,攻擊彼短,意在承功,壓倒對方。
1900年6月22日,在甘肅敦煌的佛教勝地莫高窟中,發現了一個近三米見方的密室,內藏了近六萬卷寫本文獻以及彩色絹畫、金銅法器等寶物,其中即有《茶酒論》。
王敷,一名唐代的鄉貢進士。
唐代王敷是一名鄉貢進士,他的《茶酒論》久已不傳,自敦煌變文及其它唐人手寫古籍被發現后,才得以重新為人們所認識。《茶酒論》以對話的方式、擬人手法,廣徵博引,取譬設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已長,攻擊彼短,意在成功,壓倒對方。最後,《茶酒論》是這樣結尾的:“兩人爭奪人我,不知誰在旁邊。”於是由水出面勸解,結束了茶與酒雙方互不相讓,一爭高下的爭鬥,指出:“茶不得水,作何形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損人腸胃,茶片干吃,只糲破喉嚨。”只有相互合作、相輔相成,才能“酒店發富,茶坊不窮”,更好地發揮效果。《茶酒論》辯論十分生動,且幽默有趣。茶與酒的爭論針鋒相對,難分勝負,作品十分生動有趣,使讀者清楚地明白了兩者的長與短,茶與酒相比,茶更顯出寧靜、淡泊、隱幽,酒更顯得熱烈、豪放、辛辣,二者體現著人不同的品格性情,體現著人不同的價值追求。
茶酒論(唐)王敷 撰
序:竊見神農曾嘗百草,五穀從此得分。軒轅制其衣服,流傳教示後人。倉頡制其文字,孔丘闡化儒因。不可從頭細說,撮其樞要之陳。暫問茶之酒兩個誰有功勛?阿誰即合卑小,阿誰即合稱尊?今日各須立理,強者光飾一門。
茶乃出來言曰:“諸人莫鬧,聽說些些,百草之首,萬木之花。貴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名草,號之作茶。貢五侯宅,奉帝王家。時新獻入,一世榮華。自然尊貴,何用論誇!”
酒乃出來:“可笑詞說!自古至今,茶賤酒貴。單醪投河,三軍告醉。君王飲之,叫呼萬歲,群臣飲之,賜卿無畏。和死定生,神明歆氣。酒食向人,終無惡意。有酒有令,仁義理智。自合稱尊,何勞比類!”
茶為酒曰:“阿你不聞道: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蜀川流頂,其山驀嶺。舒城太湖,買婢買奴。越郡餘杭,金帛為囊。素紫天子,人間亦少。商客來求,舡車塞由,阿誰合少?”
茶為酒曰:“我之名草,萬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黃金。名僧大德,幽隱禪林。飲之語話,能去昏沉。供養彌勒,奉獻觀音。千劫萬劫,諸佛相欽。酒能破家散宅,廣作邪淫。打卻三盞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為茶曰:“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貴人,公卿所慕。曾(道)趙主彈琴,秦王擊缶。不可把茶請歌,不可為茶(教)舞。少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卻十杯,腸脹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養蝦蟆得水病報。”
茶為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帶巾櫛。驀海(騎)江,來朝今室。將到市廛,安排未畢。人來買之,錢財盈溢。言下便得富饒,不在明朝後日。阿你酒昏亂,吃了多饒啾唧。街中羅織平人,脊上少須十七。”
酒為茶曰:“豈不見古人才子,吟詩盡道:渴來一盞,能養性命。又道:酒是消愁葯。又道:酒能養賢。古人糟粕,今乃流傳。茶賤三文五碗,酒賤盅半七文。致酒謝坐,禮讓周旋。國家音樂,本為酒泉。終朝吃你茶水,敢動些些管弦!”
茶為酒曰:“阿你不見道,男兒十四五,莫與酒家親。君不見狌狌鳥,為酒喪其身。阿你即道:茶吃發病,酒吃能養賢。即見道有酒黃酒病,不見道有茶瘋茶癲。阿闍世王為酒罍(煞)父害母,劉零為酒一死三年。吃了張眉豎眼,怒斗宣拳。狀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不免(囚)首杖子,本典索錢。大枷(榼)項,背上拋椽。便即燒香斷酒,念佛求天,終生不吃,望免迍邅。”
兩個政爭人我,不知水在旁邊。
水為茶曰:“阿你兩個,何用忿忿?阿誰許你,各擬論功!言詞相毀,道西說東。人生四大,地水火風。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損人腸胃。茶片干吃,只礪破喉嚨。萬物須水,五穀之宗。上應乾象,下順吉凶。江河淮濟,有我即通。亦能漂蕩天地,亦能凅煞魚龍。堯時九年災跡,只緣我在其中。感得天下親奉,萬姓依從。(猶)自不說能聖,兩個何用爭功?從今以後,切須和同。酒店發富,茶坊不窮。長為兄弟,須得始終。若人讀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癲茶瘋。”
茶酒論
茶是水的靈魂,酒是水的精華;茶是謙謙君子,酒是妖艷美婦。我很贊同這種觀點。茶香清芳,沁人心脾。品茶使人寧靜,能生津解乏,蕩滌身心濁氣。所謂可以凈心也。好比與謙謙君子談心,讓人心曠神怡。而酒則不同,顏色看似與水無異,一經入喉,辛辣馥郁。挑撥一種躁動的情緒,激發內心深處的表現慾望。就像與嬌艷佳人相處,內心跳躍悸動。任是自控力很好的人,也難免露出平日里少見的猙容。
茶能獨飲,而酒卻需共享。最愜意的酒局,莫過於三五好友相聚,無論長幼,紛紛舉杯暢飲。酒至半酣,就有好事者出手,以友誼、愛為借口,打著加深感情的旗號,持杯於胸,露出猙獰面目。先搞人人過關,然後極盡挑撥煽動之能勢,集中目標‘打擊’一兩人。眾人在帶動下情緒自然也高漲起來。三五回合之後,有人已經頹倒。未醉之人也是唾沫橫飛、張揚不能自控。但見桌上杯盤狼藉,酒水四溢。待得曲終人散、紛紛離席之際,杯倒瓶擊,煞是好聞。次日酒醒,頭痛欲裂,面對家人責怪,自然說些從此不再與他幾爺子喝酒之類云云。而內心卻在盤算下次如何報得此仇。
亮炯·朗薩著《恢宏千年茶馬古道》,是一部圖文並茂的通俗讀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這本書既翔實地記述了“茶馬古道”的歷史淵源和作用,又介紹了康巴地區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和藏族的歷史文化。
“茶馬古道”起於何時?史書上早有記載:秦漢時,蜀地和雅安地區的商者就與大渡河以西當時稱為氂牛羌、氂牛夷等部族進行過騾馬、氂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還只為藥用的茶葉,也是一項流通貨物。從蜀地到達康定的新都橋、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區域等地方的道路,人們稱這條最早的民間通商交往的路叫“氂牛道”或“馬道”。從中原地經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區,經金沙江、過西藏那曲等地到達拉薩的藏漢政治文明古道是唐朝時唐蕃古道,從宋、元、明、清由朝廷多次大規模開通的川藏古道把茶葉更多地輸進了藏區;清時,雲南的普洱茶也輸入藏區。宋朝時,因北方邊疆戰事不斷,遼、金、西夏等游牧政權的侵擾,戰事和運輸需要大量的馬匹,宋王朝便把“茶馬互市”的重點從西北轉移到西南。從內地通往康藏地區交通要道就是四川的黎州(漢源)、雅州(雅安),兩地便成了“茶馬互市”的重要市場。
到了元朝,由於軍馬是自給,不需要茶馬交易,官方對茶葉的控制,完全在於以稅收充實財政。明朝時,北方戰亂又起,朝廷迫切需要軍馬,以茶易馬的舊制恢復,施行以茶馬司的“茶引制度”,嚴禁私人販運到民族地區,也嚴禁把茶種引過二郎山,違者會處以凌遲死刑。到了清代,邊茶是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乾隆年間,以茶易馬的政策完全終止。“引茶制”改為“引岸制”。岸,是指茶葉的固定採購地和銷售範圍,口岸和路線都是按官方指定的範圍。由於清朝逐漸放寬了茶葉的控制政策,從而促進了茶葉的生產和藏漢茶土(土特產)交流為中心的貿易。到清朝中葉,因經營邊茶而發家致富的不少,雅安、名山、滎經等縣的茶商就發展到了七十多家,以邊茶為中心的民族資本逐漸發展起來。康熙四十一年(1902年)清政府於打箭爐(康定)設官,監督茶葉等貿易,這時康定更加形成了藏漢貿易中心。清朝前中期位於藏漢交通要衝的康定,就必然成為漢藏貿易的重要集散地,邊茶業的發展走向極盛時期。那時的爐城(康定)在清史書中說是“全市基礎建於商業,市民十之八九為商賈”。
從歷代王朝對邊茶的政策是要“以茶治邊”,用茶葉控制少數民族。統治者在實行重征茶稅和茶葉官賣的壟斷茶葉貿易的一整套政策是達到以茶治邊的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
從唐以來的“茶馬互市”以及發展到後來的“茶土交流”都把內地漢族和邊疆少數民族聯繫起來,促進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始於唐代的邊茶業在客觀上成為藏漢民族團結交往的重要紐帶,對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雅安、名山、滎經、天全、瀘定等地到藏漢商貿重鎮康定,從康定又分南北兩線到青海玉樹、昌都,經西藏芒康、察丫、江達等地,直至拉薩,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這就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運輸茶葉最多,漢藏民族文化、經濟往來最為重要的通道;這個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態、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馬古道縱貫、網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歷史在前進,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歷史上茶馬古道那種貧窮落後,靠人背馬馱作為運力的景況。汽車已成為主要運輸工具,在四通八達的公路上往來飛馳,把藏族需要的茶葉、日用品運往各地;從成都到西藏拉薩有飛機可以直達,結束了千年茶馬古道的辛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