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級戰列艦

一戰後完工交付的的一級戰列艦

長門級戰列艦(英文:Nagato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紀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帝國海軍開始建造、一戰後完工交付的的一級戰列艦。

長門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39000噸,裝備8門410毫米主炮(另有注為16英寸、即406毫米)、18門140毫米副炮和8門127毫米高射炮,軍艦航速高達26.5節,是當時戰列艦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戰效能高的戰列艦。

長門級戰列艦共建造2艘,首艦長門號戰列艦於1917年8月28日在廣島縣的吳海軍工廠動工,並於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艦。2號艦陸奧號戰列艦因不明原因的爆炸於1943年沉沒。長門號戰列艦倖存到戰後被美軍俘獲。后在美國的核試驗中,作為核效應靶艦,在原子彈爆轟試驗后沉沒。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長門級戰列艦兩視線圖
長門級戰列艦兩視線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 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成為戰列艦主宰海洋的“巨艦大炮製勝主義”理論歷史頂點。根據這次海戰的教訓,世界主要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改進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
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原來的八八艦隊計劃中的一號艦。巨艦大炮主義的最高峰正是華盛頓會議之前,各國海軍軍備計劃都在籌備建造各型的巨型戰列艦,而日本打算建造八艘戰列艦,八艘戰列巡洋艦,這就是八八艦隊,但是華盛頓會議卻限制了各國主力艦的數量,要是放任各國繼續競爭下去,二次大戰可能就會成為巨艦大炮主義者的天下了。

研製歷程

長門級戰列艦首艦長門號竣工時狀態
長門級戰列艦首艦長門號竣工時狀態
長門級戰列艦共建造了兩艘:分別是“長門”號(Nagato)和“陸奧”號(Mutsu)。長門號戰艦於1916年完成初始設計,並選定“長門”為艦名。日德蘭海戰後根據海戰的經驗,由平賀讓博士主持修改設計方案。
長門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擁有410豪米主炮的戰艦,航速高達到了26.5節。但在公開報道時,日本海軍將其速度隱瞞為23節(須知長門號竣工是1920年代)。當時各國的戰艦,德國、英國、美國,甚至是日本已有戰艦,主炮都是360毫米口徑,航速都是25節以下。長門號就是當時世界最大、最強的戰艦,是日本海軍的精神象徵,國民崇拜的圖騰。相對於後來世界最大的大和號戰列艦,長門號雖然根本比不上,但卻為國民所熟知,因為大和號在建造、下水都是極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反之,長門號戰列艦深為國民所崇拜,、所信賴,"長門號是世界最強的戰艦!"
長門級戰列艦與英國的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等7艘當時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被各國海軍界人士稱為"Big 7"。
在建造長門級戰列艦的同時,日本海軍還開工建造了加賀級戰列艦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加賀級和天城級都是在長門級的基礎上,在後桅後方增加布置一座雙聯裝主炮塔,區別在於速度和防護各有側重。1921年以限制海軍軍備為目的的華盛頓裁軍會議召開,對美、英、日、法、意五個主要海軍國家的主力艦噸位、火力和總噸位進行了限制。加賀級和天城級按照會議簽定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予以銷毀。裁軍會議中美、英曾要求日本銷毀已下水但尚未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日本一方面借口國內的小學生都已為建造該艦捐款並且該艦已經建成,如果廢棄將引起國民的不滿,一方面加緊舾裝施工。在日本的強硬態度下,最終同意日本保留“陸奧”號。作為交換條件,同意美國保留完成尚未完工原定銷毀的兩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同意英國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新建兩艘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納爾遜級戰列艦。
改裝工程完成進行試航的陸奧號
改裝工程完成進行試航的陸奧號
1930年代中期長門級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 角增大主炮射程;加強艦體與炮塔的防護裝甲,艦體舯部增加防魚雷凸出隔艙;為改善線形減少航行阻力將艦艉延長;全部更換為專燒重油鍋爐,由於鍋爐數目減少將臨近艦橋的前煙囪拆除,鍋爐排煙由兩個煙囪合併成一個;根據金剛級戰列艦改裝的經驗改建高大、結構複雜的塔式艦橋;加強了防空火力和搭載水上飛機。長門級在此次現代化改裝中未更換主機,改裝后航速降到25節。
長門號
以古國名,即日本山陽道的長門國命名。長門號戰列艦於1917年8月28日開工,1918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造船廠是吳海軍工廠,總造價4390萬日元,艦籍在橫須賀鎮守府。1936年4月1日現代化改裝完工,標準排水量39130噸。
1945年8月20日在橫須賀投降,1945年9月15日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籍,1946年7月25日在比基尼環礁成為“十字路口”原子彈試驗的靶艦,在A試驗(空中爆炸)中倖存,在B試驗(水面爆炸試驗)中受損,艦體向右傾斜,在水面漂浮5天後沉沒。
陸奧號戰列艦
陸奧號戰列艦
陸奧號
以古國名,即日本東山道的陸奧國命名。陸奧號戰列艦於1918年6月1日開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1921年10月24日完工,造船廠是橫須賀海軍工廠,艦籍在佐世保鎮守府。1936年9月30日現代化改裝完工,標準排水量39050噸。
1943年6月8日在吳港外海的柱島泊地因三號主炮塔彈藥庫發生原因不明的爆炸事故,艦體斷裂成兩段后沉沒,1943年9月1日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籍。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艦型結構
長門級戰列艦三視線圖
長門級戰列艦三視線圖
長門級戰列艦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當時戰列艦所搭載 最大口徑的410毫米口徑主炮,4座雙聯裝主炮塔沿艦體縱向中心線前後對稱各布置兩座,採用背負式布局。並且為了主炮在遠距離炮戰中觀通以及指揮的需要,前主桅採用了7根支柱支撐的高大的圓錐結構檣式桅樓,頂端設立射擊指揮所,這種結構相當堅固不易中彈受損,隨後歷次改裝中桅樓設施逐步增加逐漸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艦橋(日本海軍的主力艦紛紛按照這個樣式進行改造)。長門級採用長艏樓船型,該級艦在艦體長艏樓設置兩層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設計了獨特的帶60°傾角的“勺型”艦艏(為了使用鏈系水雷,艦艏不會勾住連接兩枚水雷的鏈條,但在不良海況高速航行時艦艏濺起的水霧會影響到艦橋和桅樓指揮所)。
長門級戰列艦裝甲結構剖視圖
長門級戰列艦裝甲結構剖視圖
長門號的造型和其它的日本戰艦有所不同。該艦的艦橋是多重檣式,和以往的三角檣式比起來更顯得雄偉,本艦的炮塔布置十分典型,八門四十厘米主炮收裝在四個連裝炮塔中,以前二后二的方式,兩個兩個疊起來布置在艦首和艦尾,前後火力平衡。兩個煙囪布置在艦身中段,但是由於第一煙囪太過接近艦橋,以致在高速行駛時,煙囪和艦橋之間造成真空現象,如此一來,由第一煙囪冒出來的黑 煙就會流到艦橋裡面去,這造成艦橋內部的大困擾,無論長官還是幕僚都被嗆人的黑煙所環繞。
裝甲防護
隨著戰列艦火炮威力、射程增加,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日本在戰列艦的防禦裝甲設計借鑒了 重點防護的概念,加強了重點區域防禦裝甲,尤其是水平防禦裝甲,以抵禦遠距離炮戰大角度落彈的打擊,非重點區域防禦裝甲予以削減或撤消。長門級航速超過26節,是當時航行速度最快的戰列艦,日本海軍對長門級的航速指標採取了保密措施,當時對外公布的航速是23節。長門級是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由於之前建造的日本戰列艦是英國的設計或者是基於英國設計藍圖的更改,所以擺脫了英式戰艦的影響完全由日本自行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被視為“第一型純日本血統的戰艦”。

武器系統

長門級戰列艦2號艦陸奧號上艦炮
長門級戰列艦2號艦陸奧號上艦炮
長門級戰列艦,是世界上最早裝備16英寸(406mm)口徑 艦炮的一批戰列艦,前後彈藥庫、主炮塔天頂蓋等部位裝甲也有加厚。根據日德蘭海戰中遠距離炮戰的教訓,主炮仰角由15度增加到30度。1930年前後,陸奧號二號、三號主炮塔換裝10米測距儀,拆除了2座140毫米炮,增加了4座雙聯裝40倍徑127毫米炮和20門25毫米機關炮,同時增加了主炮和副炮的最大仰角,拆除了魚雷發射管。

性能數據


長門級戰列艦參考數據:
改裝前改裝后
標準排水量32720噸39130噸
航速26.4節25節
主炮四座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另有注為16英寸、即406毫米)四座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另有注為16英寸、即406毫米)
副炮及高射炮20門140毫米口徑副炮,四座雙聯裝127毫米/40倍徑89式高炮(改裝后);4門76毫米高射炮18門140毫米口徑副炮,四座雙聯裝127毫米/40倍徑89式高炮(改裝后);改裝后四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十座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
艦載機3架3架
裝甲防護
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356毫米,炮塔頂部127毫米,裝甲甲板75毫米,司令塔336毫米。
裝甲重量10396噸。
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457毫米,炮塔頂部250毫米,裝甲甲板75~127毫米,司令塔336毫米。
裝甲重量13023噸。

該級各艦


長門級戰列艦各艦概況:
艦名開工下水完工備註
長門號1917.8.281918.11.91920.11.251946年7月25日在核試驗中受損沉沒
陸奧號1918.6.11920.5.311921.10.241943年6月8日不明原因爆炸沉沒

服役動態


長門號

萊特灣海戰前夕的長門號
萊特灣海戰前夕的長門號
長門(NAGATO)號服役后多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直到大和號戰列艦服役。從1920年開始,到1941年“大和”號建成,20年期間,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在日本國民心目中一直是海軍的象徵,素有“國民最熟知的戰艦”之稱號。因在日本海軍中具有特殊地位其艦長提升為高級將官軍銜的比例尤其高。
前煙囪改成向後彎曲狀
前煙囪改成向後彎曲狀
長門號服役后,發現前桅樓上面的建築阻擋了氣流,並且中部建築稀少氣流速度快形成氣流下沉,形成了一個空氣稀薄的區域,前部煙囪離前桅樓較近,排出的煙塵與熱氣,被吸向桅樓上面的指揮所,那裡值勤的官兵苦不堪言。其後雖然臨時在煙囪上加裝排煙罩但效果不佳,因此在1 924年將長門號的前煙囪改為向後彎曲的形狀以遠離桅樓,解決了前主桅桅樓與前煙囪距離過近導致排煙倒灌問題。長門號屈曲狀煙囪成為日本國民熟知的特徵。其他小規模改裝還包括修改艦艏(艦艏稍作外張,改善凌波性),搭載水上飛機及彈射器。
長門號戰列艦
長門號戰列艦
1928年4月9日,以長門號戰列艦為首,並與戰艦陸奧、扶桑、巡洋艦天龍及16艘驅逐艦組成的日本艦隊遠航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基地香港,由加藤寛治大將指揮。艦隊到達香港水域后從維多利亞港東邊鯉魚門航道 入港,其目的是作親善訪問。其間曾開放給香港市民上艦參觀。長門號及其艦隊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離開。此次訪問是長門號艦歷中僅有一次出訪。
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長門號戰列艦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的坐艦。一直到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成為新的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與姊妹艦陸奧號共同編成第一戰隊。1941年12月2日,由長門號上發出了“登新高山1208"的暗號電文,向出航的機動部隊下達了偷襲珍珠港的命令。
改裝后的長門號戰列艦
改裝后的長門號戰列艦
在太平洋戰爭中,長門號、陸奧號與大和號和武藏號同是作為最後 決戰的主力艦均被謹慎使用。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加上航速的限制,太平洋戰爭戰爭初期都沒怎麼參加作戰行動。開戰日本海軍包括長門級、大和級在內的戰列艦戰隊因長期駐泊廣島灣的柱島錨地待機,而被頻繁出擊的航空母艦戰隊的軍官諷刺稱為“柱島艦隊”。
長門號戰列艦在海戰中
長門號戰列艦在海戰中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長門號雖然被編入第一戰隊參加了戰事,但是並沒有進行戰鬥,當日軍機動部隊主力四艘航空母艦被摧毀時,包括長門號在內的主力部隊尚在後面三百海里處,戰鬥結束后收容了加賀(赤城?)的生存者返國。1944年2月“長門”號從特魯克島基地撤退後改為停留在林加錨地基地。1944年6月“長門”號編入機動部隊參加阿 號(A-Go)作戰,在19日的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戰)中受到空襲,但損傷輕微。
1944年10月“長門”號編入由粟田健男指揮的第二艦隊第一游擊部隊參加捷一號作戰。萊特灣海戰中在10月24日錫布延海海戰中,長門號被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USS Franklin,CV-13)及卡伯特航空母艦(USS Cabot,CVL-28)攻擊機的2枚炸彈擊中。一發破壞了多座機槍和第一鍋爐艙送風機,令其被迫熄火25分鐘只能以三軸運轉。另一發則破壞了無線電室及餐廳附近,造成52名乘員死亡、106名負傷。
長門號戰列艦
長門號戰列艦
10月25日薩馬島海戰中,長門號向美軍護航航空母艦進行炮 擊未取得戰果。在下達撤退的命令后,長門號被2枚炸彈擊中但損傷輕微。長門號在該日共發射了99發主炮彈及653發副炮彈。1944年10月26日撤退後,聯合艦隊受到美軍的空襲。長門號被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CV-12)艦載機4枚炸彈擊中,38名乘員陣亡及105名負傷。
萊特灣海戰後,1944年11月25日“長門”號返回日本本土,回到神奈川縣橫須賀港,燃料、物資均不足,難以再次作遠程航行。艦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陸上。在戰爭剩餘時間該艦一直停留在橫須賀,1945年2月受命執行沿岸防禦任務,6月1日成為橫須賀鎮守府警備艦,其對空裝備搬上陸地。1945年7月18日長門號遭到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並被3枚炸彈命中,艦橋遭破壞,艦長大冢干少將戰死,繼任艦長是杉野修一大佐(日俄戰爭旅順港閉塞作戰戰死的“肉彈勇士”杉野孫七兵曹長之長子)。到戰爭結束日本投降時,“長門”號為可移動狀態且日本僅 存的戰列艦。
1945年10月長門號戰列艦被美軍接收,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美國。1946年3月18日前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成為“十字路口行動”(美軍的 原子彈爆炸試驗)的靶艦,艦長是W·J·惠普爾上校。隨行乘載180名美國海軍士兵。
長門號戰列艦在核試中
長門號戰列艦在核試中
1946年7月1日進行的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ABLE、空爆/引爆點位於預定地點上空)中,以內華達號戰艦為中心,長門號配置於距離預定引爆點400米處。原子彈於長門號西方600米上方引爆,與預定引爆點距離約1.5公里(1640碼)。當時長門號幾乎無損(只有面向引爆點的裝甲表面溶解而對 航行不構成問題)。
1946年7月25日,第二次實驗原子彈爆炸試驗(BAKER、水中引爆中,長門號距離原子彈引爆點約900~1000米的位置,造成右舷約5度的傾斜。即使如此,,長門號仍漂浮於海上。1946年7月29日,長門號艦沉沒。長門號的沉沒處成為潛水愛好者經常探望的地點,是旅遊觀光資源。

陸奧號

陸奧號戰列艦
陸奧號戰列艦
陸奧(MUTSU)號戰列艦首採用了少見的勺 形艏。在裝甲防護上採用了重點防護的思想,沒有在主裝甲帶上方安裝舷側裝甲。為修正“英國流”戰艦在日德蘭海戰中暴露出的水平防護缺陷,擔任主要設計工作的造船中堅平賀讓博士將“集中防禦”思想發揮到極致:除舷側水線部裝甲和上部副炮裝甲帶外,其他部位舷側裝甲均削減厚度或予以撤除;水平防禦甲板厚度增加到2.75英寸。
陸奧號戰列艦油畫
陸奧號戰列艦油畫
1930年前後,陸奧號修改了艦艏形狀(從側面看變成了銳角),延長了艦尾、加裝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層艦底,增厚了水平裝甲,增多了水密艙。將艦橋與桅樓合 為一體,形成了日本戰列艦典型的艦橋模式。
陸奧號改裝中撤除的四號炮塔被用作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教具,海軍兵學校改為海上自衛隊學校之後,火炮與炮彈在一起展示。1930年前後,陸奧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
1942年6月5日,太平洋戰爭中,陸奧號參加了的中途島海戰,但對戰局沒有貢獻。第一航空艦隊覆滅后后回到吳。
1943年6月8日12點10分左右,停泊在廣島灣柱島泊地的陸奧號三號炮塔附近突然發生爆炸,重達360噸的三號炮塔飛到與艦橋相同的高度上,艦體瞬間折為兩截,前段向右舷翻轉,幾乎立即沉沒;艦艉部豎立起來飄浮著。
1943年6月9日2時,於該艦主殘骸南方几百呎處沉沒。艦員和海軍土浦航空隊的113位學員、40位教官共1474人中只有353人生還,艦長三好輝彥大佐殉職。
陸奧號戰列艦
陸奧號戰列艦
陸奧號的沉沒被日本政府掩飾起來,日本國民直到戰爭結束 都不知曉這一事件。但第一艦隊司令長官清水光美中將承擔陸奧號沉沒的責任,被編入預備役。調查委員會對爆炸原因進行了調查,但沒能得出確定的結論。對爆炸原因的推測有間諜破壞、三式彈自爆、驅逐艦掉落的深水炸彈爆炸等等。日本海上自衛隊曾打算打撈陸奧號,但由於艦體損壞嚴重而放棄。
1944年7月,從陸奧號的燃料庫中回收了約600噸重油。
1970年,深田船隻打撈株式會社重新開始打撈工程,將艦體的約70%打撈上來,一部分遺物在各地展示。

總體評價


長門號戰列艦
長門號戰列艦
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擺脫英式戰艦概念自行設計的 被視為“第一型純日本血統的戰列艦”,在日本海軍艦船發展史上佔有獨特地位。
該級艦是世界上最早裝備16英寸(406mm,另有標註410毫米)口徑艦炮的一批戰列艦,該級艦試航時速度高達到26.7 節,其火力強悍和速度之快在當時的世界戰列艦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該級艦首採用了少見的勺形艏。在裝甲防護上採用了重點防護的思想,沒有在主裝甲帶上方安裝舷側裝甲。1930年前後,長門級2號艦陸奧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修改了艦艏形狀(從側面看變成了銳角),延長了艦尾、加裝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層艦底,增厚了水平裝甲,增多了水密艙,拆除了魚雷發射管。更換了鍋爐,但未更新蒸汽輪機,煙囪減為一座,增加了燃料裝載量,續航力得到增加,但最大航速有所下降。將艦橋與桅樓合為一體,形成了日本戰列艦典型的艦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