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花門

留花門

《留花門》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題為“留花門”,實則是說花門不可留。杜甫對唐肅宗一味依賴回紇,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和憂慮,此詩較《北征》更為露骨。

作品賞析


《唐詩歸》:
鍾云:說盡客兵之害,千古永戒、然此外還有隱憂!鍾云:五字可風,傷中國無兵也,言外便有取笑外夷意,曰“此物”,蓋厭惡之極矣(“隱忍”句下)。譚云:寫細民些小心事,妙!妙!然大患隱憂在此(“田家”二句下)。鍾云:寫夷兵利害,即在勇壯中見之(“千騎”句下)。鍾云:隱憂尤在此句(“雜種”句下)。
范梈曰:此中國何如吋也!讀“胡為傾國至”后數語,可以鑒《春秋》書會戎、盟戎之義矣。謂子美為“詩史”,可不信哉?郭浚曰:敘出患害,亦憂亦憤。
杜臆》:
“連雲屯左輔,百里見積雪”,“連雲”與“積雪”顛倒作對,亦是一法。……題曰《留花門》,病在“留”字。
唐宋詩醇》:
張湝曰:經國之計,憂深慮遠,豈尋常韻體!
讀杜心解》:
劈提四句領局,下作兩扇格分應,紀律整嚴。……曰“氣勇決”,其力可借也;“自古”以下十二句應之,此層是開。曰“射漢月”,其鋒可駭也;“長戟”至末十二句應之,此層是闔。
杜詩鏡銓》:
張上若云:經國之計,憂深慮遠,豈尋常韻語可及?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因唐肅宗在平定安史之亂時一味依賴回紇,杜甫很擔憂,有感而作此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