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檔案

石刻檔案

石刻檔案亦稱銘文檔案或題銘檔案,是一個文物。

目錄

正文


亦稱銘文檔案或題銘檔案。以石為載體的書史銘文(見石刻文獻)。曾廣泛產生於古代東方各奴隸制國家。大凡紀功頌德、頒布憲令、誓盟立約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方來。如巴勒莫石刻是埃及最古的紀年石刻,它記錄了古王國時代前王朝至第五王朝(約公元前4000~前2420)的法老名單及其活動;漢穆拉比法典碑記載了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頒布的法律條文;貝希斯頓銘文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在山岩上鐫刻的記載他鎮壓高墨達政變和人民起義並取得王位的史實。此外,在埃及金字塔墓壁上和希臘神廟祭台上、牆壁上,也刻有大量關於征伐、外交、法律、債務以及祝詞、請願書等銘文。
石刻檔案
石刻檔案
中國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檔案是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后的紀功石刻。《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見彩圖)、《芝罘刻石》、 《碣石刻石》和《會稽刻石》, 都是秦始皇巡遊郡縣時為宣揚威德、宣示政令所立的記事文字。兩漢以後,石刻發展,種類、數量日益繁多,雖人為和自然的損毀相當嚴重,流傳至今的亦為數不少。《魯相乙瑛請置百石卒史孔和碑》(又名百石卒史碑、乙瑛碑、孔和碑) 是刻在石碑上的關於孔子十九世孫孔麟廉於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 為增設掌管廟中禮器的一員卒史, 由丞相轉奏朝廷及皇帝詔魯相承辦的官文書;《唐蕃會盟碑》 (又名長慶會盟碑、舅甥會盟碑),是關於唐穆宗長慶元年 (821)唐朝和土蕃會盟立約的史實記載,用漢、藏兩種文字鐫刻,其中包括盟辭的原文,雙方參加誓盟官員的職銜姓名,唐蕃友好關係的歷史,會盟的始末以及立碑的年月日;《平江圖碑》是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郡守李壽朋重整平江府(今蘇州)坊市后所刻的府城平面圖;明初建立的《永寧寺碑》則是明朝繼承前代版圖,於奴兒干 (今黑龍江下游特林地方) 設都指揮使司管理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的重要證據。此外,大量的墓誌也是中國古代石刻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刻檔案
石刻檔案
石刻檔案不僅盛行於古代各朝,而且延續到近代和現代。在革命鬥爭年代,川陝革命根據地就形成有大量的石刻標語及宣傳紅軍政策的石刻材料;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紀念、表彰1840~1949年為中國革命英勇犧牲的人民英雄而鐫刻的由毛澤東、周恩來題寫的重要石刻檔案。
由於石材遍布全國各地,一經鐫刻,即可長期流傳於世,故形成的石刻材料數量繁多,除有西安、桂林曲阜泉州西昌等地多處碑林、碑群集中收存及各大圖書館收藏有碑文拓片外,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600多個縣市都有較多石刻材料存在,其中有許多屬於石刻檔案範圍,內容廣涉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和個人記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