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歌

傳統曲藝曲種

姑娘歌是從粵西地區雷州歌發展起來的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傳統曲藝曲種。流行於廣東雷州市(原海康縣)、遂溪縣徐聞縣(市)和廉江市西南部以及湛江市區。可分為對唱鬧台、寶誕頌神、勸世教化三種形式。在雷州半島會講雷州話的地方,常常看見人們在對唱“姑娘歌”,唱者入情,聽者會意,妙趣疊出,動心撩人。

歷史情況


早在明朝隆慶年間,“姑娘歌”就已盛行於雷州農村,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姑娘歌”是在雷州口頭歌、對唱歌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姑娘歌”的產生,標誌著雷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雷州歌從自我歌唱、自我娛樂,變成為人歌唱、為人娛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並為雷歌的發展開闢了新路。
“姑娘歌”的演唱以歌姑娘為主,以歌童為輔。歌童俗稱“相角”,即配角之意。這就是說,歌童是配合歌姑娘進行演唱活動的,所以群眾把這種活動叫做“姑娘歌”。一些歌姑娘與歌童相約在一起,成立一個班子,稱為“姑娘歌班”,他們應群眾邀請,到各地演唱。他們中的女歌手稱“姑娘”,男歌手稱“相角”,則輔助角色。女歌手老了,仍稱“姑娘”。男的老了,也是“相角”,只有特別出名的全能歌手可稱“高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唱出的歌都叫“姑娘歌”。
姑娘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褒忠說孝,貶叛斥逆,講仁義,抨奸詐,頌貞孝,抑淫亂等充滿勸世教化的題材內容,又有涉及天文地理、歷史社會、人情哲理、風俗習慣、文化知識、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題材內容。其歌詞結構多為七言四句,偶有五字句和多字句,隔行押韻,歌墊、韻腳、韻音基本上沿用了雷州歌的格律。
姑娘歌以雷州方言演唱,且屬無伴奏清唱,曲調簡樸、古拙、粗獷,並以即興性對唱為主要特徵,其表演形式有三種:一是祭祀式演唱,通常是在年例祭神時,歌手箕跪神台前輪唱頌神歌和祈禱歌,帶有嚴肅的儀式性;而是斗歌式演唱,常於歌台上由歌手之間或歌手與觀眾之間交相對唱,彼此問駁,一決輸贏,帶有輕鬆興奮、鬥智取樂的強烈氣氛;三是歌舞式演唱,多式唱有一定故事情節的勸世歌時,由一男一女對唱,男稱“相角”,女稱“姑娘”,以扇、巾為道具,不講究舞步,只有走動換位,重在以各種動作的舞扇揮巾,配合演唱節拍,邊唱邊舞,以適應敘事的需要,已帶有戲曲的某些初始因素。
姑娘歌保存下來的大量作品,為研究雷州半島的社會歷史、經濟、文化和民間信仰、社會心理提供了寶貴資料,其兼有角色、歌舞並以敘事為主的演唱形式,更成為當地民間劇種雷劇形式的源頭。但在如今的傳承中,傳統姑娘歌臨場發揮的即興性所閃射的智慧魅力,卻被人為限定主題的對歌比賽所削弱,其鮮活形態遭遇了被扼制的尷尬,還面臨有影響的歌手青黃不接的困境,亟待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演唱形式


“姑娘歌”的演唱形式有三:一為對唱;二為頌神,三為勸世,以對唱為主。對唱,有歌姑娘或歌童兩人相配對唱;有歌姑娘或歌童當台柱,由群眾歌手鬧台斗歌對唱。對唱時,兩人面對面站立台上,每人一首,一唱一和,此落彼起,出口成歌。對唱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敦情說義、生活情趣等無所不涉。
“姑娘歌”的最高形式是舞台對唱,尤其是斗歌。它有固定程序,一般是一男一女對唱,有時也男與男、女與女對唱。男女對唱時,男的手執一紙扇,女的一手執扇,一手執手巾。他們一唱一和,來回換位,分別朝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轉換台步,有如東北的“二人轉”。他們必須熟練地使用身段功和扇功。諸如響開扇、反轉扇、遮面扇、響收扇等等,女的還要熟練掌握蓮花巾、正反旋巾等手巾功。動作要美,唱做要協調,對歌要準確、中肯、及時。人家唱完一首歌,必須馬上接著唱,一時接不上就要出醜。斗歌時往往是一歌未落,一歌早起,針鋒相對,你爭我奪,步步緊逼。
“姑娘歌”對唱,一般是由村莊或街道出資請職業歌手演唱。他們成班成組,每班有幾個人。因為隨時會受到業餘歌手的挑戰,甚至有的村莊、街道在請他們時,也請來了挑戰者,所以他們的演唱客觀上就像擺擂。當群眾歌手上台打擂時,場面就更緊張了。打擂者可隨意選擇“姑娘班”內任何一個歌手作對手,男女不限。打擂稱“撈台”,“撈台”人士一上台,便句句直擊要害,似要一下子把整個戲台“撈”走。因他是有備而來,往往出其不意,實在難以對付。
“姑娘歌”斗歌,常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波詭浪異,險象環生,看似山窮水盡,卻又柳暗花明。因而不管哪裡搭台對唱,四鄰八鄉的百姓都會蜂擁而至,全民參與。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觀眾,又可以隨時上去“撈台”,一顯身手,當一回演員。

榮獲獎項


“姑娘歌”始於何時,已難查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天下獨有的藝術形式日臻完美。1953年,“姑娘”李蓮珠赴省參加首屆民間藝術會演大賽演出,榮獲“表演優秀獎”,並被譽為“民間口頭文學家“。文化大革命中,”姑娘歌“雖然險遭絕種,但是今天又有大批新人出現。2003年12月雷州市文聯組織”姑娘歌“隊參加省首屆民歌大賽,榮獲銅獎、特色獎和優秀組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