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亂彈

流傳在冀中等地的傳統地方劇種

亂彈是流傳在冀中、南一帶的傳統地方劇種。南岩亂彈是河北亂彈的正宗流派,保留清代亂彈原有的唱腔和板式,是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項目。南岩亂彈主要分佈在東南岩、西南岩兩村,屬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萬城鄉轄區,兩村共有3200人。北距石家莊市50公里。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高邑縣萬城鄉南岩亂彈劇團是全國唯一以集體所有制存在的村辦劇團,屬高邑縣西南岩村民委員會。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高邑縣萬城鄉南岩亂彈劇團《西岐州》劇照
高邑縣萬城鄉南岩亂彈劇團《西岐州》劇照
西南岩村,屬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萬城鄉轄區,人口1035人。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西沿,東臨古趙。西依太行山,南望邯鄲城。北顧石家莊京廣鐵路107國道穿越本村,縱貫南北。據省會石家莊50公里,距北京300公里。
西南岩村地處冀中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年平均氣溫攝氏12.5度。四季降水量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為494毫米。這裡屬北方長日照地區,年平均日照2711.4小時,農業是本村的主導產業,主要農作物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村容整潔,環境優美,鄉俗文明,民風淳樸,是本縣域內文化中心村之一。

分佈區域


參加河北省第一屆魅力非遺演齣劇照
參加河北省第一屆魅力非遺演齣劇照
南岩亂彈是流傳在冀中、南一帶的傳統地方劇種之一。據《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北卷·河北亂彈》證實,亂彈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傳入河北,當時石家莊市的高邑元氏晉縣趙縣獲鹿藁城贊皇以及邢台市隆堯平鄉巨鹿任縣南和等縣都有亂彈劇社。

歷史淵源


南岩亂彈歷史悠久,流派正宗。據《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記載,亂彈劇種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主要靠班社傳播,南岩亂彈記載最早的是清咸豐年間由菅玉柱、菅玉堂兄弟創辦的天興奎科班。1911年至1936年是亂彈的鼎盛時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戲班受挫,亂彈演出漸趨冷落。建國后,由村民集資成立了“群英亂彈劇團”,演出了大量劇目,培養了大批藝人。60多年來,南岩亂彈雖有興衰起落,但一直延續著一線生機。

主要特色


南岩亂彈唱腔豪邁,優美動聽。南岩亂彈屬多聲腔劇種,唱腔以板腔體為主,輔以曲牌體。旋律悠揚多變,唱詞為上下句結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基本句式。亂彈男女唱腔為本音咬字假聲拖腔。女腔尾音翻高時發“ou”音,俗稱“帶吼”。南岩亂彈表演悲壯高亢,古香古韻。在演唱和伴奏時,笛笙與唱念各有各的旋律,若即若離,呈現復調色彩。
南岩亂彈板式眾多,曲牌豐富。主體板式有【慢板】、【二板】、【快板】和【散板】。輔助板式有:【慢散昆】、【大過橋】、【小過橋】、【大起板】、【小起板】、【挑簾】、【甩板】、【夢曲】等。亂彈曲牌流傳至今的尚有100多支。常用的有:【大開門】、【小開門】、【揚州開門】、【二板揣】、【老調揣】、【開門序】、【嗩吶皮】、【步步嬌】、【四上鮮】、【山坡羊】、【粉蝶兒】、【大泣顏回】、【朝陽歌】、【一江風】等。不僅適合表縣不同場景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使整齣戲顯得華貴氣派。
楊金花奪印劇照
楊金花奪印劇照
南岩亂彈文武並重,表演大氣。同其他戲曲一樣,亂彈行當亦分生、旦、凈、末、丑五大行,其各行當都有一套比較嚴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其表演藝術講究虛實結合,最大限度地拓展舞台藝術的表現形式。

歷史價值


省會非遺展演劇照
省會非遺展演劇照
南岩亂彈歷史價值重要,影響深遠。其歷史價值表現在:亂彈劇目不下200餘出,以戲曲的形式鏈條式敘述了歷朝歷代的變遷,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記錄和再現。其文化價值表現在:樂隊伴奏板式唱腔的特點是支聲復調的形式。笛笙與唱念,在演唱和伴奏時,各自有各自的旋律,若即若離,從而呈現復調色彩。特別是在伴奏慢板時,樂隊還可以在規定的板式結構框架中即興發揮演奏技巧。【夢曲】是慢板的另一種形式,是亂彈戲中表現特定情緒的專用板式。有特製的七孔笛演奏此音,這也是亂彈劇種的特殊之處,這在中國戲曲聲腔中是獨一無二的。其社會價值表現在:如同電視永遠代替不了電影一樣,其他劇種也永遠取代不了亂彈,有人喜歡京劇的韻味,有人喜歡越劇的委婉,而在冀中南一帶,人們卻是“寧舍一頓飯,亂彈必要看”。不論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唱戲必唱亂彈戲,請班必請亂彈班,人們聽不煩、看不厭,如醉如痴,一往情深。

目前現狀


南岩亂彈劇團合影2015年
南岩亂彈劇團合影2015年
南岩亂彈劇目均系口傳心授,雖在縣委、政府的支持扶持下,做了挖掘、搶救工作,徵集、撰寫了圖片、劇本和音像,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南岩亂彈賴以生存的基礎日趨薄弱,觀眾也越來越少,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亂彈為何物了,亂彈藝術已經瀕臨滅絕。
(二)現在西路亂彈的流布地區已經沒有一個專業亂彈劇團,高邑只剩下南岩一個農村業餘劇團維持著亂彈的一絲命脈。
(三)亂彈劇種後繼乏人,目前一些有造詣的老演員相繼謝世,中年演員被逼改行,另謀生路。搶救和保護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已刻不容緩。
高邑縣縣委縣政府對高邑南岩亂彈的狀況非常重視,多次召開會議並責成職能部門對高邑南岩亂彈進行扶持和保護。高邑非遺中心以對高邑南岩亂彈進行深入的普查和整理,制定5年保護計劃,希望高邑南岩亂彈這一古老的劇種在高邑大地上延續傳承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寶庫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
南岩亂彈亟待搶救,前景可期。亂彈戲來自鄉野,長在民間。歷代亂彈戲藝人因時世變遷,時聚時散。到上個世紀八九年代,已經青黃不接,後繼為艱。亂彈戲和黃梅戲豫劇等地方劇種一樣,同屬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這一劇種的破損和遺落,無疑是中華戲曲文化的缺失,為了挽救這一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遺產,西南岩村委會於2006年恢復成立了南岩亂彈劇團,投資20萬元新建了文化大舞台,用四年時間整理的《亂彈音樂》、《亂彈劇本》兩本書已經編寫成冊,準備出版發行。縣鄉政府對南岩亂彈的狀況非常重視。多次召開會議並責成職能部門給予扶持和保護。

傳承譜系


《楊金華奪印》耿書義飾寇準。
《楊金華奪印》耿書義飾寇準。
耿書義,男,75歲,生於1938年10月,高邑縣東南岩村人,河北亂彈第四代傳人,現任高邑縣南岩亂彈劇團總編導,石家莊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被譽為河北亂彈劇目的“活化石”。
他13歲在本村天興魁亂彈班學藝,主攻武生,1954年拜巨鹿籍亂彈藝人史風云為師,史風雲是河北亂彈戲有史記載的第二代藝人吳發戌(號老震)的得意門生,后隨師到藁城“日新亂彈劇團”搭班演戲。期間結識了薄慶林師叔,又得到了他的親傳。1956年回南岩村組建了“群英亂彈劇團”。擅演《蜈蚣嶺》、《盤腸戰》、《桃花洞》、《收馬超》、《拿金錢豹》等,演出時用真槍真刀,十分驚險。后兼習老生、花臉,他嗓音洪亮粗獷,唱做俱佳,十分出色,他唱法與眾不同,有創造性,他創造了老生高音花臉唱法,拖腔常有下行的尾音。他系統的承襲了河北亂彈的表演藝術,表演樸實無華、颱風穩健、身法規範、舉止端莊,刻畫人物個性鮮明。能演唱的曲目眾多,唱腔韻味悠長,感染力強,深得同行和觀眾的稱道。
耿書義為人厚道,待人和藹可親,授藝嚴謹認真,為劇團日夜操勞,把亂彈藝術毫不保留地傳給下一代,對亂彈戲的繼承發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隨其學戲的第五代傳承演員有耿建申、宋增林、宋增奎、宋運朝、耿群芳、宋軍傑等20餘名同村演員。另外他還邀請隆堯籍亂彈藝人劉敬粉、祝花雲,晉州籍的彭榮盛(丑閨女)到劇團坐班演出,為劇團培養了一批旦角演員。
2009年西南岩村委會多方籌措資金30多萬元,重組了南岩亂彈劇團,劇團聘請已是70高齡的耿書義為顧問,負責劇目的編排、導演工作,在其帶領下南岩亂彈自2009-2012三年間,陸續被縣、市、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和保護,為進一步挖掘保護南岩亂彈,縣制定出台了南岩亂彈五年保護計劃,開展了全面普查,進行了文字、照片、錄音、錄像等建檔工作,目前,根據耿書義的回憶整理的《南岩亂彈劇本》一書已經編寫成冊,正準備出版發行。現在劇團有固定演職人員50餘人,能夠登台演出的劇目有30餘部。陸續購置了20餘萬元的演出服裝、道具、燈光、音響器材等。2011年投資25萬元的南岩亂彈大舞台已正式啟用,舞台佔地400平方米,是集演出、排練、學習、辦公、休息為一體的綜合活動中心,為進一步繁榮亂彈文化大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台。南岩亂彈在耿書義的帶領下又一次獲得了新生。
菅丙義生於1957年,其傳承亂彈伴奏技藝為祖傳譜系,到菅兵義已是第五代傳人了,擅長司鼓、笙。曾祖父菅禿子(號老緊)生卒年代不詳,擅長嗩吶、笙;祖父菅玉堂(號老對)(? —1942)是南岩亂彈天興奎科班創始人之一,父親菅文泰(號黑旦)( 1911—1970)精通亂彈文武場所有樂器;菅家第五代傳人還有菅丙圈、菅丙岐、菅丙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