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亂彈
順治末年形成的地方戲曲劇種
河北亂彈是一種歷史悠久且又有一定的影響力的地方戲曲劇種。產生於順治末年,分東西兩路。劇目豐富,班社眾多,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較完整的行當與表演體系。新中國成立后,亂彈藝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蜚聲燕趙藝壇。
河北亂彈是中國河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它歷史悠久.是中國戲劇團里的一朵奇葩。
河北亂彈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對崑腔以外的其他劇種統稱"亂彈"。京劇興起之初,有人也稱其為“亂彈”,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說過,“不登大雅之堂的‘亂彈’--皮黃,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們在褒揚某些演員能文能武、什麼劇種也能唱時,依然稱之為“文武昆亂不擋”。這裡的“亂”即指崑腔以外的劇種。
河北亂彈戲始於明末,是一個很古老的劇種,主要流傳在清河、威縣一帶。明末清初,隨著南北通商貿易的繁榮,此曲系統的西調、西秦腔,伴之“秦優”的戲曲活動,傳到樅陽、安慶等地,南北藝人合班,相互融合,產生了“梆子亂彈腔”。乾隆年間,“梆子亂彈腔”在威縣和山東臨清一帶廣為傳播,成為河北亂彈。早年,河北亂彈與崑曲、高腔、絲弦並稱為河北的“昆、高、絲、亂”四大劇種。道光至同治年間,亂彈在民間發展並衍變分流,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流行在山東西北部的臨清、夏津、聊城一帶;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臨西、威縣、清河、館陶等地。後來,西路亂彈藝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帶傳藝,又把亂彈傳至藁城、元氏、贊皇。
河北亂彈
藁城市常安鎮北周卦村,是遠近聞名的戲曲劇種“亂彈”之鄉。全村千餘人家,幾乎家家懂“亂彈”藝術,聶紀林一家幾代人代代唱“亂彈”,有的一家父子幾人同台演出。北周卦亂彈劇團堅持了200多年,長盛不衰。
河北亂彈
經過兩年的苦練,“小班”與“老班”的演出技藝不分伯仲,1933年、1937年“小班”、“老班”分別集資購制了戲箱。為此,兩個班每年冬、春兩季都在本地及附近縣鄉村進行營業性演出,足跡遍及晉縣、趙縣、寧晉、欒城、元氏、高邑、井陘、獲鹿、正定、新樂、無極、束鹿等地,也曾多次在石家莊同慶、新新兩大劇院演出。1937年“七七”事變后,演出活動逐漸減少,日本投降后才開始恢復,但是亂彈真正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是在解放以後。
1949年12月,藁城縣人民政府為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民間藝術,決定將兩個戲班組織起來,以此為骨幹成立了縣“興華亂彈劇團”。1954年又改為“日新亂彈劇團”,並實行了分紅制,由北周卦村的聶英俊任團長。1955年3月,石家莊地區所有民間劇團進行了登記,“日新亂彈劇團”改名為“藁城縣亂彈劇團”。
河北亂彈
1960年“三縣合一”,精簡城市(縣)人口,“藁城縣亂彈劇團”於當年9月26日被砍掉,全團人員下放到藁城系井農場參加生產勞動。1961年劇團在系井農場解散。劇團主要藝術骨幹回到故里,自發成立了北周卦亂彈劇團,每年逢年過節、廟會、農閑季節組台演出。
1966年“文革”開始,亂彈劇團服裝道具被查封。北周卦村的藝人們用古老的劇種排出《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樣板戲,以及符合當時政治氣氛的自編自演的《三把鑰匙》、《審椅子》、《齊風光》等新編劇,在當地演出。期間還經常處出到趙縣、欒城、無極等縣或駐軍部隊進行慰問演出。
1976年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北周卦亂彈又活躍在當地農村文化藝術舞台上,常年應邀外出演出,足跡遍及周邊縣、鄉、村,使亂彈這一古老的劇種得以承傳、發揚。
北周卦亂彈之所以得以生存和發展,除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路線的指引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外,還與幾代“亂彈”精英藝人的不懈努力和對該藝術執著的追求分不開。據收集掌握的資料,北周卦村亂彈藝人可上推六代傳人。
第一代以聶寶德為代表。由於他經常五更起身苦練基本功,被稱為“聶老早”,並以此為藝名,他飾演曹操,把人物演活了,被人稱為“活曹操”。在井陘、獲鹿一帶觀眾給他編了個順口溜:“奸白臉聶老早,縱著肩端著袍,地地道道像奸曹,嚇得小孩褲子尿”。有次演出之後,演員們被群眾叫到家中吃飯,惟獨聶老早沒人招待,說他是奸臣,太壞了。
第三代以王洛尊、劉洛會、劉愛物、何計順為代表。王洛尊,乳名“小福子”,綽號“唱不夠“。16歲本村亂彈老藝人皮洛新為師,習學花旦,18歲登台演出,晚年改演丑角。演花旦時,扮相俏麗,表演細膩,感情逼真,他表演的《小放牛》和《頂燈》等劇目在“七七”事變前曾風靡一時。晚年扮演丑角,口齒清晰利落,表演幽默風趣。
劉洛會,乳名“窩狗”,應工鬍子生。他聰明過人,吹打做唱無所不精,扮演武戲角色乾淨明朗,富有節奏。扮演文戲角色顯得生動、富有情感。他記憶力極強,會表演70多齣戲,每齣戲的音樂都會伴奏,是劇團中行當最齊全的藝術高人。
劉愛物,綽號“對眼鬍子生”,在元氏、正定、無極、晉縣一帶享有盛名,觀眾稱“北周卦亂彈劇團有個對眼鬍子生,這樣的把式真是沾(好的意思)”。
何計順,綽號“窮毛”,隆堯縣人,老年在北周卦村搭班唱戲,收徒弟40餘人。
第四代以聶玉亭為代表。聶玉亭,別名“聶合堂”,乳名“渾閨女”,綽號“小麻子”。幼年學大生(鬚生)兼演醜行。他嗓音渾厚圓潤,做戲極好,既能演以唱取勝的唱功戲,又能演詼諧幽默的幫工戲,以乾淨利落,詼諧幽默的表演聞史於方圓百里。
第五代以齊領鐲、張小梅(女)、彭榮盛(女)為代表。齊領鐲,工大生。自幼隨邢台班習藝。20世紀50年代先後參加過巨鹿、隆堯亂彈劇團,后加入藁城亂彈劇團,其唱念基本功紮實,聲韻純真,咬字清晰,深受巨鹿、隆堯、柏鄉、藁城、贊皇、高邑一帶亂彈藝人的讚賞,觀眾也對其對表演藝術大加讚譽,為北周卦亂彈劇團後起之秀。
彭榮盛,藝名“丑閨女”,晉州彭家莊人。自幼跟姨夫劉蘭子(北周卦村人)習藝,應工刀馬花旦,20世紀50年代參加藁城縣亂彈劇團。60年代初常在北周卦亂彈劇團搭班演戲,她功底堅實,武打酣獷潑辣,做唱於一身,是當地很有影響的武旦坤角。
張小梅,是藁城縣亂彈劇團的第一代坤旦演員,工花旦兼彩旦,以花旦見長,表演活潑自如,身段瀟灑,二目傳情,深為觀眾喜愛。
第六代以劉香俊(女,工青衣)和聶九鳳(女,工花旦)為代表。她們嗓子好,表演時把握人物性格准,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坤角演員。北周卦亂彈作為民間傳統劇種經歷了200多年的傳承,雖然部分老演藝傳人已相繼謝世,但這朵古老的藝術之葩,仍在當地繁衍,成為活躍農村文化娛樂的一大藝術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