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

戲劇

亂彈出現於清代花部戲曲聲腔興起時期,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間新興的傳統地方聲腔劇種。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稱釋義


①泛指崑山腔以外的各種戲曲聲腔,諸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啰啰腔、二簧調等,統謂之“亂彈”。此說見於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實因它們與具有嚴格規範的崑曲的區別而得名。
②對個別戲曲聲腔的稱謂,如梆子腔、皮簧腔,皆曾自稱亂彈。相沿至今,川劇仍稱所唱梆子腔劇目為“彈戲”,湘劇仍稱所唱皮簧腔為“彈腔”,實系“亂彈戲”和“亂彈腔”的簡稱。浙江習稱戲曲腔調“二凡”、“三五七”為亂彈,並將其在各地衍變的地方戲曲叫做“紹興亂彈”、“黃岩亂彈”、“溫州亂彈”、“浦江亂彈”等,構成一個亂彈聲腔系統,簡稱亂彈腔系。山東萊蕪梆子稱“吹腔”為亂彈。
③劇種的稱謂。冀南、魯西北相鄰地區流行一種戲曲腔調,與梆子腔、皮簧腔及浙江省之亂彈均不同,當地俗稱“亂彈”,並定名為亂彈劇種。
總之,亂彈一詞的用法向無嚴格規範,須據具體情況加以分辨,才能準確理解它的涵義。但無論泛指或專稱都含有與崑曲相區別的意思。

歷史淵源


劇種簡史

戲曲名詞,“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間新興的地方聲腔劇種。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含義很多,大抵可分四類:
1、作為戲曲聲腔名稱,基本上與梆子腔同,亦兼指梆子腔系統的主要劇種山陝梆子(秦腔、同洲梆子、蒲州梆子);
2、當“昆、亂”或“昆、高、亂”並稱時,亂彈系作為崑腔或崑腔、高腔以外各劇種統稱;
3、有人把京劇稱為“亂彈”,如過去以“文武昆亂不擋”形容演員能兼演崑劇和京劇;
4、某些劇種因兼唱多種不同聲腔源流的腔調,劇目、也以亂彈為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等。

起源

一是自明至清初,陝西地方戲梆子腔(秦腔)因用彈撥樂器伴奏而被稱為亂彈。清初劉獻廷(1648-1695)《廣陽雜記》卷3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有關亂彈腔之記載與描述。后亦以此稱梆子腔系統之戲曲。《桃花扇》作者孔尚仁(1648-1718)作有《亂彈詞》:“亂彈曾博翠華看,不到歌筵信亦難;最愛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鄲。”翠華系皇帝儀仗中一種用翠鳥羽毛裝飾之旗,此處喻指皇帝。是說“亂彈”曾為皇帝演出過,若非親眼目睹,真難相信竟有如此精彩。演員葵娃之台步,走得無人敢比,吸引得藝徒們就像到邯鄲學步一樣地向其學習。
二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對崑腔以外各劇種之統稱。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弱錄下》載:“兩准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諸暨西路亂彈”應屬“亂彈”在傳播過程中受諸暨當地語言、曲調等影響而發展衍變成的“高腔類”聲腔系統。
三是指京劇。瞿秋白《亂彈代序》云:“在同光(同治、光緒)之世,我們就漸漸、漸漸的聽著那崑曲的笙笛聲離得遠了……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亂彈——皮黃,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此處所謂“亂彈”即指“京劇”也。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云:“從前享大名的角兒,差不離都有文武兼全、昆亂不擋的本領”(第2集5章),文中亦以“昆”“亂”對舉。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云:"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由於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鬥爭、反壓迫鬥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較適宜於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以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主要流派


明代至清初,陝西的秦腔因用彈撥樂伴奏,而被稱為“亂彈”(這裡的“亂”,不是雜亂,乃指彈撥的技法和頻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仁,於康熙四十六年秋在山西平陽觀看了當地的戲曲,寫有一首《亂彈詞》:“亂彈曾博翠華看,不到歌筵信亦難。最愛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鄲。”(詩意是:這裡的蒲州梆子曾為皇帝演出過,要不是今天親到劇場一觀,真難相信如此精彩。葵娃這個伶人的台步,走得無人敢比,吸引得藝徒們就像到邯鄲學步一樣向她學習。)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對崑腔以外的其他劇種統稱“亂彈”。京劇興起之初,有人也稱其為“亂彈”,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說過,“不登大雅之堂的‘亂彈’——皮黃,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們在褒揚某些演員能文能武、什麼劇種也能唱時,依然稱之為“文武昆亂不擋”。這裡的“亂”即指崑腔以外的劇種。

河北亂彈

威縣一帶。明末清初,隨著南北通商貿易的繁榮,此曲系統的西調、西秦腔,伴之“秦優”的戲曲活動,傳到樅陽、安慶等地,南北藝人合班,相互融合,產生了“梆子亂彈腔”。乾隆年間,“梆子亂彈腔”在威縣和山東臨清一帶廣為傳播,成為河北亂彈。早年,河北亂彈與崑曲、高腔、絲弦並稱為河北的“昆、高、絲、亂”四大劇種。道光至同治年間,亂彈在民間發展並衍變分流,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流行在山東西北部的臨清、夏津、聊城一帶;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臨西、威縣、清河、館陶等地。後來,西路亂彈藝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帶傳藝,又把亂彈傳至藁城、元氏、贊皇。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亂彈的發展時期,班社眾多,名伶輩出。1918年和1928年,河北亂彈曾兩次赴天津演出。建國后,威縣、藁城、隆堯、臨清四縣先後建主了專業性的亂彈劇團,農村業餘劇團也相繼出現。亂彈戲劇目計有300多個。威縣亂彈戲著名藝人史桂枝,能戲很多,文武老生戲、花臉戲都很有名,如楊家將戲的楊繼業,銅錘花臉包拯。l954年威縣亂彈劇團還請回老藝人,排演了《臨潼山》,參加河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1966年5月,在天津舉辦河北省中小型現代戲彙報演出,威縣亂彈劇團演出的《姑嫂打靶》頗受稱道。令人惋惜的是,河北省僅有一個亂彈劇團(威縣亂彈劇團),也因故於1983年改唱豫劇。

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起源於南宋末年,形成於明末清初,是一個在中國戲劇史佔有重要一席的古老優秀戲曲劇種,腔調主要有三五七、亂彈三尖、二凡、蘆花調、撥子等,各分若干板腔。伴奏樂器以笛子、嗩吶等吹奏樂器為主,弦樂只起輔助作用,曲調既華麗、流暢、舒展,也具有激昂、高亢、悲壯、沉鬱等感情特點,表演則粗獷有力,具有農民藝術的特色。
建國后,浦江因隸屬金華地區,浦江亂彈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婺劇的主要腔調。婺劇的六大聲腔之一的“亂彈”,其實就是浦江亂彈,而流行在婺、衢、處、溫、台(台州亂彈)等地區各縣市的婺劇亂彈,都無一例外地深受浦江亂彈的影響。
北方講唱藝術在南方流行后,由於南方的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以及人們性情、喜好等各方面的不同,南方人不可能照搬全抄,而是在吸收北諸宮調的基礎上,根據南方的特點和本地民眾的口味,進行了再創作,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更適合南方人口味的南諸宮調。浦江坐唱班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採用了大量當地民間樂曲作為基調,使得諸宮調和踏歌產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浦江亂彈。
而在這之前,溫州的南戲在北宋宣和年間已經出現。不過,那時產生的南戲,是用里巷歌謠演唱的,僅僅出現在社火等祭神活動中,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南戲。只有到了南宋光宗朝(1190~1194),才出現了象《趙貞女》、《王魁》這樣成熟形態的劇目,成為真正意義上戲劇。浦江作為浦江亂彈的發源地,影響遍及婺、嚴、衢、處、溫、台各州和江西等地。講唱藝人為了謀生,四齣流浪,足跡所至,對南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於是,正在成長中的南戲大量地吸收了南諸宮調——浦江亂彈,而逐漸摒棄了“里巷歌謠”,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整飭、融合后脫穎而出了。
浦江亂彈是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並在“諸宮調”講唱藝術和我國最早的戲劇南戲的相互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菜籃曲又名踏歌,曲調自由,歌詞不一,順口溜唱,一歌一和,各適其適,亦稱“天下和”,主要用於婚喪禮儀和祭神等活動,宋代已盛行於浦江民間,成為膾炙人口的傳統樂曲。如今在浦江農村,農民們挑擔行路、上山下山時隨口哼哼出來的浦江亂彈,依稀還有當年踏歌的痕迹。
生活在宋代的浦江籍詩人吳渭所賦的《田園雜興》一詩中對鄉間唱踏歌已有明確記載。他寫道:“土膏初動雨初收,草徑芳亭趣最幽。坐睡略醒朝市夢,踏歌時有里閭游。”而錢遹 的《椒湖塘記》一文中也寫道:”樵夫耕牧提負往來,前者歌後者和,各適其適,余每杖藜 止堤下,周覽旁聽以穿山林之趣,而萬慮消隕。”可以斷定,宋代的吳渭和錢遹所聽到的,樵夫耕牧都能唱,使他們消除憂慮,胸襟為之一寬的歌聲就是流行於浦江民間的踏歌。

西安亂彈

西安亂彈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鬚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嗓,主要流行於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
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秦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是在古時陝、甘、寧一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由於它產生於民間,所以能夠生動地反映出人民的願望、愛憎、痛苦和歡樂,反映他們的生活和鬥爭,因而有著深厚的根基。秦腔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
其後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陝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了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於秦腔。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

文化特徵


台州市亂彈

台州亂彈是一種浙江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是全國少有的多聲腔亂彈劇種之一。台州亂彈在表演上具有粗獷、激昂、純樸的風格,其武打動作吸收了民間武術並加以美化。台州亂彈的聲腔是高腔、崑腔、亂彈、徽調、詞調和灘簧等的融合,其舞台語言以中州韻為基礎,結合了台州方言音調。隨著劇種的發展,行當分類越來越細。在表演方面,台州亂彈有許多絕技,如“耍牙”“雙騎馬"”“鋼叉穿肚”“甩火球”“雨傘吊毛”等,長期以來一直為人所稱道。 
語言與唱腔
亂彈唱腔豐富,以亂彈為主,兼唱崑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其舞台語言以中原音韻結合台州官話,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別具特色。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的分別,文場分絲竹管弦樂曲和嗩吶曲兩類,武場分鬧台鑼鼓和表演鑼鼓兩類。 
腳色行當
台州亂彈的腳色行當分“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包括生、旦、凈、丑,“下四腳”包括外、貼、副、末。 

浦江縣亂彈

腔調
浦江亂彈的主要腔調有三五七、亂彈三尖、二凡、蘆花調、撥子等,各分若干板腔,自成完整的系統。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以笛子、嗩吶等吹奏樂器為主,弦樂器和彈撥樂器輔之,表演則粗獷有力。 
角色類型
原始的角色起源於南宋末年的浦江亂彈,即末泥——男主角,后發展成為“正末”、“生”;引戲——戲頭,多數兼扮女角,稱“裝旦”;副凈——本自參軍;副末——本自“蒼鶻”;裝孤—扮官的角色。後來沿襲了宋雜劇的行當配製,也是五人,即司鼓小鑼、三樣、正吹、副吹。後來隨著戲劇的不斷發展,浦江亂彈在明末清初形成舞台藝術時,行當體制已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已不僅僅局限於五個人了,且有了較為嚴密的管理體系。 
亂彈班
浦江亂彈班的帶班人概稱“領袖”,服裝則屬“行頭主”所有,按總收入的十分之一收取行頭費用,對老演員稱“堂宗師父”。演員叫場面,行當分十三門,即花旦、正旦、貼旦、老旦、小旦、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按行內的說法和人們的觀點,浦江亂彈班中凡具有八角子弟的戲班才稱得上是好班子,八角子弟又分上四角和下四角。上四角指較難學的角色,即大花、正旦、老生、正吹;下四角比較容易學,通常指花旦、小生、小花、鼓板。 
亂彈樂隊
浦江亂彈的樂隊稱后場面,分為文堂和武堂.文堂指笛子(橫風)、板胡、科胡、二胡、大嗩吶、小嗩吶(吉子)、先鋒、月琴、三弦等;武堂包括鼓板、大小鑼、大小鈸、戰鼓等。樂隊的分工一如坐唱班,正吹負責笛子、二胡、大嗩吶、戰鼓;副吹負責板胡、科胡、大嗩吶、小嗩吶、先鋒;三樣負責大鑼、大鈸、小鈸、月琴、頭筒;小鑼負責小鑼、三弦、敲板;鼓板負責篤鼓、夾板和大鼓。此外,戲班中還另設小班,即管飯、燒飯一人,挑水、挑行李四人,其他除領袖和行頭主外,還有負責寫戲即負責聯繫演出的成頭一人,廂房三人(頭箱、三箱、盔箱),泡茶一人。

分佈地區


台州亂彈,原本叫做黃岩亂彈,主要流行於台州、溫州、寧波、紹興、金華、麗水等地區。 
浦江亂彈,主要流行於浦江、臨安、建德、桐廬一帶和婺、衢、處、溫、台以及江西等地。

代表劇目


台州亂彈有300多個劇目,常演劇目有“七閣八帶九記十三圖”,七閣包括《回龍閣》《蘭香閣》等,八帶包括《鴛鴦帶》《掛玉帶》等,九記包括《拜月記》《白兔記》等,十三圖包括《百壽圖》《雙獅圖》等。此外代表性劇目還有《三星爐》《紫陽觀》《漢宮秋》《連環記》《長生殿》《單刀會》《五虎平西》《陽河摘印》《錦羅衫》《紫金鐲》等。 
浦江亂彈劇目大約有300多個,代表性劇目有《西施淚》《江南第一家》《梨花獄》《藍知府斷案》《花頭台》《鞭打蘆花》《浦陽江之女》等。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台州市亂彈
亂彈
亂彈
2011年,台州亂彈劇團出訪德國,這是它首次走出中國大門。 
2012年,台州亂彈劇團出訪紐西蘭,這是首次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委派代表國家出國交流,並首次受中國國外總理接見。同年年11月,台州亂彈大型情景紀實劇《我的亂彈我的團》在椒江劇院上演。新老一代亂彈藝術家上台聯袂演出,還原台州亂彈這一經典的戲曲劇團,濃縮了歷史傳承的精華和精髓以及現代舞台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2014年,“台州亂彈一年一省(上海)巡演”舉辦,這是它首次跨省巡演。同年,上海星期廣播會台州亂彈摺子戲專場舉行,是首次被邀入滬專場直播。 
2015年,台州亂彈《小宴》翎子功在央視春晚演出,這是首次登上國家級重大演出。 
浦江縣亂彈
2015年2月,浦江亂彈劇目《鬧花燭》在浦江縣東山公園群眾大舞台的春節節目中演出。同年8月,浦江亂彈絕技油彩變臉《火燒子都》,由浦江亂彈金華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林紅陽獨挑大樑,飾演子都這一角色,在表演的短時間內做到速度快、臉抹勻、手乾淨,加上林紅陽的動作、表情、眼神都演繹得十分到位。 
榮譽表彰
台州市亂彈
2013年,台州亂彈摺子戲《小宴》參加浙江省珍稀劇種匯演,首次獲得頭魁。 
2014年,台州亂彈現代小戲《老村新路》獲浙江省會演雙金獎,首個省級會演雙金獎。同年,台州亂彈樂隊在浙江省戲曲音樂(演奏)匯演,劇團樂隊首次參加省級比賽並獲大獎。 
2019年4月,台州亂彈現代戲《我的大陳島》在椒江劇院首次公演,獲得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 
浦江縣亂彈
浦江亂彈新編歷史劇《西施淚》《江南第一家》《梨花獄》等除屢獲獎項外,分別被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 
浦江亂彈小戲《藍知府斷案》獲得國際小戲藝術節金獎和“全國稀有劇種保護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台州亂彈,浙江四大亂彈之一,現存中國戲曲中歷史悠久、演出形態古老、劇目豐富、表演藝術具特色的劇種之一。 
浦江亂彈是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浙江婺劇的主要聲腔之一。 
傳承狀況
台州市亂彈
2005年,重新組建台州亂彈劇團,分析了過去一度時期台州亂彈陷入了生存困境的原因,大膽改革,啟用新人,順應市場,改變陳舊,觀念創新,對管理體制,用人體制,分配體制大膽進行改革,對外擴大宣傳,依靠當地政府,走出了困境。
台州亂彈劇團努力探索“民辦公助”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推行一系列改革下,有效地激發了個人的藝術才志和積極向上的工作作風。確定了“我的亂彈我的團”為核心價值觀,“保護文化遺產,延續中華文脈”為劇團使命,“打造台州文化金名片”為劇團願景,“崇德、尚藝、敬業”為劇團精神,“勤奮、務實、自律、創新”為工作作風等系列核心理念。從而使每個演職人員改變了觀念、樹立了自信,增強了團隊精神和凝聚力。 
浦江縣亂彈
浦江亂彈依託以前的農村劇團基礎上變化而來的什錦班存活著的,並且傳承下去。20世紀50年代末用毛筆抄寫的浦江亂彈劇本,成為浦江整理亂彈劇目的重要資料。婺劇團根據這些重要浦江亂彈劇本,編排演出了浦江亂彈的大量傳統劇目。
傳承人物
許定龍,男,漢族,1941年生,浙江天台人。2008年1月,許定龍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亂彈代表性傳承人。 
傅林華,男,漢族,1958年生,浙江臨海人。2008年1月,傅林華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亂彈代表性傳承人。
趙福林,男,1939年生,浙江浦江人,是浦江亂彈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淑萍,是浦江亂彈浦江縣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台州市亂彈
2005年,海正葯業等三家企業和市、區兩級政府共同出資成立了台州海東方亂彈劇團。2012年,正式改名台州亂彈劇團。 
2009年7月,《台州亂彈》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胡來賓。它詳細記錄了台州亂彈的生存環境、歷史、傳承等內容。
2012年,新建成的台州亂彈陳列室,記述了台州亂彈自明末清初以來300餘年的演進史,收藏了鑼鼓等打擊樂器、文場器樂設備、絕技“耍牙”的牙塊等大量表演器具和珍貴古籍文獻。 
2013年,《戚繼光》歷史劇創編啟動,台州亂彈劇目首次列入全省文化精品扶持項目。 
2014年,台州亂彈戲曲專班開班。 
浦江縣亂彈
2009年7月,《浦江亂彈》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洪波。它詳細記錄了浦江亂彈的形成與發展、內容與特色、搶救和保護等內容。 
2013年5月,浦江縣舉辦浦江亂彈表演培訓班,旨在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浦江亂彈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2014年,浦江亂彈成功入選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成為首批傳統戲劇特色縣,這將使浦江亂彈這一民間民族文化寶貴遺產得以較好地傳承發展。

藝術特點


秦腔分類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鬚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
《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藝術特色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幹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鬚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鬚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