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 或VPO: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立於1842年,以純正的維也納風格以及細膩美妙的音色聞名於世。從1860年起,這個樂團由團員自主經營,在德索夫指揮下舉辦定期音樂會。1870年,里希特擔任該團指揮后,該團聲譽漸起。而後,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等著名作曲家或指揮家,都曾指揮該團演出。

簡介


Wiener Philharmonik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樂團(德文: Wiener Philharmoniker 英文: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一般簡稱為 VPO),是當今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樂團極高的演奏水準和絕妙的“維也納音色”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迷戀其中。樂團高貴的藝術氣質和自主管理經營的體制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樂團吸引了一代代的傑出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與之共創輝煌。他們與維也納這座城市一樣成為音樂的代名詞。

樂團歷程


維也納愛樂樂團擁有160多年的輝煌歷史,是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同時也是音樂歷史的締造者。儘管維也納是一個幾乎代表了歐洲近代音樂發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紀初期,維也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交響樂團,職業樂手都屬於各個劇院的管弦樂團。1824年5月24日,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管弦樂團和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樂團聯合首演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之後,從1830年開始擔任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巴伐利亞作曲家、指揮家弗朗茨·萊赫納再次召集起劇院樂團的樂手於1833年演出了四場音樂會。這被看作是維也納職業樂團的雛形。
1840年3月28日,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奧托·尼古萊率領劇院樂團樂手以“愛樂協會”的名義在維也納舞會大廳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這支樂團就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開始,因為它具備了樂團一直所堅持的“愛樂設想”的一些基本條件: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當時是宮廷歌劇院)樂團的成員才有資格參加,樂團在藝術上、組織上和經濟上獨立,所有決議都要通過全體成員參與的民主程序產生,日常管理由民主產生的委員會執行。

近代發展


由於奧托·尼古萊的離去以及歐洲1848年革命的影響,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時斷時續,直到1860年名為“愛樂音樂會”的系列演出開始進行。1870-1871年音樂季的開始,樂團進入剛剛建成的維也納最重要的音樂會演出場所——音樂協會大廳演出。這座被人們稱作“金色大廳”的宏偉建築從建築設計到聲學設計都非常適合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特點。同時,從那個階段開始,樂團的每個音樂季由一位指揮執棒轉變為有多位指揮共同參與。眾多指揮大師的共同加入使得樂團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開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從1875年開始,指揮家漢斯·李希特比較長時間地率領樂團演出(1875-1882,1883-1898),先後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第三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的第八交響曲。瓦格納威爾第、布魯克納、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也都曾以指揮或獨奏家的身份與樂團合作,樂團由此真正開始成為世界樂壇所矚目的名團。1898-1901年馬勒任樂團指揮,並於1900年在馬勒率領下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之後就開始了征服歐洲樂壇的旅程。1922年,樂團在魏因加特納率領下跨洋巡演,最遠到了南美洲。與理查·施特勞斯的緊密合作使樂團在音樂史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而與布魯諾·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這樣的指揮大師合作也是樂團發展歷史中重要的階段,特別是與富特文格勒合作的兩個階段(1933-1945,1947-1954)。
但是,即便是如此著名的樂團也未能免遭納粹暴行的劫難。1938年,納粹分子強行解除了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所有猶太籍藝術家,藝術指導布魯諾·瓦爾特正是猶太人,也只好離開。並且解散了維也納愛樂樂團協會。愛樂樂團的六名猶太藝術家慘死在集中營,另一名年輕的小提琴家在東歐喪生。唯有著名指揮家富特文格勒保全了性命。

公開歷史


根據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納粹統治奧地利時期,該樂團123名成員當中竟有60名樂手是納粹黨黨員,甚至有兩名來自納粹黨衛軍。而即使在德軍入侵之前,即納粹黨在奧地利還是非法政黨的時候,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有高達25%的成員是納粹黨黨員或納粹黨下屬機構成員。

繁榮階段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年一度的音樂盛典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年一度的音樂盛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也納愛樂樂團繼續堅持1933年以來的不設固定的常任指揮而廣泛地與指揮家合作的 方式,迎來了卡爾·伯姆赫伯特·馮·卡拉揚兩位指揮大師,也迎來了樂團的又一個藝術高峰期。當然,與樂團合作的還有眾多傑出的指揮家,如伯恩斯坦馬澤爾、穆蒂、梅塔、阿巴多等。每年固定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演出,使樂團在歐洲和全世界都具有極高的藝術知名度和影響力;每年繁忙的演出安排、錄製的大量精彩的唱片等音像製品以及世界範圍的巡迴演出,使樂團與所有的音樂愛好者能夠保持緊密的聯繫。另外,樂團在保持自己傳統的同時,還積極適應現代社會和多媒體發展的需求廣泛開拓自己的音樂業務領域。經過160多年發展,維也納愛樂樂團已經不僅是音樂與藝術的使者,他們還是全世界和平和友誼的使者。
1973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個到中國訪問的西方樂團。
1996年,他們再度赴中國演出,又一次在中國掀起了古典音樂的熱潮。

樂團指揮


值得一提的是,維也納愛樂樂團並沒有類似其他著名樂團一樣的“首席指揮”一職。樂團創立早期,往往事先制定某位指揮家指揮全年樂團的所有音樂會,該指揮被稱為“年度指揮”。1842年,樂團創立人奧托·尼古萊成為首個年度指揮。此後,著名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曾在1898-1901年擔任年度指揮;著名指揮家富特文格勒在1927-1930年擔任年度指揮;1933年,第十一任年度指揮克萊門斯·克勞斯卸任后,樂團決定不再設“年度指揮”一職。此後所有的指揮均為客席指揮,每場音樂會單獨聘任——當然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每年新年音樂會的指揮:該指揮在1986年以前為常任,三任常任指揮分別是克萊門斯·克勞斯、威利·博斯科夫斯基以及馬澤爾(1946年及1947年由於克萊門斯遭禁演而臨時由約瑟夫·克里普斯頂替);1987年以後改為每年由樂團決定指揮人選。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現任音樂總監莫斯特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現任音樂總監莫斯特
不過與此同時,作為樂團實際“人事淵源”的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一直設 有“藝術總監”一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在這個時期負責樂團的工作——不過此職位大多由行政人員擔任。在歷史上曾經以指揮身份擔任藝術總監的有馬勒(1987-1908)、克萊門斯·克勞斯(1929-1935)、魏因加特納(1935-1940)、卡爾·伯姆(1943-1945、1954-1956)、卡拉揚(1956-1964)、馬澤爾(1982-1984)。除此以外,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還有“音樂總監”一職,阿巴多在1986-1991年曾兼任此職位,但此後一直空缺,直到2002年小澤征爾繼任該職位。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為奧地利本土指揮家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為2011年與2013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指揮)。

音樂風格


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愛樂樂團體現著最純正的維也納風格。弦樂渾厚,線條清晰。較之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銅管聲部,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銅管很有融合力,沒有尖刺突兀之感。樂曲收尾簡潔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樂團的圓號採用的是維也納圓號,號管相較於一般的圓號長,吹奏時給予聽眾別樣的感覺。這正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獨特之處。指揮家布努諾·瓦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樂手是新的一批人。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美泉宮音樂會
美泉宮音樂會
維也納愛樂樂團有著美麗的音色,是很多指揮家夢寐以求的合作對象。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名家有:漢斯·馮·彪羅,李赫特,馬勒,勃拉姆斯,尼基什,魏恩加特納,瓦爾特,富特文格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德·斯特勞斯,卡納匹茲布希,肯普,卡拉揚,卡爾·貝姆,索爾蒂,伯恩斯坦,卡洛斯·克萊伯,普列文,馬澤爾,梅塔,阿巴多,喬治·塞爾,穆蒂,勒圖、小澤征爾和泰勒曼等等。同時,維也納愛 樂參與很多演出錄音活動。自1941起,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曲目,就是由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奧地利薩爾茨堡舉行的音樂節,維也納愛樂樂團承擔著大部分的演出。樂團錄下的名唱片有:索爾蒂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卡拉揚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瓦爾特的《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等等。
樂團規定,其成員必須在歌劇院樂團演奏超過三年,才有資格在愛樂樂團申請演出席位。但在樂團中的競爭特彆強烈,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年都會出現新的面孔。
高質量的樂手來源和嚴格的遴選制度保證了樂團的演出水準。1997年後,樂團開始允許吸納女樂手。
金幣
金幣
如今,維也納愛樂樂團不僅是全世界最令人敬慕的國際性樂團,它還是世界和平和友誼的使者。1985年,卡拉揚率領樂團參加教皇的彌撒,以及博恩斯坦1988年率領樂團在以色列
的巡迴演出,都是成功的範例。
維也納愛樂樂團曾經多次接受大獎,榮獲金唱片和白金唱片,並且成為全世界眾多文化設施的榮譽成員。為了紀念維也納愛樂樂團所作的貢獻,奧地利國家銀行於1989年發行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金幣,奧地利郵政局曾經於1959年、1967年和1992年三次發行特種紀念郵票。紐約和東京先後組織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之友”協會,樂團的國際名望由此可見一斑。

成員名單


全家福
全家福
Musicians
An asterisk * denotes confirmed members of the 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 who do not yet belong to the association of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Concertmaster
Rainer Küchl
Rainer Honeck
Volkhard Steude
Albena Danailova*
First Violin
Eckhard Seifert
Hubert Kroisamer
Josef Hell
Jun Keller
Daniel Froschauer
Herbert Linke
Günter Seifert
Wolfgang Brand
Clemens Hellsberg
Erich Schagerl
Bernhard Biberauer
Martin Kubik
Milan Ŝetena
Martin Zalodek
Kirill Kobantchenko
Wilfried Hedenborg
Johannes Tomböck
Pavel Kuzmichev
Isabelle Ballot
Andreas Großbauer
Olesya Kurylak*
Ondrej Janoska*
Second Violin
Raimund Lissy
Tibor Kovác
Christoph Koncz*
Gerald Schubert
René Staar
Helmut Zehetner
Alfons Egger
George Fritthum
Alexander Steinberger
Harald Krumpöck
Michal Kostka
Benedict Lea
Marian Lesko
Tomas Vinklat
Johannes Kostner
Martin Klimek
Yefgen Andrusenko
Shkёlzen Doli
Dominik Hellsberg
Holger Groh
Maxim Brilinsky*
Viola
Heinrich Koll
Tobias Lea
Christian Frohn
Wolf-Dieter Rath
Robert Bauerstatter
Gerhard Marschner
Gottfried Martin
Hans P. Ochsenhofer
Mario Karwan
Martin Lemberg
Elmar Landerer
Innokenti Grabko
Michael Strasser
Ursula Plaichinger
Thilo Fechner
Thomas Hajek
Daniela Ivanova
Violoncello
Tamás Varga
Robert Nagy
Friedrich Dolezal
Raphael Flieder
Csaba Bornemisza
Jörgen Fog
Gerhard Iberer
Wolfgang Härtel
Ursula Wex*
Eckart Schwarz-Schulz
Sebastian Bru*
Stefan Gartmayer
Contrabass
Herbert Mayr
Christoph Wimmer
Ödön Rácz
Wolfgang Gürtler
Jerzy (Jurek) Dybal
Alexander Matschinegg
Michael Bladerer
Bartosz Sikorski
Jan-Georg Leser
Jedrzej Gorski
Harp
Charlotte Balzereit
Flute
Dieter Flury
Walter Auer
Günter Federsel
Günter Voglmayr
Wolfgang Breinschmid
Oboe
Martin Gabriel
Clemens Horak
Harald Hörth
Alexander Öhlberger
Wolfgang Plank*
Clarinet
Ernst Ottensamer
Matthias Schorn
Daniel Ottensamer*
Norbert Täubl
Johann Hindler
Andreas Wieser
Bassoon
Michael Werba
Stepan Turnovsky
Harald Müller
Reinhard Öhlberger
Wolfgang Koblitz
Benedikt Dinkhauser
Horn
Ronald Janezic
Lars Michael Stransky
Sebastian Mayr
Wolfgang Vladar
Thomas Jöbstl
Wolfgang Lintner
Wolfgang Tomböck jun.
Jan Jankovic*
Manuel Huber*
Trumpet
Hans Peter Schuh
Gotthard Eder
Martin Mühlfellner
Reinhold Ambros
Stefan Haimel
Trombone
Dietmar Küblböck
Ian Bousfield
Jeremy Wilson
Mark Gaal
Karl Jeitler
Johann Ströcker
Tuba
Paul Halwax
Christoph Gigler*
Percussion
Bruno Hartl
Anton Mittermayr
Erwin Falk
Klaus Zauner
Oliver Madas
Benjamin Schmidinger
Thomas Lechner
Retired
Alfred Altenburger
Volker Altmann
Roland Altmann
Roland Baar
Walter Barylli
Georg Bedry
Ludwig Beinl
Roland Berger
Walter Blovsky
Gottfried Boisits
Reinhard Dürrer
Gerhard David
Rudolf Degen
Paul Fürst
Fritz Faltl
Johann Fischer
Gerhard Formanek
Herbert Frühauf
Dietfried Gürtler
Wolfram Görner
Peter Götzel
Horst Hajek
Heinz Hanke
Richard Heintzinger
Josef Hell
Wolfgang Herzer
Werner Hink
Günter Högner
Adolf Holler
Roland Horvath
Josef Hummel
Willibald Janezic
Rudolf Josel
Gerhard Kaufmann
Erich Kaufmann
Harald Kautzky
Ferdinand Kosak
Burkhard Kräutler
Edward Kudlak
Manfred Kuhn
Walter Lehmayer
Anna Lelkes
Gerhard Libensky
Erhard Litschauer
Günter Lorenz
Horst Münster
Gabriel Madas
Herbert Manhart
William McElheney
Rudolf J. Nekvasil
Meinhart Niedermayr
Hans Novak
Camillo Öhlberger
Ortwin Ottmaier
Peter Pecha
Klaus Peisteiner
Friedrich Pfeiffer
Alfred Planyavsky
Josef Pomberger
Kurt Prihoda
Alfred Prinz
Helmuth Puffler
Reinhard Repp
Werner Resel
Franz Söllner
Milan Sagat
Robert Scheiwein
Herbert Schmid
Rudolf Schmidinger
Peter Schmidl
Wolfgang Schuster
Reinhold Siegl
Walter Singer
Helmut Skalar
Anton Straka
Günther Szkokan
Wolfgang Tomböck
Gerhard Turetschek
Martin Unger
Peter Wächter
Hans Wolfgang Weihs
Helmut Weis
Alfred Welt
Ewald Winkler
Franz Zamazal
Dietmar Zeman

相關事件


2020年3月11日,維也納愛樂樂團宣布,為響應奧地利及德國政府的要求,樂團將取消德國慕尼黑加斯泰格文化中心及德國巴登巴登節慶大劇院的巡演。同時將取消3月21日至3月22日由里卡多·穆蒂執棒、鋼琴家毛里奇奧·波利尼擔任獨奏的兩場音樂會,後續演出安排將在之後持續發布。
2020年5月27日,維也納愛樂樂團重返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六月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