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葉護可汗

西突厥汗國鼎盛時期的最高統治者

統葉護可汗(?~)西突厥汗國鼎盛時期的最高統治者(約615~627)。在位期間,北並鐵勒余徠部,西南逾阿姆河,佔領吐火羅故地,拓境至罽賓(迦畢試)北界。619年,遣使入唐,聯兵抗擊東突厥。統治末期,自負強盛,用政苛猛,屬部歌邏祿叛離。627年,被伯父所殺。

人物生平


統領葉護可汗號稱有控弦之士數十萬,武功超過歷代可汗。統葉護為了鞏固突厥人在中亞的霸權,將西域諸國王納入軍事行政體制之內,授予“頡利茇”官號,另派吐屯一名駐紮監視,督征賦稅。此外,又將汗國政治重心西移,置新牙於石國的千泉(托克馬克附近),直接控制戰略要地碎葉川和絲綢之路的熱海道。對東鄰的唐朝,統葉護聘問不絕619年,首次遣使入唐,達成聯兵抗擊東突厥的協議。統葉護統治末期,自負強盛,用政苛猛,屬部歌邏祿叛離。627年,統葉護被伯父所殺。

為政舉措


興起

統葉護可汗
統葉護可汗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在此之前,突厥已經興起。突厥是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我國北方興起的又一個勢力強大的游牧民族。突厥的祖先最初活動於今葉尼塞河上游,由九姓鐵勒構成的部落聯盟。也有的學者認為突厥的主體來源於鮮卑,是鮮卑的後裔,所以是黑髮、黑須、黑眼睛的黃種人。后遷徙至高昌北山中,即今天山東段之博格達山附近地區。后被柔然控制,遷往金山(今阿爾泰山),成為柔然的鍛奴。這時,它才以突厥的名稱出現在我國歷史上。

強大

公元徠552年,突厥首領土門戰勝鐵勒、柔然後,自稱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政權。土門之後,至木杆可汗時期,突厥又進一步消滅了柔然的殘餘勢力,東敗契丹,西破峻噠,北並契骨,控制了東起今遼河流域,西至今裏海,南至長城北,北至今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河中粟特諸國,塔里木盆地諸城邦,乃至東方的奚、契丹、高麗都曾為其藩屬。突厥設牙帳在於都斤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之北山),形成為以漠北為中心的地域遼闊的突厥汗國。

分裂

突厥是一個由許多部落和部族組成的軍事聯盟,主要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礎上,分散的游牧經濟又導致其政治上的不穩定,統治階級的內訌以及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極易形成分裂、割據的局面,加之隋朝的離間,所以突厥汗國建立不久,便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西突厥的始祖是土門可汗的弟弟室點密,當時號莫賀咄葉護,突厥汗國建立不久,便奉命統兵十萬,往征西域。大約用了十年時間,室點密不僅征服了天山南北,以及阿姆河、錫爾河流域,而且與東羅馬建立了聯繫。因此,室點密被封為西面可汗,分管伊吾(今新疆哈密)以西至波斯東界的領土。西面可汗的牙帳夏季設在金莎嶺北(今吉木薩爾境),也稱北庭;冬季設在鷹莎川(今巴音布魯克草原),也稱南庭。突厥汗國境內有眾多的民族。公元576年,室點密死,其子玷厥繼位,號達頭可汗。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以後,與突厥汗國大致以長城為界。突厥因侵犯隋朝被擊敗,爆發了長達20年的內戰,汗國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阿爾泰山和天山以東為沙缽略(缽,音:波b6)可汗的勢力,屬東突厥汗國;以西為達頭可汗勢力,屬西突厥汗國。

統一

達頭可汗曾一度統一東、西兩部。公元600年和602年,達頭進攻隋朝,均遭失敗。后達頭逃往青海投奔吐谷渾。達頭之孫達曼立為處羅可汗。處羅可汗投歸隋朝。射匱代立為西突厥大可汗。射匱兵強馬壯,疆域東起玉門關,西至裏海,牙帳設在龜茲山北三彌山(今巴音布魯克草原西南)。
隋朝時期,西域諸國主要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但他們與內地仍有較為密切的聯繫。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后,即派侍御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同時又派裴矩張掖與往來的西域商人聯絡,勸喻西域諸國來朝。此後,西域諸國相繼至隋朝貢貿易者達三十餘國。為接待西域諸國使者,隋朝還專門設置了“西域校尉”。

唐朝與突厥

公元617年,李淵建立唐朝。公元618年,射匱死,其弟立為統葉護可汗。他東征西討,統治了西域,將牙帳遷往碎葉河北的千泉(今吉爾吉斯斯坦境)。統葉護可汗冊封西域各地統治者為“俟利發”,派一名突厥貴族為吐屯,監護該地,統領軍隊,徵收賦稅等。統葉護可汗在位期間,西突厥汗國處於最為興旺發達階段。與唐朝關係較為密切,唐僧玄奘西行取經,經過碎葉時,受到統葉護的熱情接待。公元628年,統葉護被叔父賀莫咄謀殺,賀莫咄自立為俟毗可汗,突厥各部反對,而立統葉護之子為肆葉護可汗。但他不久即引起部下不滿,被攻殺。肆葉護可汗死後,宗室阿史那泥孰被擁立為汗,即咄陸可汗。但兩年後病逝,其弟阿史那同俄即位,為咄陸可汗,但同時東突厥逃亡來的始畢可汗之子阿史那欲谷設自立為乙毗咄陸可汗。出現了咄陸可汗和乙毗咄陸可汗並立的局面,雙方以伊犁河為界。咄陸可汗與唐朝親善。
公元639年,阿史那同俄死,侄薄布特勤立。乙毗咄陸殺薄布特勤,侵犯唐朝管轄的焉耆、伊州(今哈密)。公元640年,唐朝派大將侯君集、契必何力等西征,滅高昌隙氏王國,設西州庭州,建安西都護府,幕府設在高昌。公元641年,唐太宗冊立乙毗射匱可汗。乙毗咄陸可汗退踞西部,封阿史那賀魯為葉護。公元646年乙毗咄。陸可汗被乙毗射匱可汗擊敗,向西逃奔吐火羅。阿史那賀魯逃入唐朝境內,為唐太宗收留,安置在庭州莫賀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境),置瑤池都督府,以阿史那賀魯為都督,招撫西突厥各部落。公元649年,唐太宗死,阿史那賀魯反叛,擊敗乙毗射匱可汗,侵犯唐朝庭州輪台縣(今烏魯木齊)和蒲類縣(今木壘縣)等。公元656年唐高宗程知節(即程咬金)為行軍大總管,率兵西征,大敗西突厥於鷹娑川(今巴音布魯克草原)。公元657年,高宗以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率領蕭嗣業等唐軍將士、婆閏等回紇將士,翻越阿爾泰山由北道進軍;派歸附唐朝的西突厥將領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布真為流沙道安撫大使,帶領突厥將士沿天山北麓向西進軍。兩路大軍討伐阿史那賀魯。結果,阿史那賀魯被俘,西突厥汗國滅亡。阿史那賀魯被高宗赦免,留長安居住。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1000年至1500年的500年中,最顯著最驚人的發展是,突厥人和蒙古人從廣闊的原居住地中亞向四處擴張。這些游牧民幾乎佔領了除遙遠的邊緣地區日本、東南亞、南印度和西歐以外的整個歐亞大陸。
在這幾個世紀中,游牧民的擴張明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000-1200年)突厥人興起。突厥人先是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雇傭軍,隨後便統治了這個王朝。他們賦予行將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以活力和侵略能力,並擊敗拜占廷和印度斯坦,將其疆土擴張到小亞細亞和印度北部。第二階段(1200-13O0年)蒙古人入侵。蒙古人不僅吞併了中亞、東亞和俄羅斯,而且侵佔了穆斯林中東,從而突然終止了穆斯林突厥人的擴張。最後一個階段(13O0-150O年)蒙古帝國崩潰。蒙古帝國的崩潰為突厥人的復興,為伊斯蘭教突厥人再度進入基督教歐洲和印度斯坦掃清了道路。

突厥的影響

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對我國北方和西域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突厥語言成為北方和西域一部分地區的通用語言,連高昌嘹氏王國世代講漢語的漢族居民也同時流行突厥語。高昌、龜茲、疏勒、於闐等地國王都娶過突厥公主為妻,今中亞地區開始了突厥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