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感悟

于丹《論語》感悟

《于丹〈論語〉感悟》是于丹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08年3月。

《于丹〈論語〉感悟》是《于丹〈論語〉心得》的補充。 該書是根據《百家講壇》現場錄音整理、修訂的,比電視播出的內容多出一半。該書講到孝敬之道,智慧之道等七部分內容。該書包括生活環境的喧囂,節奏的改變,自我內心的確認,以及做的所有的這些事情。于丹心裡頭希望寧靜,希望樸素,意存感恩之心。 

編輯推薦


壇壇都是好酒!
《于丹<論語>感悟》是《于丹<論語>心得》的續篇。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本書賣點:
1.與電視播出版相比,內容更豐富、更全面:以在“百家講壇”講座現場錄音稿為基礎修訂潤色而成,比該講座的電視播出文字量多出將近一倍!
2.比《于丹<論語>心得》更系統:將《于丹<論語>心得》中沒有涉及的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進行全面梳理,系統講解。正如作者于丹自己所說:第一次講《論語》的時候,沒想過要講第二次……應該說,這一次我準備得比第一次更認真,更細緻,內在的邏輯性更強,材料更豐富。第一次講得很不系統,《論語》中有太多重要的東西還沒有講到。這次講了孝敬之道,又講了忠恕之道,還有講仁愛之道和誠信之道。我想,這些都屬於我們今天社會裡面的一些核心價值,應該從經典中把它們梳理出來。【源自2008年2月4-5日央視百家講壇訪談節目】
3.更具現實意義:書稿中提到的孝敬之道、誠信之道等七個方面,立足於今天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才,是對傳統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激活。
《于丹〈論語〉感悟》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根據現場錄音整理。內容比電視播出版更豐富,更全面。

內容簡介


《于丹〈論語〉感悟》以央視2008年“百家講壇”同名講座之完整錄音稿為基礎修訂潤色而成,比該講座的電視播出版內容更全面、更豐富,文字量多出將近一倍。全書雙色印刷,並以著名畫家陳傳席畫作為彩色插頁,裝幀精美。《于丹〈論語〉感悟》是《于丹〈論語〉心得》的續篇,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全書語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親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徹。

作者簡介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主攻廣播電視媒介學,出版《形象 品牌 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現代傳播》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十餘萬字。
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曾獲1994年、1996年星光獎最佳撰稿獎,先後擔任中央電視台《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專題片及《正大綜藝》《中國報道》等欄目撰稿人。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還要接著講《莊子》,講《世說新語》,講唐詩宋詞。

目錄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學習之道
誠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愛之道
本色于丹(代後記)

前言


後記

張越:觀眾朋友們好,歡迎大家光臨《百家講壇》。今天我們將對話于丹。歡迎于丹教授。
于丹:你好,張越。
張越:你好。去年春節你就在這兒開講《〈莊子〉心得》?
于丹:對。
張越:事隔一年,今年春節再開講《<論語>感悟》。和去年比,你覺得你自己在心情上有什麼變化嗎?
于丹:變化太大了。其實,這次還不只是和去年春節講《<莊子>心得》相比。這次還是在講《論語》的解讀嘛,那跟2006年10月播出的《<論語>心得》相比,心情真的有很大變化了。這次再講《論語》,當我走進國宏賓館旋轉門的時候,心頭百感交集。
第一次講的時候是什麼心情呢?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我曾經看到一個故事說,大概在二百多年前,有一個數學系的大學生,不到二十歲的小夥子,他很聰明,學習也很用功,老師就給他吃偏飯,每天給他多留三道題,讓他回去自己做。這孩子就天天習以為常地做題。
有一天,他把三道題做完以後發現書裡頭還夾著一張小條,也是一道題,只許用直尺圓規做出一個正十七邊形來。他想,這大概是老師多給他留了一道題。他就開始做題。
這道題挺難的,他整整熬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做出來。他就拿著作業,晃蕩晃蕩回學校交卷。他把作業往老師那兒一放,老師一看就開始哆嗦,問他,這題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嗎?
他說,是啊,這題挺難做的,我花了一宿。老師說,這道題是一道兩千多年前的題啊,阿基米德沒做出來,牛頓也沒做出來,我最大的夢想就是這輩子把它做出來,所以我走到哪兒都在書里夾著這張紙條,但我到現在也沒做出來。我不小心把它掉到你那兒了,你居然就把它做出來了。
老師一說完,這個學生就快被嚇哭了。學生說,要是老師告訴我這是一道兩千多年來都沒做出來的題,那我肯定也做不出來。
這個學生就是後來被稱為數學王子的高斯,高斯也是因為這道題而一舉成名。
我當然沒有高斯那個才華,但是我覺得,當時萬衛老師扔給我這張紙條,讓我講《論語》,我確實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一道題,不然我肯定不敢拿。我想我第一次開講,有一半因素是被萬衛老師蒙來的。我跟他熟,跟《百家講壇》也熟,他就跟我說,現在有不少備選的主講人要來《百家講壇》講《論語》,你不是教傳媒的嗎?以前也老來這兒跟我們聊天,對我們的節目有很多建設性意見,對很多主講人的講法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你也來錄一下,錄完后我給有關主講人看看,我們大家一起商量一下這個東西怎麼講能更有點意思。
我記得當時我從學校就來了,穿著現在到處都能看得見的綠條西服那一身。那是我上班時的衣服,裡面穿著一個白背心。我上講台的時候,導播對我說,你背心上有銀色的花,反光。
我說,那怎麼辦?我沒帶別的衣服。你看我現在上《百家講壇》拎的那個包,一般都裝著好幾身衣服。但是那時候我不知道,沒衣服可換,最後大家給我出主意說,你那背心能翻過來穿嗎?當時我想,不就是錄一個樣片嗎?《百家講壇》都是這麼錄的,先錄樣片。我也沒多想,就把背心反穿了。最後正式播出的《<論語>心得》里,我那背心是翻著穿的,把背面穿前面了,因為前面有花。
我一上來開口就說,嘩啦啦講完了一節內容。大家非常鼓勵我,我說完之後大家都鼓掌,問,於老師,你下次還來嗎?
這時,我就清楚地聽見萬老師在導播台上說,來,於老師接下來就講《論語》了。我直到那個時候才算是正式接到通知,讓我講《論語》。張越:今天現場的叔叔阿姨,有前年“十一”期間在這兒聽她講《<論語>心得》的嗎?哦,有。阿姨,于丹她現在的樣子跟上次比差別大嗎?
觀眾:我覺得還可以。
觀眾:我覺得于丹老師在這兒講課肯定跟在大學里講課不一樣。對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來說,于丹老師講的東西我們聽著挺新鮮。現在於老師比原來講得更成熟、更老練了。
張越:跟您第一次聽她講《論語》比,您覺得她有什麼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
觀眾:沒看出來。
張越: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就沒看出來啊?一年半以前她臉上沒疙瘩,今天臉上可是起疙瘩了。
于丹:對。
張越:這說明了什麼?不是說明中央電視台的化妝品不好,而是說明于丹老師精神壓力很大,休息不夠,是不是?
于丹:對,有這個原因。
張越:是不是這次再講《論語》比上次的壓力大得多了?
于丹:這一次,用《論語》里的一句話說,叫“臨事而懼”。
張越:害怕了。
于丹:真是懂得害怕了。因為第一次講(《論語》的時候,沒想過要講第二次,我就隨手把好講的內容差不多都講完了,這一回再來七講,發現剩下的都不大好講,壓力很大。應該說,這一次我準備得比第一次更認真,更細緻,內在的邏輯性更強,材料更豐富。
張越:你怕到什麼程度?你嘮叨嗎?怕的時候。
于丹:不嘮叨,我從小就不嘮叨。
張越:你不跟周圍人說,嚇死我了,嚇死我了?
于丹:沒有。我是獨生女,我也沒上過幼兒園,沒人可嘮叨,養成了不嘮叨的習慣。但是,我寫日記,自己跟日記本嘮叨。
其實,剛才這位阿姨說得挺對的,就是我周圍的人,我的同事、朋友,也不大能看出來我有怎麼樣的變化。我不是有事就要找人嘮叨的人,我覺得我長這麼大,太多的事情都是發乎心,止乎心,很多東西只有我自己清楚。
……
——截選自代後記《本色于丹》

精彩書摘


于丹心語:
真正的孝敬,是一個人用對自己長輩的心推及到社會上。
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很多的輝煌,但是永遠也不能忘了腳下的起點,那就是父母對兒女的心。只要父母還在,就是兒女的福分。
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面對人心,你擁有什麼樣的判斷力
人的過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過錯里最見人心。
“知人”,從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都要擺對位置才行。
人要想真正達到大智慧,最後都是要叩問內心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智慧能夠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一切澎湃於心,讓我們真正能夠在心裡面有所醞釀的東西,都值得我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