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潛血
當尿液中血紅蛋白含量較低時潛血試驗為陽性
尿潛血試驗(urine occult blood,BLD),是指當尿液中血紅蛋白含量較低時,肉眼看不出尿液顏色變化,但化學定性為陽性,即潛血試驗陽性。正常人尿中無遊離血紅蛋白。當發生血管內溶血徠,血紅蛋白釋放入血液時形成血紅蛋白血症,若血紅蛋白超過結合珠蛋白結合能力,則遊離血紅蛋白經腎小球濾出,超過腎閾值時血紅蛋白隨尿排出即為血紅蛋白尿。尿潛血測定有助於血管內溶血疾病的診斷。
● 檢驗別稱:尿潛血試驗
● 英文名稱:urine occult blood
● 英文簡稱:BLD
● 標本類型:尿液
● 相關疾病:
● 陽性:急性溶血疾病、腎臟腫瘤、炎症、結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等。
尿潛血在肉眼下或顯微鏡下無法觀察到有紅血球的存在,但如果用試紙檢驗時卻有反應,為何會如此呢?因為當紅血球遭破壞時,其內含的血紅素就會釋放出來,所以尿液試棒才能偵測到血紅素的反應。但是紅血球為何會在離開身體前就破裂了呢?這是因為紅血球本身的壽命已到,如同泡沫般自行溶解,也可能是喝了大量的水,尿液變得淡薄、張力降低,紅血球因而破裂,不論如何有潛血時,如同有血尿一般是一種警訊,不可等閑視之。
一般而言尿潛血歸因於下列三項原因,一是炎症,一是結石,再則是腫瘤。關於炎症方面,如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等,除了可能會有血尿發生,尿液檢查也會有潛血發生,結石本身不論是腎臟、輸尿管或膀胱結石,都可能造成潛血,其他情形如生理期時,便秘也可能造成潛血。
另外腫瘤也會引起潛血,如腎、膀胱、輸尿管的良性或惡性腫瘤,當然年紀大的男性因為前列腺肥大也因為余尿多,膀胱易發炎,前列腺表面血管充血,加上小便困難,在用力解尿后,可能發生血尿或潛血的情形,事實上,前列腺肥大也算是腫瘤的一種,它是前列腺體的腫瘤,因增生而肥大,所以泌尿道的腫瘤是不可以掉以輕心的。在此時應做靜脈腎盂造影,如果造影沒有問題,可以排除移行細胞腫瘤,平時還應定期複查尿常規,如果還是有潛血,應該到腎內科就診,必要時進行腎穿刺活檢。
最令人擔心的是腎炎引起的血尿,很多患者包括不少兒童,由於腎臟病變或疾病的治療不徹底而導致病情反覆發作,出現血尿而找不到原因,此時還可能伴有蛋白尿及浮腫的出現,此時不應該再單純的對症治療,而應該針對腎臟病變及以往病史去專科醫院進行複查及系統的治療。
基本上潛血在不同年齡及性別上也有不同的考慮,例如年輕女性在驗尿時發現潛血,除了臨床癥狀外,應該問一問是否正當生理期,膀胱炎是常見的原因;但是如果是30-40歲的男性,如果沒有明顯的發炎癥狀,有時候應該照張腹部X光片,看看是否有結石的可能,老年男性的血尿或潛血,前列腺肥大列為主要考慮因素之外,也應該接受進一步的靜脈內腎盂造影或超音波檢查,看看泌尿系統是否有腫瘤。
除此之外,尿液細胞學檢查,看看尿液中脫落的泌尿系統上皮是否有惡性細胞的存在,也是檢測是否有惡性腫瘤的方法之一,如果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均為正常,仍有潛血的存在,最好再接受膀胱尿道鏡檢查,因為X光、超音波有限制性,並非所有的腫瘤都可顯現,這時候只有藉助肉眼直接觀察較小的病灶(膀胱尿道鏡)了,如果這些檢查均無不正常的發現,我們將這種潛血或血尿稱之“良性原因不明性血尿”,可能與身體的免疫機制有關,日後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在檢查結果出來后,潛血困擾著某些人,除去運動型血尿、藥物性血尿等客觀因素外,我們還應進行相關的檢查以確診,當排除泌尿系感染、結石、腫瘤等因素外,應考慮腎臟疾病的可能性。此時應儘快到醫院就診,很多尿潛血患者便是在初期忽視治療從而延誤病情。
在腎臟疾病中,如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等都會出現血尿,當各種病理損傷導致受損腎臟局部微循環障礙而使腎臟組織缺血、缺氧,從而釋放炎性介質,啟動腎臟纖維化的進程。此時腎小球會發生局部病理改變:系膜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腎小球基底膜發生改變,導致電荷屏障損傷,腎臟通透性增加,從而會出現尿潛血、蛋白尿。
目測隱血試紙
由此可見,尿潛血一旦是由於腎臟損傷造成的話,那麼患者就得提高警惕,抓緊時間進行治療。
尿常規(RT)或是尿干化學。尿的結果是:尿潛血三個加號。應該可以說是比較嚴重了,是肉眼血尿了(用眼能看到尿的顏色發紅了)這種結果提示有泌尿的感染(泌尿系包括腎,輸尿管,膀光和尿道)。此時要去醫院做尿全常規,再做個泌尿系的B超,儘早治療。
尿潛血陽性表示尿液中有紅細胞,但不是肉眼血尿,而是通過檢驗手段發現紅細胞。血尿分成肉眼血尿、全血尿、尿潛血陽性;臨床上對於血尿還用三杯試驗來分析血尿來自何處。三杯試驗即患者把一次尿液分三段留在三個試管中,第一管發現血尿,表示出血部位在尿道;若僅最後一杯出現血尿,則表示出血部位來自膀胱;若三杯中都為血尿,則說明血尿來自腎臟。若尿內有血凝塊,常表示膀胱或尿道出血。
● 需診斷血管內溶血疾病的患者。
● 採集方法:患者留尿
● 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宜持續休息30 min以上。
● 是否可服藥需遵循醫囑。
● 晨尿前需禁食和禁糖水、茶水、咖啡等。
● 應該清潔尿道口,且保持尿道口乾燥,注意不要污染尿杯。
● 應留取新鮮清潔中段尿(連續排尿不中斷,此時截取中段排的尿液,患者可從排尿開始數三秒,然後立即接尿)。
● 須在第一時間內送到尿液標本採集窗口或護士站,不能超過2小時。
● 干化學法:陰性
● (數據來源:胡成進,公衍文。檢驗結果臨床解讀。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 正常人尿液中無遊離血紅蛋白,尿潛血測定有助於血管內溶血疾病的診斷。腎臟發生病變時也可引起出血,導致尿潛血試驗陽性,常見於腎臟腫瘤、炎症、結石等。
● 引起血管內溶血的主要疾病如下。
● 血型不合輸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
● 病毒感染等。
● 大面積燒傷、體外循環、心臟瓣膜修復術后、劇烈運動、嚴重的肌肉外傷和血管組織損傷所致的紅細胞大量破壞等。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 毒素所致,如蛇毒、蜂毒等。
某些氧化物如次氯酸鹽的污染可引起假陽性結果。肌紅蛋白尿或菌尿可引起假陽性。檢驗結果的臨床意義必須由臨床專業醫師結合臨床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其他輔助檢查等資料,全面綜合分析判斷。
尿潛血的病因之一是尿結石,預防尿結石需要注意:
多飲水
大量飲水對所有成分尿石都有防治作用。如能使每日飲水量在2000-4000毫升,這樣可維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可將全日飲水量分別於晨起、餐間、睡前給予。清晨飲水量可達500-1000毫升。為了保持夜間尿量,睡前飲水500毫升,睡眠中起床排尿后再飲水300-500毫升,餘下水分別於餐間飲服。大量飲水可促使小的結石排出,稀釋尿液可防止尿石結晶形成,並能延緩結石增長速度。多飲水可稀釋尿液,降低尿內晶體濃度,沖洗尿路,有利於預防結石形成及促使尿石排出,一般成人每日飲開水或磁化水2000毫升以上,對預防結石有一定意義。如果飲水過少,會使尿液過度濃縮,尿鹽沉澱,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而多飲水,會使尿量增加,能沖刷、清潔尿路,在有尿路感染的情況下,多飲水還能加強引流,有利於對感染的控制,降低感染結石的生成。因此應注意多飲水。另外,口渴時也最好不要過飲啤酒和其它硬度過高的的飲料。同時,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以免空氣乾燥,使身體喪失大量水分。經常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們更應注意增加飲水量,以補償大量出汗所丟失的水分。要養成飲水習慣,主動多飲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
禁食高脂肪
在發病期間應忌食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豬、牛、雞之內臟)腦、肝、腎、魚卵、蛋黃等。同時應戒抽煙飲酒,少食吃肉食,避免吃過咸及肥膩食物。
多活動
泌尿繫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等,發作時主要有腰腹部劇痛,嘔吐、噁心等癥狀。為了預防泌尿結石,減少結石疼痛的發作,應該多飲水,少吃含鹽、含糖、含鈣高的食品,同時還要多運動,尤其是長期卧床病人,應鼓勵及幫助其多活動,藉以減少骨質脫鈣,增進尿流暢通。
徠藥物預防
根據結石的成分適當的調節飲食,如草酸鹽結石病人,宜少吃富含草酸的食物,如土豆、菠菜等,口服維生素B6,可減少尿中草酸鹽的排出,口服氧化鎂,可增加尿中草酸鹽的溶解度。磷酸鹽結石病人宜低磷低鈣飲食,口服氯化銨酸化尿液,有利於磷酸鹽的溶解。尿酸鹽結石的病人,不宜進吃含嘌呤豐富的食物,如肝、腎及豆類,口服枸椽酸合劑或碳酸氫鈉,鹼化尿液,使尿液pH保持在6.5以上。
飲食上,少吃動物內臟,菠菜、豆腐,辣椒、果仁、鹹魚、鹹肉、鹽製品。另外,要多吃低鈣飲食,少吃乳製品,因乳製品中含鈣質較多。少吃糖,因為吃糖后尿中鈣離子濃度、草酸及尿的酸度均會增加,也會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
由於尿路結石病因複雜,結石的高發生率及治療后容易複發,仍是臨床面臨的挑戰性難題之一。因此,在採取預防措施時應盡量考慮患者個體可能的具體原因,因人而異制定預防措施。
潛血+
如果經過離心沉澱后的尿液,在顯微鏡下每高倍視野有3個以上的紅細胞,就稱的上是血尿。在高倍鏡下,發現10個紅細胞就計為“+、1+或+1”,20個計為“++、2+或+2”,30個計為“+++、3+或+3”,40個計為“++++、4+或+4”。也就是說加號越多,說明腎臟固有細胞損傷的越厲害。比如隱血+2的意思是尿液經離心沉澱后在高倍顯微鏡下發現了20個血紅細胞。
出現“+”表明腎臟的固有細胞已經開始被損害,腎臟的濾過功能已經開始受到免疫介質複合物的損傷。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損害、增生的腎小球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腎臟的破壞程度會逐漸增大。此時就我們應該接受系統正規的治療,從而有效抑制腎臟纖維化的發展。
潛血++
尿潛血是通過對人體尿液做常規檢查時的一項指標。在尿常規中檢查中有一項是檢查尿液中紅細胞的數量。如果紅細胞增多(正常是陰性的),以其數量來講,少數就可以稱為尿潛血。尿潛血作為一個指標,可分為陰性和陽性。如為陽性,是幾個+,一般出現尿潛血2+要考慮是腎臟問題或者是由尿路感染引起的。
● [1] 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胡成進,公衍文。檢驗結果臨床解讀。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 [3] 王建中,康熙雄。實驗診斷學。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