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內陸國

雙重內陸國

雙重內陸國指的是本國是內陸國而其周圍所有的鄰國也是內陸國的國家,世界上的雙重內陸國有烏茲別克和列支敦斯登。

烏茲別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位於中亞,與土庫曼、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接壤。

列支敦斯登公國(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位於中歐,與瑞士、奧地利相鄰。

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共和國國旗
烏茲別克共和國國旗
烏茲別克共和國(烏茲別克語:O'zbekiston Respublikasi,1991年-),簡稱烏茲別克,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

歷史

前1000年,境內出現階級社會。
870-1212年,喀喇汗國(黑汗)王朝統治。統治後期(12-13世紀)由西遼監督統治。
1212–1220年,花剌子模在1210年代開始管理。
1220–1368年,后被大蒙古國征服,分別劃歸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后被帖木兒佔領。
16世紀,烏茲別克人領袖昔班尼南下河中農業區。推翻帖木兒王朝。
17世紀,分裂為布哈拉汗國與希瓦汗國。
18世紀,浩罕獨立。
1873年,布哈拉汗國的曼吉特王朝被沙俄征服,成為附庸國。
1918年,劃歸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年蘇俄紅軍侵入希瓦汗國,推翻阿布德·阿拉汗(1918-1920年在位)的統治,希瓦汗國滅亡。
蘇俄隨後在其領土上建立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見花剌子模),1924年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解散,其領土併入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個加盟共和國。同年10月,原布哈拉汗國的一部分和希瓦汗國的一部分合併,成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
1991年8月31日宣告獨立,改稱烏茲別克共和國,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

人口

2556萬人,大多是烏茲別克族,也有俄羅斯族、卡拉卡爾帕克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以及哈薩克族和朝鮮人等民族的少數分佈。

政治

烏茲別克共和國國徽
烏茲別克共和國國徽
憲法上,烏茲別克享有自由民主體制。然而,自卡里莫夫在1991年上台至今,他的任期已分別在1995年、2002年及2007年獲得延長。2002年的選舉亦同時選出上、下議院的議員,但卻是在沒有反對黨之下進行。因此,國際觀察員都一般認為是次選舉不能達到民主水平。在執政黨以外其他政黨可以成立,但卻必須政府批准。另外,傳媒亦受到政府操控,甚少報道政治有關訊息。烏茲別克在國內基本上對所有反對派實施黨禁。國內最大反對派是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

行政區劃

烏茲別克共分成1個直轄市、12個州和1個自治共和國。
烏茲別克共和國地理位置
烏茲別克共和國地理位置
州份名稱首府面積(平方公里)人口代號
安集延州安集延4,2001,899,0002
布哈拉州布哈拉39,4001,384,7003
費爾干納州費爾干納6,8002,597,0004
吉扎克州吉扎克20,500910,5005
納曼干州納曼干7,9001,862,0006
納沃伊州納沃伊110,800767,5007
卡什卡達里亞州卡爾希28,4002,029,0008
撒馬爾罕州撒馬爾罕16,4002,322,0009
錫爾河州古利斯坦5,100648,10010
蘇爾漢河州鐵爾梅茲20,8001,676,00011
塔什干州塔什干15,3004,450,00012
花拉子模州烏爾根奇6,3001,200,00013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努庫斯160,0001,200,00014
斯坦西南部與土庫曼接壤,南部與阿富汗接壤,東部與塔吉克和吉爾吉斯坦接壤,北部和西部與哈薩克接壤,由於其鄰國皆為內陸國家,鹹海。國土大部分位於紅沙漠中。境內最高的山是海拔4301米的阿迪隆加托吉峰。

經濟

和許多其他獨聯體經濟體一樣,烏茲別克的經濟在經濟轉型的頭幾年裡有所下滑而到1995年後開始復甦,這得益於政策改革的累積效應開始起作用。經濟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在1998年到2003年間每年增長4%,之後增速更是到了每年7%-8%。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8年該國的GDP幾乎是1995年的2倍(以固定價格計算)。2003年以來年通脹率平均在10%以下。
烏茲別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很低(2006年以當時美元幣值算為610美元,按購買力平價算為2250美元)。這排在209個國家中的第169位;在12個獨聯體國家中,只有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比其低(2006年)。經濟生產集中於日用品:該國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產國和第2大棉花出口國,世界第7大黃金生產國。同時該國也是區域內重要的天然氣、煤、銅、石油、銀和鈾生產國。
農業僱用了該國28%的勞動力,貢獻了GDP的24%(2006年的數據)。官方統計的失業率很低,而不充分就業--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據估計至少有20%。不過,在棉花收穫的季節,所有的學生和老師都被動員去田裡幫忙收棉花,並且是義務性質的(相關內容可見烏茲別克童工問題)。由於該國使用童工,導致一些公司,包括Tesco、C&A、Marks&Spencer、Gap和H&M共同抵制烏茲別克生產的棉花。
面對獲得獨立后種種的經濟挑戰,政府採取了一種漸進式的改革政策,強調國家控制,減少進口和能源自給。自1994年以來,該國國家控制的媒體反覆宣稱這是“烏茲別克經濟模式”的成功,並且暗示這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道路平穩轉型的獨特範例,這種方式能成功避免經濟震蕩、停滯和貧困。

與中國關係

早在兩千多年前,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烏茲別克就有往來。1992年1月,兩國建交,以後中烏關係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勢頭。雙方高層交往日益密切。2010年胡錦濤主席成功訪烏,2011年、2012年卡里莫夫總統兩次訪華后,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對烏茲別克進行國事訪問。
中烏政治互信不斷加深,雙方堅定支持對方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努力,烏方在涉台、涉疆、涉藏等問題上始終同中方堅定地站在一起;安全合作卓有成效,中烏在合作打擊地區“三股勢力”、確保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順利舉行等方面保持了密切協作。
務實合作成果豐碩,2012年中烏雙邊貿易額達28.7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過烏境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運營順利,中烏工業園等合作項目穩步推進,兩國貿易結構也由以前單純的資源貿易向非資源和投資領域拓展。中國對烏投資總額已超過40億美元,中國已成烏茲別克第二大貿易夥伴國、第一大投資國、第一大棉花買家、第一大電信設備和土壤改良設備供應國。
人文交流日益密切,2005年建立塔什干孔子學院。第二家“孔子學院”也很快就要開設。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公國國旗
列支敦斯登公國國旗
列 支敦士登公國(德文: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或又可準確譯為列支敦斯登親王國),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時該國也是唯一一個官方語言是德語但與德國沒有交界的國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異常高的國民所得水平,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平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地理

列支敦斯登公國地理分佈
列支敦斯登公國地理分佈
列支敦斯登是一個內陸國家,與烏茲別克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
列支敦斯登坐落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地的萊因河谷,其西邊是以萊因河作為邊界與瑞士相鄰,東側則是以屬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嶺地帶與奧地利為界。全國只有西側約三分之一的面積位在平坦的河谷里,其餘地區大都屬於山地。
列支敦斯登唯一的天然湖是Gampriner Seele湖,是由於1927年水浸的萊茵河侵蝕造成的。
該國境內唯一的可耕地集中在萊因河沿岸的沖積平原,曾經一度滿是沼澤的此地區經過人工的抽干后變成農地,除了少數的農耕活動外,列國境內的農業還是以畜牧為主,主要農業區,是周圍的萊茵河谷,種植玉米、馬鈴薯、大麥、小麥和蔬菜。首都瓦杜茲座落於一塊可以俯視萊因河谷的高地上。
雖然是在阿爾卑斯山區,但由於有義大利半島吹拂而來南風,列支敦斯登仍屬較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時其東部與南部山區的坡面則非常適合從事滑雪等山地活動。列支敦斯登夏季氣溫在20℃-28℃之間,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15℃。7月和8月雨量最多可達130-150毫米,而12月和1月降雨量最少為30-50毫米。
境南的雷堤康阿爾卑斯山脈(Rätikon Alps)坡度陡峭,境內最高峰為屬於三姊妹山脈(Drei Schwestern)之一的灰尖峰(Grauspitz),海拔2499米,是列支敦斯登與奧地利的分界。全國海拔最高的城市是Triesenberg,在886米以上。全國邊境和瑞士接壤長41.2公里,對奧地利則是36.7公里。

人口

列支敦斯登汽車車牌
列支敦斯登汽車車牌
列支敦斯登是歐洲地區總人口第四少的國家,排在梵蒂岡、摩納哥與聖馬利諾之後。在境內約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外國國籍,主要是德國、奧地利,還有瑞士。本國人口的種族分佈非常單純,有86%是屬於日耳曼民族分支的阿勒曼尼人,義大利人與土耳其人則是餘下少數民族裡面較具有指標意義的大宗。據政府統計當地有58名(2006年)華裔公民在當地生活。
語言上,雖然德語是列支敦斯登的官方語言,但大部分的居民卻都是使用屬於德語方言之一的阿勒曼尼語,其他日耳曼語斯拉夫語匈牙利語承認為正式少數民族語言。
列支敦斯登主要信仰基督教,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其中大部分列支敦斯登人主要是羅馬天主教(78.4%),還包括少部分的新教徒(8.3%),其餘的則包括伊斯蘭教徒(4.8%),東正教(1.1%),猶太教(0.1%),其他教派者(0.4%)及無正式宗教信仰者(2.8%),此外還有4.1%的居民當局沒有給出他們的宗教信仰。列支敦斯登的穆斯林社區在過去二十年中隨著外來移民的湧入快速成長,主要是來自土耳其和西巴爾幹地區(塞爾維亞及波黑),這些移民大多是從其他西歐國家再次移居而來。按照官方的統計數字,該國穆斯林人口從1990年的689人增長至2000年的1593人,而漢斯-亞當二世表示他自己傾向於在該國修建穆斯林公墓。
列支敦斯登在1997年前都是屬於瑞士的庫爾(Chur)教區,直到1997年12月2日經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批准成立直屬教宗的瓦杜茲教區管理列支敦斯登。列支敦斯登的憲法還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同時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歧視。各宗教團體依據2000年調查統計得出的比例從政府得到資金補助,例如在2007年政府撥款30萬瑞士法郎給天主教會,而自2006年開始穆斯林社區則獲得政府每年撥款25000瑞士法郎。
列支敦斯登的1921年憲法規定天主教為國教。但天主教在該國的地位有所變化,在2007年6月21日首相Otmar Hasler告知國會一份關於政府和宗教社區之間建立新關係的臨時憲法修正案正被起草中,這就使得當局必須就政教分離的問題與天主教會進行國家級層面的對話,而漢斯-亞當二世及王儲阿洛伊斯王子均公開表示認同政教分離。但是該國天主教社區反對這項改變關係的建議,當地的新教團體則表示歡迎該法案。2008年6月列支敦斯登政府發布正式公告,宣布新的教會-國家法改革項目將從6月11日啟動預計在同年11月14日結束。
列支敦斯登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9.68年(男性為76.1歲,女性為83.28歲)。根據最近的預計表明嬰兒死亡率千分之4.64。教育在該國非常普及,超過十歲以上的人口裡面識字率是100 %。由經合組織運作的國際中學生能力評估項目將列支敦斯登的教育列為世界上第十名,遠高於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

歷史

很久以前,列支敦斯登的領土曾經是羅馬帝國瑞提亞(Raetia)行省的一部分。多個世紀以來,由於這塊領土地理上並不處於歐洲的戰略要地,因此在歐洲歷史上少有影響力。在現今這個王朝統治以前,這個地區曾是連續幾位Hohenems伯爵的封地。列支敦斯登人為阿勒曼尼人的後裔
列支敦斯登公國的名字來源於列支敦斯登王朝,而後者來自遙遠的下奧地利地區的列支敦斯登城堡。列支敦斯登家族至少從1140年開始即擁有此城堡直到13世紀為止,之後從1807年起又重新擁有該城堡。歷經多個世紀,列支敦斯登王朝奪得了大片土地,主要在摩拉維亞、下奧地利、西里西亞和施蒂利亞公國(Duchy of Styria)等地。雖然這些領土都是由其他地位更高貴的封建貴族通過采邑制分封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來自於哈布斯堡王朝,曾經有多位列支敦斯登王子作為王室的親密顧問服務於哈布斯堡王朝。但是由於沒有任何一塊領地是直接屬於其名下,因此列支敦斯登王朝也就沒有資格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議會中擁有一席之地。
因為列支敦斯登家族極為熱衷於在帝國政府中的權勢地位,於是就想尋找一塊直屬的土地,即除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之外其他封建主在這塊土地上都沒有任何權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家族終於得以從Hohenems伯爵手中購買了兩塊采邑-許內勒貝格莊園的貴族統治權(Schnellerberg,1699年)與瓦都茨郡的伯爵爵位(Vaduz,1712年)。面積很小的許內勒貝格與瓦杜茲恰好滿足其政治地位的需要——除了他們自己的伯爵主權及宗主皇帝之外不屬於其他封建貴族。
於是在這項買賣正式生效之後,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在1719年1月23日宣布將許內勒貝格與瓦杜茲合併,提升地位為一個獨立的小型大公國(Fürstentum),並以其最親近的大臣安東·弗洛里安(Anton Florian of Liechtenstein)賜名為“列支敦斯登”。因而在這一天列支敦斯登才真正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主權成員國。為了證明之前對於列支敦斯登的購買完成是出於政治地位的需要,列支敦斯登親王在之後的120多年中沒有踏足一步這塊屬於他們的新公國。
作為拿破崙戰爭的結果之一,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控制了神聖羅馬帝國,他瓦解了帝國而這對列支敦斯登產生了深遠影響——帝國、法律及政治體系都瓦解了。國家不再對國境之外的任何封建貴族負有責任和義務。現代出版物則普遍(雖然不正確)將這些事件賦予了列支敦斯登的“主權”屬性。實際上,當時列支敦斯登親王就和其他的宗主貴族一樣僅僅對列支敦斯登擁有宗主權。從1806年7月25日萊茵聯邦成立直到1813年10月19日聯邦解體為止,列支敦斯登親王都是他的“保護者”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仆臣。
之後不久列支敦斯登在1815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后恢復獨立,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聯(Deutscher Bund,又譯為日耳曼邦聯,1815年6月20日-1866年8月24日,實際上由奧地利皇帝操控)。1868年德意志邦聯瓦解,列支敦斯登解散自己僅有的一支小型軍隊並且宣布該國將轉為永久中立國,這中立地位讓列支敦斯登避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波及,一直持續到今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列支敦斯登一直與奧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也在戰時因這關係使得該國的經濟元氣大損,而轉而尋求與瑞士成立關稅與貨幣同盟,1919年時更進一步將該國的對外關係(國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組成一個中立聯盟。與瑞士的這一聯盟使列支敦斯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中免受德國的侵略。
1938年春,在奧地利被併入大德意志帝國之後不久,84歲的弗朗茨一世退位,提名其31歲的堂侄孫弗朗茨·約瑟夫二世擔任他的繼任者。雖然弗朗茨一世聲稱他是因年老而退位,但是據信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希望德國吞併列支敦斯登發生在其在位期間。而他於1929年娶的妻子是一位富有的維也納猶太女性,本地的列支敦斯登納粹當時已經將她列為反猶太人的“目標”。雖然列支敦斯登沒有正式的納粹黨,但是同情納粹的運動在其全國聯盟黨內已經壓抑了多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支敦斯登在保持中立的同時也是少數幾個不承認慕尼黑協定以及第三帝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歐洲國家之一,並且在二戰中始終承認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為合法政府,其位於戰區的家族財產被帶到列支敦斯登(以及倫敦)妥善保管。在戰爭快要結束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奪取了在其認為是德國領土的地區,而剝奪了列支敦斯登王朝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世襲的全部土地及所有權,而直到1938年德奧合併之前列支敦斯登大公還一直居住在維也納。列支敦斯登被剝奪的主權(屬於國際法庭中現代法律爭議的部分)包括超過1600平方公里的農田及森林,以及許多其家族所擁有的城堡和宮殿。列支敦斯登大公依然對這些土地提出主權要求,要求捷克和斯洛伐克歸還所佔領土。也因此爭議,列支敦斯登公民在冷戰期間被禁止進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后,列支敦斯登和它們之間依然互不承認。但最終列支敦斯登分別於2009年7月13日和12月9日與捷克和斯洛伐克建立了外交關係。
列支敦斯登小鎮上的俄羅斯紀念碑。
列支敦斯登小鎮上的俄羅斯紀念碑。
列支敦斯登在二戰快要結束時,曾拒絕蘇聯的遣返要求而為大約500名俄羅斯解放軍士兵(一支編入德意志國防軍的俄羅斯投敵部隊)提供政治庇護;為紀念這一事件在靠近奧地利邊境的后許內勒貝格(Hinterschellenberg)樹立了一塊俄羅斯紀念碑,同時在該國的旅行地圖上也有標明。當時作出給予政治庇護的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列支敦斯登自身仍很貧困,為這群難民提供生活所需十分困難,而蘇聯的聲勢正如日中天。最終,阿根廷同意這些避難者前往永久定居。相比之下,英美等戰勝國在奧地利執行了“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將在戰時曾經協助德國的蘇聯民眾遣返母國,之後遣返對象甚至擴及為了逃離共產黨掌政而離開蘇聯的東歐難民。被遣返的難民有極高比例是在古拉格的營區中被肅清。由於戰後嚴峻的財政困境,列支敦斯登王朝經常通過出售家族所擁有的藝術珍品來緩解,例如其中就包括了美國國家美術館於1967年購得的達芬奇名畫《吉內薇拉·德·班琪》(Ginevra de' Benci)。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因為其境內的低稅率環境、永久中立地位與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吸引許多歐洲企業成為避稅天堂,列支敦斯登變得逐漸繁榮。觀光業(主要是冬季時往阿爾卑斯山區的滑雪人潮)與金融服務業的發達,支撐起該國絕大部分的經濟收入。
列支敦斯登大公是世上第六富有的國家元首,據信其財產為40億美元。今日列支敦斯登人民過著世界頂級水準的生活。
1990年列支敦斯登加入聯合國。1991年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95年加入歐洲經濟區和世界貿易組織。

政治

列支敦斯登公國國徽
列支敦斯登公國國徽
列支敦斯登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且與歐洲其他僅具象徵意義卻沒有政治實權的王室不同,列支敦斯登的王族擁有相當程度的實際權力。該國的元首稱為大公(Prince,德文里稱為Fürst),現任元首漢斯-亞當二世是在1989年時由他逝世的父親佛蘭茲·約瑟夫二世(Franz Josef II of Liechtenstein)手上繼承國家的統治權,並已在2003年8月15日時對外宣布,他將在短期內退位,將國家大權轉由他的兒子、王儲亞洛伊(Prince Alois)繼承。2004年8月15日亞當二世正式任命王儲阿洛伊斯王子為攝政,接管政府事務。
1862年時首度頒布憲法組成國會(Diet,或德文里稱為Landtag),今日的列支登斯敦國會是由25個依照區域人口比例,由人民直選的代表所組成,並由多數黨的領袖出任閣揆。除此之外國家的行政體系實際上是由一個五人內閣負責,閣員名單是由國會指定,交由元首批准后正式上任。
列支敦斯登的王室有個特殊之處,由於當初此公國就是由奧地利的貴族為了要能夠擁有一塊位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屬地,而另行購買土地設立,長期以來該國的統治者就一直居於國外,如維也納的列支敦斯登宮。直到1938年在其家族失去在捷克的領地(1919年)多年以後才搬到瓦杜茲。現任元首漢斯-亞當二世是第一位居住在國境之內的列支敦斯登統治者,在2003年3月16日舉行的一場全民公投中,他以投票不通過他就要舉家遷移到奧地利居住作為要脅,得到國內大部分人民的同意(通過比例64.3%)通過一項進一步擴張列支敦斯登王權的法案。此法案授權賦予統治者必要時得以解散國會,以及擁有國家人事與法案最後通過權的至高力量,相對於大部分只是形式上有王權的君主立憲國家,列支敦斯登是非常少見的特例。

行政區劃

列支敦斯登境內擁有11個區(複數:Gemeinden,單數:Gemeinde),其中大部分的區其實都只是包含了一個單獨的城鎮而已。
瓦杜茲(Vaduz)- 瓦杜茲位在全國正中央,依傍萊因河河岸,是列支敦斯登的首都和主要人口中心。瓦杜茲是列支敦斯登大公的故鄉。
沙恩(Schaan)- 境內人口最多的一區,緊靠首都北方。
巴爾采斯(Balzers)- 位在國土最南端的一區。
特里森(Triesen)
埃申(Eschen)
毛倫(Mauren)
特里森貝格(Triesenberg)
儒格爾(Ruggell)- 位在國土最北端。
甘普林(Gamprin)
許內勒貝格(Schellenberg)- 北方區之一,名稱承自當初組成列支敦斯登的兩個封邑之一。
伯朗肯(Planken)- 北方區,也是境內最小的一個行政區。

經濟

列支敦斯登美術館
列支敦斯登美術館
雖然是個小國寡民、缺乏天然資源的地方,但是列支敦斯登的經濟在二次大戰之後急起直追,從一個原本是以農業為主的山區小國,發展至現在成為全世界最高度產業化的富有國家之一,並且是少數世界上人均公司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以該國平均每人50,000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名列全世界第一,這種均富的狀態間接也造就了該國極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幾乎可以忽略的犯罪率。
今日列支敦斯登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只有不到2%的勞動力致力於農業生產,該國境內主要的作物有玉米、土豆、大麥、小麥、蔬菜和葡萄,這些農地佔據了38%的國土面積。家畜主要是在夏季時,以放牧方式蓄養於阿爾卑斯山區的高山草原上。
列支敦斯登主要的製造業包括機械、紡織、製藥、食品產品、金屬製品、精密儀器、傢具、假牙和陶瓷。公國的許多收入來自於銀行業、旅遊業、郵票的銷售,以及在這裡設立總部的國際化公司——這些公司之所以在列國境內註冊,主要是著眼在這裡的低稅收環境。其中其金融服務部門和可以與周邊大國家的城市相媲美的生活水平而自豪。除了需要密集技術投資(該國每年約有5%的收入,是投資在技術研發方面)的輕工業之外(包括紡織、陶瓷與精密電子),該國政府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也被證實是個非常正確的方向,在列支敦斯登有四成的工作職位是屬於金融服務業,其中不乏長期居住於該國境內的外國人,或乾脆直接由相鄰的瑞士與奧地利跨越國境通勤。
由於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瑞士的盟國,列支敦斯登也自然承襲瑞士國際洗錢運動中心的地位。1924年時列支敦斯登與瑞士之間簽訂有雙邊共同貨幣與關稅條約,因此除了貨物能在兩國之間的國界自由流通外,瑞士法郎也成為列支敦斯登的官方貨幣。但是除了上述幾個事項之外,並沒有條約規定列支敦斯登在其他重要的政治、經濟或政府決策上,必須事先獲得瑞士的同意,這也使得列支敦斯登直到今日仍能在經濟上保有獨立性。1993年時瑞士拒絕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由於列支敦斯登在外交事務方面早已委任瑞士代執行,本身並無單獨與他國簽訂協約的能力,連帶的也使該國成為西歐國家裡面少數仍流通非歐元貨幣的國家。
由於國土狹小,列支敦斯登通過進口能源來滿足其能源需求的90%以及所有的消費品,其工業用的原材料也極度依賴於進口。但是其強勁的工業使得出口反超進口,依據2001年的數據,進口額為9.06億美元而出口額為18.18億美元。
列支敦斯登最為出名的國際品牌是喜利得(Hilti),它還是科塔計算器(Curta calculator)計算器的故鄉。
1995年5月,列支敦斯登成為歐洲經濟區的成員國,是一個在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和歐盟之間作為橋樑的組織。政府正在試圖將其經濟政策與一體化歐洲的其他國家相協調。雖然2002年以來列支敦斯登的失業率成倍增長,但比較起周遭國家其失業率仍算偏低,在2004年第三季時,其失業率僅為2.2%。
相對於周遭歐洲國家的重稅主義,列支敦斯登是歐洲大陸上少見的低稅率國家,其營業稅最高頂多只有18%的水平,稅則簡單明了,而成為許多鄰國企業為了降低稅賦支出而注目的避稅天堂。約有73,700家公司在該國註冊,其中有許多是外國企業的挂名或人頭公司,這些所謂的境外貿易帶來約佔列支敦斯登收入的30%以上。傳統上,列支敦斯登的銀行系統是採行與瑞士相同的客戶隱私政策,但此特性也使得該國的金融系統成為跨國非法商業的最愛,利用匿名帳戶洗錢。為了避免這類非法行為成為國家經濟的負擔,2000年時通過的一項新經濟政策緊縮了金融方面的自由度,限制銀行機構不能提供匿名帳戶這類的服務。漢斯·亞當二世聲言列支敦斯登將開始強硬的措施打擊任何洗錢活動,並且與國際社會合作以提升列支敦斯登作為合法金融中心的形象。但是根據最新的情況表明,列支敦斯登是幾個少數沒有對能給其帶來豐富利潤的國際洗錢運動採取任何行動的國家之一。

特殊情況


在德國統一(1871年)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這段時期,世界上沒有雙重內陸國。當時,烏茲別克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而列支敦斯登則與瀕臨亞得里亞海的奧匈帝國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