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矮腥黑穗病菌
分佈在日本等地的病菌
小麥矮腥黑穗病菌屬中國一類檢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小麥作物,可造成農作物矮化、分蕖增多等病症。目前有40多個國家將此病列為檢疫性病害。它可通過種子、土壤、空氣等多種途徑傳播,甚至加工成麵粉后仍可檢出該菌的冬孢子。該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一旦傳入將難以根除。
日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前蘇聯、丹麥、瑞典、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阿爾及時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華盛頓、俄勒岡、蒙大拿、愛達荷、猶他、科羅拉多、懷俄明、加利福尼亞、印第安那、密執安、紐約州)、阿根廷、烏拉圭。
小麥矮腥黑穗病菌
小麥矮腥黑穗病菌
小麥矮腥黑穗病菌
主要為害小麥屬,而大麥屬中的普通大麥(Hordeum vulgare)及黑麥也受害,迄今已知禾本科有18個屬受害,包括山羊屬(Aegilops spp.)、冰草屬(Agropy-ron spp.)、剪股穎屬(Agrostis spp.)、看麥娘屬(Alopecurus spp.)、燕麥草屬(Arrhenatherum spp.)、草屬(Beckmannia spp.)、雀麥屬(Bromus spp.)、鴨茅屬(Dactylis spp.)、野麥草屬(Elymus spp.)、羊茅屬(Festuca spp.)、絨毛草屬(Holcus spp.)、大麥屬(Hordeum spp.)、草屬(Koeleria Spp.)、黑麥草屬(Lolium spp.)、早熟禾屬(Poa spp.)、黑麥屬(Secale spp. )、小麥屬(Triticum Spp.)、三毛草屬(Trisetum spp.)等,禾草屬中以冰草屬為天然發病的主要寄主。
傳播
1.病株矮化。高度為健株的 l/4—2/3,最矮的病株僅高10—25cm。在重病田可明顯見到健穗在上面病穗在下面,形成“二層樓”的現象。
2.分櫱增多。病株分櫱一般比健株多一倍以上,健株分櫱2—4個,病株4一10個,甚至可多達20—40個分櫱。矮化與多分櫱的症變化很大,除取決於寄主與病菌的基因型外與侵染的時間及程度密切相關。
3.小花增多。一般健穗每小穗的小花3—5個,病穗小花為5—7個,甚至 11個,使病穗寬大、緊密。有芒品種芒外張。
4.病粒近球形,較硬,不易壓破、破碎后呈塊狀。在小麥生長後期,如水分多病粒可脹破,使孢子外溢,乾燥后形成不規則的硬塊。
5.自發熒光現象,小麥矮腥黑穗病冬孢子有自發熒光現象,而小麥網腥黑穗病(除少數未成熟冬孢子之外)側無熒光.
將平均樣品倒入無菌白瓷盤內,仔細檢查有無菌癭或碎塊,樣品可用長孔篩(1.75mmX20mm)或圓孔套篩(1.5mm,2.5mm)過篩,挑取可疑病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鑒定。同時對篩上挑出物及篩下物進行檢查,將發現的可疑病組織及其他可疑的感染黑穗病的禾本科作物及雜草種子進行鏡檢鑒定。
將稱取的50g平均樣品倒入無菌三角瓶內,加滅菌水100ml,再加表面活性劑(吐溫20或其他)1-2滴,加塞后在康氏震蕩器上震蕩5分鐘,立即將懸浮液注入10-15ml的滅菌離心管內,以1000轉/分鐘離心5分鐘,棄去上清液,重複離心,將所有洗滌懸液離心完畢,在沉澱物中加入席爾氏溶液,視沉澱物多少,定溶至1或2ml。每份樣品至少檢查5個蓋玻片,每片全部檢查。
如發現可疑小麥矮腥病菌冬孢子,應以1份樣品中查出30個孢子為判定結果的依據,不足30個孢子時增加玻片檢查數量,直至該樣品所有沉澱懸浮液用畢。
發現病粒或碎片時,以來菌水製成孢子懸液滴至載玻片上,自然乾燥后以無熒光浸沒油為浮載劑製片,在落射熒光顯微鏡(激發濾片485nm,屏障濾片520nm)下觀測200個冬孢子的自發熒光。一般矮腥冬孢子的網紋立即發出澄黃至黃綠色熒光,而網腥冬孢子的網紋無熒光或熒光率很低。
當冬孢子的形態測量結果交叉重疊不易區分腥、網腥,而孢子又充足時,可進一步用孢子萌芽方法來鑒別。將孢子懸液接種到3%水瓊脂平板上,分別在5C光照和17C黑暗下培育。小麥矮腥冬孢子在17C無光條件下不萌發,在5C光照條件下至少3周才開始萌發,而網腥冬孢子在17C無光及5C光照條件下,1周載右便可萌發。
庫區一瞥
2.栽培防治。採用冬麥改春麥、輪用(5-7年)、深播(6cm)、調整播種期等方法均有防效,但不易實行。
3.化學防治。用五氯硝基苯消毒土表有一定效果;用萎銹靈處理麥種,可減少病菌隨種子傳入新區的危險,瑞典用種衣劑bitertanol+fuberidazole防效90%左右;美國用55C的0.13M次氯酸鈉處理30S,安全殺死小麥種子上的冬孢子。
4.電子輻射防治。用高速電子束照射,可100%達到殺滅效果,種子發芽率降為0。具體劑量及方法暫時由中央儲備糧廣東新沙港直屬庫倉儲部技術及原工程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