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工業

煙草工業

泛指以煙草為原料製成各類煙製品的加工業。煙製品有捲煙、雪茄煙、絲煙鼻煙、嚼煙等。其中,捲煙的產量最大,耗用煙葉總量85%以上,故煙草工業主要指捲煙工業。由於捲煙消費面廣、量大、稅高,捲煙工業在各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目錄

簡介


特點煙製品有兩個重要特性:①兩重性:煙製品有受歡迎的一面,又有被抵制的一面。15世紀末,煙草及其製品從美洲傳到歐亞各國,初始作為防病藥品,繼而發展成為人們生活的嗜好品。與此同時,各地也出現了反對者,認為吸煙對身體有害,並通過政令加以限制或禁止。煙草工業就是在時起時伏的需求與限制的矛盾過程中發展起來的。②經濟性:煙製品由於需求與限制的矛盾,導致普遍推行“寓禁於徵”政策,其結果使得煙製品成為高稅商品。
由於上述兩個特性,使得煙草工業具有投入少、產值大、稅率高的特點。為了鞏固財源,防止煙草稅金流失,許多國家實行煙草專賣制度,如奧地利、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土耳其、泰國、中國等。蘇聯、東歐各國雖無專賣之名,實際上也是實行集中管理。煙草專賣是指煙草種植、煙葉收購、煙製品製造以及其批發銷售都在政府專賣機構嚴格控制下進行。有的國家在每一流通環節中都要徵收不同稅率的稅金,多數國家以徵收煙製品銷售環節稅為主,各項稅收總額多在煙製品零售價的70%左右。中國對煙草實行專賣始於1915年,之後也曾實行過不完全的專賣制度。
發展簡況 煙草種植和消費均起源於美洲。據墨西哥、秘魯的考古發現,公元前3500年的農作物種子中已有煙草種子。公元 600年前後建成的墨西哥神殿中,已有帕南克老人吸煙的石雕圖像,1492年哥倫布踏上美洲時,看到煙草已為當地居民普遍愛好,用於禮儀、社交、治病和消費等。當時的享用方式,在巴西是將煙葉捲起來燃吸,秘魯多製成鼻煙,委內瑞拉多製成嚼煙,北美洲多用煙斗燃吸。
煙草在15世紀首先傳到西班牙,繼而遍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在歐洲,煙草開始是被作為觀賞和藥用植物,到16世紀才逐漸成為消費品,並逐漸種植和設廠加工。德國於 1617年在古達(Gouda)建立制煙絲中心。西班牙於1620年在塞維利亞建立皇家鼻煙場,後來成為歐洲制鼻煙中心,也生產嚼煙、雪茄等煙製品。
吸用紙捲煙最早出現在南美洲,在15世紀就已有記載。1756年在墨西哥建立大規模的捲煙手工製作工場,此後歐洲許多國家也相繼建立捲煙工場。1853年,古巴的捲煙工場採用L.蘇西尼發明的第一台裝填式捲煙機,每分鐘產捲煙60支。1880年,美國人J.A.邦薩克發明了連續成型的捲煙機,每分鐘產捲煙250支。這一重大發明標誌著大規模機制捲煙的開始,且以其價格低廉、吸用和攜帶方便等優點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捲煙生產得到迅速發展,逐漸上升到煙草工業的主導地位。到1921年,世界捲煙消費量已超過其他類型煙製品的總和。
20世紀50年代開始,吸煙與健康問題引起普遍關注,社會輿論強烈要求降低捲煙焦油量,推動了捲煙工業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興起的濾嘴捲煙,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無嘴捲煙,實現了捲煙產品的一次重大的更新換代;結合捲煙紙質量的改進和煙草薄片的應用等,使捲煙焦油量大幅度降低。捲煙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煙草工業完成打葉復烤(見煙葉復烤)的重大改革,把去梗操作移到復烤廠;結合制絲機械的不斷革新,實現制絲高效化、連續化和自動控制化,顯著地提高了制絲質量,降低了加工損耗;捲煙機的成型原理由拉絲式改為吸絲式, 使捲煙機的速度從 1000元/分提高到 2000~2500支/分,並降低了煙絲消耗,提高了煙支質量。在此期間,煙草科學研究工作也迅速發展。1951年北美洲煙草科學家發起成立煙草化學家研究會。1956年歐洲18個國家的煙草專家在巴黎集會,建立煙草國際科研合作中心。這些科學團體,對推動世界煙草科技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生產、經營等方面,許多國家實行煙草專賣制度;先後出現幾個世界範圍的煙草跨國公司,如英美煙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雷諾士-納貝斯高集團,控制著世界相當部分捲煙的製造和市場。
8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捲煙廠卷制、接嘴、包裝生產實現了自動化和連續化,捲煙機速度已達8000支/分,生產全過程實現電腦控制。廣泛採用煙草薄片、膨脹煙絲、打孔稀釋等新技術(見捲煙工藝)。通過合成得到煙氣中的致香物質並應用於捲煙加香,改善了低焦油捲煙的香味。不僅改變了捲煙產品設計條件和配方結構,同時使捲煙平均焦油量大都降到15毫克/支左右,使捲煙的煙絲消耗量降低到40kg/箱(每箱5萬支,下同)。
中國概況 據文獻記載,在16~17世紀,煙草先後由南北兩路傳入中國。①南路:一說是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由菲律賓的呂宋傳至福建、廣東;一說是1575年由呂宋傳至澳門、台灣,1620年才傳入內地;還有一說是由南洋傳入廣東。②北路:是17世紀初由朝鮮傳至東北。1986年廣西合浦上窯出土文物中有兩個煙斗是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50)所制,足見實際傳入的時間早於文獻記載。
煙草傳入中國,最初是用於預防疫病和寒疾,后才被用作消費品。開始流行的吸煙方式是用煙斗燃吸碎煙葉或煙絲,後為避免“火氣直達喉中”,有的改用水煙筒燃吸。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水煙相當普遍。康熙年間(1662~1722)鼻煙盛行。道光年間(1821~1850)廣東出現用小紙片捲煙絲吸用。18世紀末,煙草種植與加工已很興盛,煙草及其製品成為重要商品。乾隆年間,江西、山東、廣西都有初具規模的煙草加工場,如山東濟寧有6家加工場,工人4000餘名,每年營業額達200萬兩白銀。海運暢通后,煙葉銷往日本、埃及、德意志、荷蘭等國。據海關資料,19世紀90年代上海年平均煙草流轉量已達1.25萬噸。
中國機制捲煙的消費始於1890年,首先是由美商老晉隆有限公司 (Mustard & Co.Ltd.)在中國推銷捲煙, 1902年美國煙草公司、美商英爾坎迪勒煙草公司分別在上海、香港建捲煙廠, 揭開中國捲煙工業的序幕。同年,英美煙草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陸續在一些城市設煙廠,開闢烤煙生產區,建復烤廠(1934年該公司在中國的企業改名為頤中煙草公司)。1917年日商在天津開設東亞煙草株式會社,先後在天津、營口青島張家口、長春、瀋陽建立捲煙廠。1902年天津官商合辦的北洋煙草廠,是中國人自己興辦最早的煙廠。1905年南洋華僑在香港創立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於1912年起陸續在上海等城市開設五家煙廠和三家復烤廠,成為中國私人資本中最大的煙草企業。到了1949年, 中國共有煙廠1249家,職工28.6萬人,捲煙產量160萬箱,占捲煙市場銷售量的30%(外國廠商所產佔50%,進口佔20%)。
50年代初期,煙草生產迅速得到恢復,逐漸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配方、發酵工藝體系。到1957年捲煙產量已達 446萬箱。1958年在鄭州成立輕工業部煙草工業科學研究所。同年在山東益都(現名青州)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
1963年成立中國煙草工業公司(1969年解體),集中管理捲煙生產和煙葉收購。組織煙草原料基地建設,加強煙廠的技術改造。捲煙廠的抽梗與包裝實現了機械化,隨後制絲生產也實現連續化。在此期間,濾嘴捲煙生產和混合型捲煙、煙草薄片的研製工作開始起步。
1982年成立中國煙草總公司,對煙草行業實行統一管理。1983年 9月23日國務院頒布《煙草專賣條例》,1984年設立直屬國務院的國家煙草專賣局,對煙草行業實行國家專賣制度。1985年,中國煙草學會成立。中國煙草總公司直屬的合肥經濟技術學院,1989年開始招生,培養煙草栽培、煙草加工、煙草機械等專業人才。河南農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開設有煙草專業。1986年修訂煙草國家標準和頒布捲煙國家標準。由於實行一系列集中統一管理措施,捲煙生產以年遞增10%的速度上升。1989年,捲煙產量已達3195.06萬箱,居世界第一位,煙草行業實現稅利240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的8%。捲煙產品中,濾嘴捲煙佔18.7%。混合型捲煙開始上升。捲煙平均焦油量已從60年代初的30毫克/支以上降到25.8毫克/支。捲煙單箱煙葉消耗在55千克左右,比國外高出10千克以上。利用中醫中藥傳統理論研製出對呼吸系統常見病有一定效用的新混合型捲煙。通過近幾年的技術改造,捲煙生產能力中已有1/3採用中速吸絲式捲煙機,部分工廠已開始裝備國際上先進的主要設備。
發展趨勢 ①消費量:1985年世界捲煙產量達9946萬箱(4973億支),佔世界煙草消費量的85%以上。由於人們重視健康,政府限制吸煙,增稅漲價等原因,消費已近飽和,捲煙生產處於停滯或負增長狀態;這一狀態在短期內將不會改變。在發展中國家,因人口增長、都市化、國民收入增長與轉向吸用商品捲煙,故增長幅度仍將較大。②產品類型:混合型捲煙的比例仍將增加,在一些原先吸用深色捲煙的國家尤為明顯。歐洲一些國家,由於增稅漲價,自捲煙有增長趨勢。不少國家的捲煙廠商,正在爭相研製適合消費者願望的新型產品,如焦油量只有1~2毫克/支的超低焦油捲煙,可以自行調節煙味強度和焦油量的捲煙,無支流煙氣、無煙灰散落的清潔捲煙。③產品結構:混合型捲煙和濾嘴捲煙將有所發展並趨於高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