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州

那地州

那地州,治今廣西南丹縣西南的那地。州東鄰河池,西界貴州省羅斛,南至東蘭,北限南丹州,西南隔著紅水河與泗城州對望,像條抬頭就吃著葉子的蠶蟲,橫卧於今廣西南丹縣的南部和天峨縣的北部,兼有今南丹縣吾隘鄉的全部、東河鎮的一部,以及天峨縣六排、坡結二鄉鎮的全部和岜暮鄉的一部。光緒《廣西輿地全圖》載,州分思廉、白旦、納州、加延、岜暮等6哨,轄163個村子及石王、吾隘、雲榜、六排、址宜、弄烘、坡結、乾邊等8個墟場。

目錄

正文


那地州,明以前分為那州(治今天峨縣六排鎮納州屯)、地州(治今南丹縣吾隘鄉那地村)二州。那州設置較早。據《新唐書》卷43下《羈縻州》載,唐代,那州是黔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彭水縣)管下羈縻州。北宋前期,那州、地州、文州、蘭州、撫水州等是宜州管下思立寨(治今宜州市西北)所屬羈縻州洞。當撫水州蒙氏首領強大的時候,這些羈縻州洞的首領都聽命於蒙氏。熙寧、元豐年間,撫水州蒙氏首領勢力中落,羅世念崛起,成為宜州思立寨屬下思廣等五十二洞的首領。《宋會要輯稿·蕃夷五之八八》載:原初,“安化上、中、下三州及北遐鎮(原撫水州分置)月赴宜州公參”及貢獻方物、兵器,宋王朝都有定例給予賞賜,支給路費,並按資歷、勞績予以文書遷資升級,所賣的木板也付給合理的價格,具體“皆宜州溪司施行”。元豐元年(1078年)以後,宜州知州錢師孟、通判曹覿卻“擅裁損例冊,酒食不如舊,買木板不及價,賞答貢物估價虧其實,遷補文字至五年不給,故自五年(1082年)三月侵掠省地”。當廣西經略司追查原因時,錢師孟等敷衍塞責,“以山稻不稔,溪洞大雪牛羊多死以為言”。廣西經略司也沒深入了解,及時糾正錢師孟的虐政,結果激起了思廣等五十二洞首領羅世念的憤怒,舉兵攻打宜州;五月一敗宋軍,“如京使費萬戰死”;六月二敗宋軍,“知宜州王奇戰死”。此事震驚了朝遷,宋神宗馬上調謝璘、和斌等“經制”其事。羅世念等本無心反宋,只是受不了錢師孟等的欺壓盤剝,在得到謝璘的保證后,便“率酋黨四千八百內附”。宋封羅世念為內殿承製,蒙成想、蒙金聖、蒙光仲、蒙光趙為西頭供奉官,“世念兄弟兒侄補西頭供奉官、右侍禁、披帶班、下班殿待”等“百零六人”。
“思廣等五十二洞”,泛指北宋前期的撫水州,其居人則稱為“撫水州蠻”。“撫水州蠻”首領為蒙氏,有上、中、下三房及北遐一鎮。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撫水州指揮使蒙但挈族來歸,徙於桂林”。九年(1016年),宋朝改撫水州為安化州,並按其族落分為安化上、中、上三州。安化三州的中心是思廣洞,在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北。元豐中羅世念既為思廣等五十二洞首領,是否就是思廣洞主?《宋會要輯稿·蕃夷五之九三》載蔡京於大觀二年(1108年)九月一日在宋徽宗面前吹其黨羽廣西經略使王祖道之功時,仍說“思廣洞蒙光明等獻納土地,周圍計一千五百里,戶八百,人九千餘”,說明自北宋初至北宋末,撫水州的中心地區一直為蒙氏所掌,羅世念雖為“思廣等五十二洞”首領卻不得據而有之。羅世念居於何處?綜觀當時宜州屬下諸羈麻州洞的態勢,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北是安化州,西是以莫氏為首的鎮寧州及茅難洞,東南是環州;環州之南是金城州;金城州的西部為三旺洞、暇水洞,西北為自稱“南丹節度使”莫大王的領地,南側為韋氏的蘭州。這些羈縻州洞都是各有其主的,羅世念雖為“思廣等五十二洞首領”,獲封的子侄百多人,實際還是個局促於那、地、文、三州這個小天地里的首領。嘉靖《廣西通志》卷51說“那地土官羅姓,舊為溪洞酋長。本唐撫水州所轄歸化縣西境地,世以蒙氏為帥”,是深得其實的。
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正月,“思廣等五十二首領”羅世念率部歸附宋朝後,兄弟子侄獲封的達一百零六人之眾,可謂赫然一家,名著當時。大觀二年(1108年),“羈縻知地州羅文成、文州羅更宴、蘭州韋晏鬧、那州羅更從皆內附”(《宋史》卷348《王祖道傳》),宋置黔南道以統之,同時析地州的建隆縣置孚州。宣和(1119~1125)中,宋廢黔南道和孚州,文、那、地三州的設備一仍其舊。元代,文、那、地三州隸慶遠南丹溪洞等處安撫司。元末,地州知州羅黃貌兼并那州,蘭州土官韋晏勇也吞併了羅家的文州。洪武七年(1374年),由於羅黃貌歸附,明朝授羅黃貌為那地州知州,隸慶遠府。民國十六年(1927年)那地州改土歸流,並人河池縣;二十一年(1932年),改歸南丹縣;二十三年(1934年)置天峨縣,原那地州屬的岜暮、六排、坡結待地划轄天峨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