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公園
桂林城南灕江西岸的公園
象山公園位於桂林城南灕江西岸,總面積為11.80公頃。園內主要有水月洞、象鼻岩、象眼岩、普賢塔、雲峰寺以及舍利塔。象山公園於2000年12月被國家列為首批4A級景區。象山原名儀山、漓山、沉水山。又因山東端的水月洞有如象鼻,整個山形酷似一頭駐足灕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故稱象鼻山,簡稱象山。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佔地1.3萬平方米,由3.6億年前的石灰岩組成,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鼻岩、象眼岩、普賢塔、雲峰寺以及舍利塔。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佔地面積2.99公頃,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台、坪、徑、文物、古迹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
象山公園
象山公園以象鼻山為主體,位於市內桃花江注入灕江處,濱江路的南端,因其山形酷似一頭巨象臨江汲水而得名。
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引人入勝,被人們看著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景點之首,桂林城的象徵,桂林市的城徽中心圖案就是象山。
象鼻山
象山公園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學士屬文賦句, 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之句, 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 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 一浮於水, 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 清代改稱得月樓, 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遊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象鼻岩
與水月洞相鄰, 因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後處而得名。岩高1.9米, 寬3.3米, 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東向, 呈條形封閉狀態, 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後人在岩口刻“讀書岩”3字, 並稱此岩為“點易山窗”。萬曆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 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 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山公園
在象山正前方的灕水江面上,有景區精心為遊客編排的竹排、漁火表演,以增加景區的文化遊覽品位。在遊覽山水美景的同時又能欣賞到風情表演使得象鼻山這一桂林市的城徽更尤顯嫵媚動人。
除此以外,在愛情島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桂林市最具代表性的“三山兩洞一條江”的抽象概念景緻,如果您是一個攝影愛好者的話,就更加不能錯過了。而在愛情島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象鼻山另外的兩像,其實象鼻山除了像大象以外,從不同的角度看,還像一隻刺蝟和一個沒有尾巴的大老鼠。
情人島
位於象鼻山頂,是一座喇嘛式佛塔,建於 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形須彌座,第二層正北面,嵌有青石線刻的"南無普賢菩薩"像。塔身為園瓶型,遠看似大象背著寶瓶,又如插在象背上的劍柄,故又稱"寶瓶塔"、"劍柄塔"。
在象鼻山西南麓,相傳此處原為唐代溫靈廟舊址,在明代時,為了紀念著名詩人范成大和方信儒,建成"范方祠",清代改祠為寺,稱"雲峰寺"。清代太平軍攻打桂林城時,曾以此為攻城指揮部,並在象山上架火炮炮轟桂林城。1979年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的仿古建築,兩層三進五開間,闢為雲峰寺陳列館,展示太平軍當年留下的歷史文物。
舍利塔
象山公園
宋代園林建築。明張鳴鳳《桂故》載: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軒。軒廢已久。”根據方信孺《題雲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雲崖軒”的記述。雲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 更著雲崖一段奇”之句, 說雲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訾洲煙雨
1、公交車:乘2、16、23、33、57、58及旅遊觀光1路可直達。
2、自選車或步行自助遊覽:沿灕江邊濱江路、龍珠路自由行。
3、夜晚可乘船遊覽三山景色。
旺季:(4-10月)6:00-21:30;
淡季:(11-3月)7:00-21:30
5月和9月遊覽比較好,江水清澈,天氣晴好。可以看到象鼻山倒映在清澈的江面上的場景。
桂林市象山公園
象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