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博物館
1982年成立的國家二級博物館
河源市博物館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含龜峰塔保護範圍1.4萬平方米)。新館舍建於1986年10月,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
2018年9月,經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博物館行業組織評定,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複核,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同意河源市博物館為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河源市博物館1995年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先進集體單位”,1996年確定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已成為市區文化、旅遊的主要景點。
河源是世界上少數既擁有恐龍蛋化石,又擁有恐龍骨骼化石的地區之一。《河源市出土恐龍蛋化石展覽》展出的化石標本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確認:河源發現的恐龍化石是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小型肉食獸腳類恐龍骨骼化石。河源市自1996年3月發現第一顆恐龍蛋化石,現又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打破了“有蛋無龍、有龍無蛋”的常規。這不僅為晚白堊紀恐龍的分佈、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也為河源增添了新的旅遊資源。
河源市博物館恐龍
從1996年3月河源市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並頒布《關於保護恐龍蛋化石的通知》以來,河源市連小學生都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里有“寶”。二、三年時間,河源市郊區2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已有人找到118窩1073枚恐龍蛋化石。兩年前就有專家預言,河源有可能會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為此幾年來多次做恐龍骨化石夢。1999 年7月23日中午,黃東終於夢想成真:市民林德和報告在市郊5公里遠的一個黃沙村發現幾塊骨化石。黃東趕到現場,舉手一鋤就很幸運地挖出一條轟動性“新聞”。
恐龍骨骼化石
市民林德如的一個偶然發現,圓了河源人同時擁有恐龍蛋和恐龍骨骼化石的美夢。1999年7月23日中午,市民林德如在源城區東埔高塘黃沙村黃泥山中發現幾塊散落的骨骼化石,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接報后,迅速向市委、市政府彙報。
8月15日,化石標本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著名恐龍化石研究專家董枝明先生鑒定確認:河源這次發現的恐龍化石是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小型肉食獸腳類恐龍骨骼化石。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專家董枝明說,從已出土的化石標本分析,它屬於獸腳類恐龍,個體較小,大約有兩三米長。這類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距今大約7000萬年。它用兩條腿走路,食肉,身體很輕,很靈活。但現在還不能斷定它是不是這類恐龍中的新種,這要到整個化石全部發掘完畢后才能確定。
龜鱉類動物化石
繼恐龍骨骼化石的驚人發現之後,河源古脊椎動物再添新族。1999年9月4日,河源市發現龜鱉類動物化石。這是白堊紀晚期的龜鱉類動物化石。它可能是一隻陸相龜,是與已發現的恐龍同期生活的古脊椎動物,距今約7000多萬年。發現此類化石,為白堊紀晚期動物分佈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直接豐富了河源的旅遊資源。
菊石化石群落
這個神奇的菊石化石遺址,在河源市雙江增坑被發掘出來。專家稱,這個菊石化石群落,個體直徑一般達1-10厘米,其菊石之大,堪稱我國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