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牆

皇城牆

皇城是北京明清宮殿——紫禁城外圍的牆垣。東側南牆與東牆相交於現“貴賓樓”前,轉折處的角柱石仍然存在·皇城牆構造為城磚砌築。

簡介


現存的皇城牆為南牆,位於天安門東西兩側。東側南牆與東牆相交於現“貴賓樓”前,轉折處的角柱石仍然存在。

明北京城牆


皇城牆
皇城牆
明永樂五年到十八年(公元1407-1420年)建造北京宮殿、衙署,同時修築皇城。正南為大明門(清初改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門內為南北走向縱長形的“千步廊”廣場,東西廊房各一百一十間,至長安街又左右折,向北廊房各三十四間。千步廊以北皇城牆圍合橫長形廣場,東西兩端設長安左、右門,為磚拱三座門式。這個“T”形廣場稱為皇城“外郛”。再北為皇城正門承天門,東西牆垣延伸,折而向北圍合為皇城。城東門為東安門,西門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明宣德七年(1432年)將原在御河以西的東牆移至河東。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承天門為天安門,北安門為地安門。乾隆十九至二十五年(1754-1760年)重修皇城,又在長安左、右門外增築圍牆共三百二十二丈五尺一寸,兩端各設三座門,稱東長安門和西長安門。據《大清會典》載:“皇城廣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八尺,下廣六尺,上廣五尺二寸”。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1年)打通長安街,拆除了長安左、右門兩側圍牆。1913年南皇城拆出“南長街”和“南池子”兩個街口,以後又拆出南河沿街口。東安門於1912年被焚毀,只保留三座門式的東安里門。至1927年,除南牆和千步廊東西牆外,皇城牆全部拆完。1950年西安門被焚毀,1955年拆除地安門,1959年拆除大清門及千步廊東西牆。

內皇城


皇城牆
皇城牆
明代的皇城內是禁地。紫禁城之西是西苑(北海、中海南海),東面是東苑(又名小南城),此外都是專為皇家服務的內府衙門和倉庫、作坊、馬廄。清代縮小了內府機構,皇城開放,入住居民商店,至清末皇城內外已無分別。明代皇城北安門以內大街兩側尚有兩道“黃瓦牆”,各向東西延伸,是當時區隔庫署的牆,俗稱“內皇城”,牆東、西有門,稱“黃瓦門”,後來訛傳為“黃華門”。“黃化門”現在沿地安門大街東側至景山東街的牆仍保存較完整,是明代的原構,現屬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城牆構造


皇城牆構造為城磚砌築,上用“冰盤檐”挑出黃琉璃瓦頂,牆身不抹灰,直接刷紅色。現在天安門兩側皇城外(南)牆面為近代修繕時抹灰,內側仍為原狀。
2001年東城區修建東皇城遺址公園,發掘出明代東安門和門內石橋局部遺址,對其進行了妥善保護並公開展示,又在北部原址上復建了一段皇城牆,以標示其原來的位置和形制。

存廢之爭


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被日本人恭敬地稱為"古都恩人",因為他在二戰時期曾成功地勸阻了美軍對奈涼和京都轟炸。這一次他為保護自己祖國的古都而呼籲:在世界上封建時代名都大邑中,北京城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所以對它的保留具有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他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闢為登高遊覽的地方,同時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砌,注以清流,對兩岸進行綠化。這樣就可以把北京舊城的周圍形成一個具有極大特色的環城立體公園。他斷言:如果拆掉北京城牆,五十年後一定要後悔!
如今,當中外遊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歷史時,這裡僅余倖存的遺跡:在今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還保留了一點金代中都城的城牆的殘跡;元大都城的城牆即上城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建成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明北京內城西城牆南端遺跡也進行了修復。此外,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經過整修之後,也總算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許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