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澗泉
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樂府詩
《幽澗泉》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描寫一位技藝高超的琴師彈琴的過程,表現琴師孤清高尚的品格,詩人也藉此表現自己不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污的孤高性格。
此詩描寫一位技藝高超的琴師彈琴的過程。詩人藉此表現自己不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污的孤高性格。
全詩分為三部分。前四句為第一段。寫彈琴的環境是流泉深邃的幽澗。琴無裝飾,放置白石,琴弦的調子調得很高。這一切都表現出與眾不同孤高。中八句用具體形象描寫彈出的曲調。“心寂歷似千古”是琴師彈琴時的心緒,給琴音定下了主調:情似太古,不同凡響。接著用四種具體事物表現琴音的孤高:像大片松林被風吹拂,發出一片颼飀之聲;似孤單的哀猿處危岩高木而長吟;像哀時失職的遷客淚流粘襟;像小溪流水叮咚成音。“緝商綴羽”是彈琴全過程的指法,與“心寂歷似千古”相呼應。末四句是琴師對自己琴曲的主觀評價:自己抒發的感情自有獨特妙趣,眾人頗難解其中從古到今的少有的情感。“幽澗泉,鳴深林”指出琴曲的主旋律。
此詩寫琴師以其高超的琴藝技術表現出琴曲意境的不斷轉變,也同時表現出這位琴師孤清、高尚的品格。詩人也藉此來抒發自己同樣的心性。他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的苦悶之情,其抑鬱苦悶之情無處可傾訴,只能借幽咽的琴聲來傳達。
《幽澗泉》,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未收此題,《樂府詩集》卷六十列於《琴曲歌辭》。蕭士贇注云:“樂府《幽澗泉》者,山水二十四曲之一。”此詩乃李白自製曲辭,其具體創作時間未能確證。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似文,似詞,似賦,妙甚。譚云:長短句吞吐中有妙理別情,惟太白為之最易最宜。鍾云:“中見”非目境也,就琴中見之,耳根靈妙(“中見愁猿”句下)。又云:妙達樂理樂情,在此一語(“吾但寫聲”二句下)。又云:六字不盡(末二句下)。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