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哲次郎

井上哲次郎

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時期的哲學家。少年時代就學於漢學塾,后精通漢學。1875年入東京開成學校學習。1877年入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系,1880年畢業後主辦《東洋學藝雜誌》。1882年任東京大學副教授,講授哲學。1884-1890年留學德國,研究德國觀念論哲學,並介紹到日本。試圖用西洋哲學的方法論解釋以儒學為中心的東洋哲學。1890年回國後任東京帝國大學文學科教授,189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撰寫註釋《教育敕語》的《敕語衍義》,在思想界、教育界有較大影響。1893年在《教育時論》雜誌上連續發表長篇論文《教育和宗教的衝突》,抨擊基督教違背日本的國體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后致力於論述天皇制國家的國民道德問題。著有《倫理新說》、《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日本古學派之哲學》、《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等,並編纂日本第一部哲學辭典《哲學辭彙》 。

個人簡歷


井上哲次郎
井上哲次郎
井上哲次郎(1855--1944)號巽軒,生於筑前國(今福岡縣)太宰府。是日本近代唯心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日本學院哲學的奠基人。幼年時隨中村德山學習漢學,后入長崎廣運館,被選去東京遊學,1875年就讀於東京開成學校,188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東京帝國大學的前身)哲學科。1881年與杉浦重剛等人創辦《東洋學藝雜誌》,1882年任東京大學副教授,講授哲學。當時與外山正一、矢田部良吉創刊《新體詩抄》,他譯出朗費羅的《生命的讚歌》,登在詩抄上,他是新體詩運動的先驅,並致力於當時西洋哲學名詞的翻譯工作。著有《哲學字彙》一書。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學巨著metaphysics的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就是由井上哲次郎根據《易經·繫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譯出,雖然嚴復抗拒這種翻譯,自創“玄學”,可是並沒有被大眾接受,於是中文就翻譯成形而上學了。他反對基督教,提倡日本主義,屬於雜誌《日本人》派。
1884年留學德國,1890年回國後任東京大學教授,次年獲博士學位。1895年被選為東京學士會(後來的帝國學士院)會員、歷任學習院講師、帝國學士院第一部主任,東京帝大文科大學校長、東京帝國大學評議員、1923年任該校名譽教授,後任東洋大學教授、並在上智大學、立正大學等處講課,兼任日本哲學會會長、斯文會副會長,貴族院議員等職。晚年埋頭研究日本儒教,1944年死去,享年90歲。

哲學思想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主要是移植英國和法國的哲學,井上開始大量介紹德國的哲學。他把德國的古典唯心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儒學、印度的佛教等相結合,企圖建立自己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的基本哲學思想是"現象即實在"論。他認為,實在和現象是相即的,即互相包含、融合的,現象和實在是同一存在的兩方面,現象本身即是實在,現象和實在是不能分的,把兩者加以區分是人的主觀推斷;正如客觀世界具有現象和實在兩方面一樣,主觀世界也具有現象和實在兩方面;人只能認識現象而不能認識實在;世界的真相存在於超越現象與實在之差別境界。按照井上的觀點,人可以通過內在的直觀,間接地、近似地獲得實在觀念。井上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有的哲學史家認為,他的唯心主義不象西方一些唯心主義那樣純粹。
倫理思想上,井上提倡國家主義的國民道德論,宣傳忠君愛國一致、忠孝一體。其具體體現在1891年的《敕語衍義序》中。他聲稱,君主比如心意,臣民比如四肢百骸,孝於父母,友於兄弟,歸根結柢還是為了國家,自己的身體應該獻給國家,為君父犧牲。
井上哲次郎的“現象即實在論”認為“雖然理論上分別思考現象與實在,但實際上是兩者同體不離,二無一致的”。在認識與實在關係上他認為實在是不可認識的,而只能靠內部直觀獲得,並且無法檢驗和證明。關於主觀、客觀與實在的關係。他認為實在既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但要把握實在還需從主觀、客觀出發。“實在是沒有主觀、客觀的差別的……是把兩方面合二為一的”,他把這叫“一如的實在”,也就是“終極的實在”、“世界的本體”。而這隻能靠內部直觀來把握,實際上是不可知的。
井上哲次郎也是留學歐洲經過歐洲近代思想熏陶的學者,但在他的內心,也潛藏著迎合舊儒學倫理復活的要求。井上哲次郎及其追隨者,如宇野哲人等,在歐洲留學期間,都熱衷於德國俾斯麥、斯坦因、蓋乃斯德的國家集權主義學說。由他們所構成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在本質上與國家體制粘著在一起,這一學派的主要學者,大都聚集在東京帝國大學內,他們以東京帝國大學“支那哲學文學研究室”為中心,建立“東亞學術研究會”,發行刊物《漢學》,由此構成的學派,我們稱之為“官學體制學派”。
於此同時,在民間還存在著一些和政府聯繫不是很緊密的學者,他們試圖以西方的學術概念來解釋和建立中國的哲學史研究,以松本文三郎、遠藤隆吉為代表,稱之為“私學體系學派”。

主要著作


《勅語衍義》(1891)、《教育和宗教的衝突》(1893)、《現象即實在論》(1894)、《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1900)、《認識和實在的關係》(1902)、《日本古學派之哲學》(1902)、《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1905)、《國民道德概論》(19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