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笑天

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

風笑天,男,漢族,1954年7月生於湖北武漢市,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研究方法,家庭社會學,人口社會學,青年社會學,獨生子女問題等。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78年3月-1982年1月華中師範大學理學學士
1985年9月-1987年7月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
XX-1990年6月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82年-1994年,在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工作。
風笑天
風笑天
1987年5月,被評為講師。
1993-1994,華中師範大學法商學院副院長兼政治系主任,被破格晉陞為教授。
1995年-2001年,在華中理工大學社會學系工作。
1996-2001,文學院院長兼社會學系主任
2001年起至今,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工作。
1996年以來,先後受聘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榮譽教授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廣西師範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客座教授。
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河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中南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北大學、南昌大學、湖北文理學院、西安財經學院兼職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領域
風笑天
風笑天
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研究方法,家庭社會學人口社會學,青年社會學,獨生子女問題等。
著作與教材
已出版獨著、合著、及主編、主譯著作、教材30多部,參編20多部:
1.《社會研究:科學與藝術》(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社會學》(第十四版)(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社會科學視野中的青年研究》(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
4.《社會研究:設計與寫作》(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設計》(第三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6.《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五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7.《社會變遷中的青年問題》(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8.《二胎,你想生嗎?》(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9.《中國教育科學2013》(參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0.《中國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比較研究》(參編),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11.《社會研究方法》(第四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2.《中國獨生子女問題研究》(合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13.《中國青年亞文化研究》(參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14.《江蘇婦女社會地位十年回眸》(主編),中國婦女出版社,(2013)
15.《社會的印記》(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6.《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修訂版)(主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2)
17.《社會調查方法》(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8.《研究項目的實施》(校),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19.《新世紀中國社會學》(2006-2010),(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0.《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1.《信息時代新青年議題:理論、政策與實務》(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2.《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三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3.《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四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4.《社會學》(第十一版)(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5.《社會學導論》(第二版)(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6.《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主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8)
27.《青年文化與價值觀30年變遷》(參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8)
28.《中國社會學發展30年》(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9.《南京市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參編),南京出版社,(2008)
30.《全國高等院校社會學發展30年》(參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1.《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家庭變遷》(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32.《落地生根:三峽農村移民的社會適應》(合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3.《定性研究方法》(主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34.《社會研究方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5.《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6.《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三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7.《簡明社會學研究方法》(編著),華文出版社,(2005)
38.《中國獨生子女:從小皇帝到新公民》(主編),知識出版社(2004)
39.《研究設計與社會測量導引》(主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40.《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設計》(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1.《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二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42.《社會學研究方法》(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3.《私營企業勞資關係研究》(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44.《社會管理學概論》(參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45.《中國婚姻家庭變遷》(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46.《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研究》(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47.《當代中國社會學》(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8.《社會學導論》(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49.《社會學方法教程》(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0.《蛻變中的中國家庭》(參編),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51.《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52.《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3.《社會學》(主編),華中師大出版社,(1994)
54.《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自學考試指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5.《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56.《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58.《透視社會的藝術-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設計》(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59.《社會學教程》(參編),華中師大出版社(1989)
60.《新思維與大改革》(參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61.《哲學社會科學名人名著辭典》(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62.《當代社會調查科學方法與技術》(參編),工人出版社(1986)
63.《調查研究知識手冊》(參編),工人出版社(1986)
B學術論文(唯一作者與第一作者)
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人口研究》、《人口與經濟》、《北京大學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30餘篇。如:
1.風笑天,推動社會研究方法創新,《人民日報》(學術版),2017年1月23日
2.風笑天,推動與引領:《社會學研究》三十年來的方法論文回顧,[J].社會學研究,2016,(6)
3.風笑天,《江村經濟》教我們如何做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6,(5)
4.風笑天,沈暉,應該調查誰?生育意願調查的對象選擇及其後果,[J].人文雜誌,2016,(9)
5.風笑天,再生一個?城市一孩育齡人群的年齡結構與生育意願,[J].思想戰線,2016,(1)
6.風笑天,生不生二孩?城市一孩育齡人群的生育抉擇及影響因素,[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1)
7.風笑天,“遇冷”還是“正常”?“單獨二孩”政策實施效果評價的認識,[J].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5,(4)
8.風笑天,生育政策潛在人口的結構及其二孩生育意願,[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5,(6)
9.風笑天,四二一:概念內涵、問題實質與社會影響,[J]. 社會科學,2015,(11)
10.風笑天,“單獨二孩”生育政策對年輕家庭親子社會化的影響,[J]. 東南大學學報,2015,(4)
11.風笑天,“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發生變化了嗎?[J]. 探索與爭鳴,2015,(4)
12.風笑天,王占國,陳宇光,高校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性別差異分析,[J].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15
13.Feng Xiaotian, Dudley Poston, Wang Xiaotao, 2014.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Changing Famil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No.1.(SSCI)
14.風笑天,大學生就業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 南京大學學報,2014,(1)
15.風笑天,聶偉,曹麗娟,社會流動、網路工具與追蹤成功率,[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2)
16.風笑天,誰和誰結婚?大城市青年婚配模式及其理論解釋,[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4,(4)
17.風笑天,單獨二孩:生育政策調整的社會影響前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
18.風笑天,烏靜,在職青年的“家庭-工作”衝突及其影響因素,[J]. 北京青年研究,2014,(3)
19.風笑天,城鎮化:概念、目標與挑戰,[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3)
20.風笑天,江臻,機構養老與孝道:南京市養老機構調查的初步分析,[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4,(5)
21.風笑天,肖潔,中國女性性別角色意識的城鄉差異研究,[J]. 人文雜誌,2014,(11)
22.風笑天,王曉燾,城市在職青年的工作轉換:現狀、特徵及影響因素分析,[J]. 社會科學,2013,(1)
23. 風笑天,社會變遷背景中的青年問題與青年研究,[J]. 中州學刊,2013,(1);《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4.風笑天,社會調查中的中間答案:設置與否的差別研究,[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1)
25.風笑天,三十年來我國青年研究的主題、對象與方法,[J].青年研究,2012,(5)
26.風笑天,城市在職青年的擇業途徑及相關因素分析,[J]. 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2,(5)
27.風笑天,城市青年擇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2)
28.風笑天,青年婚配類型與夫妻關係――全國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2012,(1)
29.風笑天,家安何處:當代城市青年的居住意願與居住現實,[J]. 南京大學學報,2011,(1)
30.風笑天,工作的意義:兩代人的認同與變遷,[J]. 社會科學研究,2011,(3)
31.風笑天,已婚獨生子女身份與夫妻權力,[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1,(5)
32.風笑天,馬德峰,王小璐,中國大陸“剩女”現象研究述評,[J]. 青年研究學報[香港]2011,(1)
33.風笑天,獨生子女:媒介負面形象的建構與實證,[J]. 社會學研究,2010,(3)
34.風笑天,論社會調查中的無回答與樣本替換,[J]. 南京大學學報,2010,(5)
35.風笑天,論社會研究中的文獻回顧,[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
36.風笑天,調查社會,認識中國:重讀費孝通的《社會調查自白》,[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6)
37.風笑天,面臨養老: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心態與認識,江蘇行政學院學報,[J]. 2010,(6)
38.風笑天,也論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婚姻穩定性——兼與吳瑞君等先生商榷,[J]. 探索與爭鳴,2010,(6)
39.風笑天,生育二胎:“雙獨夫婦”的意願及相關因素分析,[J]. 社會科學,2010,(5)
40.風笑天,農村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居住方式及相關因素分析,[J]. 南京社會科學,2010,(4)
41.風笑天,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生育意願:我們目前知道多少?,[J].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6)
42.風笑天,城市獨生子女與父母的居住關係,[J]. 學海,2009,(5)
43.風笑天,青年個體特徵與生育意願——全國12城市1786名在職青年的調查分析,[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4)
44.風笑天,論參與觀察者的角色,[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45.風笑天,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結構:全國五大城市的調查分析,[J]. 社會科學研究,2009,(2)
46.風笑天,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時開始?會有多長?,[J]. 社會科學,2009,(1)
47.風笑天,青年獨生子女比例與育兒模式的再討論,[J]. 中國青年研究,2008,(4)
48.風笑天,社會調查中答案順序對調查結果的影響——來自一項大規模調查的經驗證據,[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49.風笑天,安置方式、人際交往與移民適應——江蘇、浙江343戶三峽農村移民的比較研究,[J]. 社會,2008,(2)
50.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問題:一個多學科的分析框架,[J]. 浙江學刊,2008,(2)
51.風笑天,城市在職青年的網路接觸——全國12城市1786名在職青年的調查分析,[J]. 中國青年研究,2007,(12)
52.風笑天,再談樣本規模和調查回收率――對《應答率的意義及其他》一文的回應,[J]. 社會學研究,2007,(6)
53.風笑天,生活質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顧及相關問題探討,[J]. 社會科學研究,2007,(6)《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54.風笑天,許傳新,比較中呈現因果——迪爾凱姆“自殺研究”的方法論啟示,[J]. 探索與爭鳴,2007,(9)
55.風笑天,在職青年與父母的關係:獨生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及相關因素分析,[J]. 江蘇社會科學,2007,(5)
56.風笑天,高回收率更好嗎?——對調查回收率的另一種認識,[J]. 社會學研究,2007,(3)
57.風笑天,方長春,教育分流意向——差異與影響因素,[J]. 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6,(1)
58.風笑天,追蹤研究:方法論意義及其實施,[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59.風笑天,第一代獨生子女婚後居住方式:一項12城市的調查分析,[J]. 人口研究,2006,(5)
60.風笑天,社會學視野中的青年與青年問題研究,[J]. 探索與爭鳴,2006,(6)
61.風笑天,董海軍,城市居民社會保險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研究,2006,春季卷
62.風笑天,從“依賴養老”到“獨立養老”——獨生子女家庭養老觀念的重要轉變,[J]. 河北學刊,2006,(3)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7年第4期轉載
63.風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遷三峽移民的社會適應,[J]. 江蘇社會科學,2006,(3)
64.風笑天,社會調查中不同收入測量方法的特點及其應用,[J]. 社會科學研究,2006,(3)
65.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規模、差異與評價,[J]. 理論月刊,2006,(4)
66.風笑天,城市在職青年的婚姻期望與婚姻實踐,[J]. 青年研究,2006,(2)
67.風笑天,農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與家庭: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領域,[J]. 人口研究,2006,(1)
68.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走向規範化與本土化所面臨的任務,[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69.風笑天,中國第一代城市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J]. 教育研究,2005,(10)
70.風笑天,關於已婚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的實證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2005,(9)
71.風笑天,走進“圍城”的獨生子女:概念、規模與質疑,[J]. 江蘇社會科學,2005,(3)
72.風笑天,青少年社會化: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述評,[J]. 青年研究,2005,(3)
73.風笑天,大學的教育功能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J]. 中國青年研究,2005,(1)
74.風笑天,“落地生根”?——三峽農村移民的社會適應,[J]. 社會學研究,2004,(5)
75.風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願:現狀與比較分析,[J]. 江蘇社會科學,2004,(4)
76.風笑天,王小璐,我國三峽移民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 社會科學研究,2004,(1)
77.風笑天,英克爾斯“現代人研究”的方法論啟示,[J]. 中國社會科學,2004,(1)
78.風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職業適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J]. 江蘇社會科學,2003,(4)
79.風笑天,結果呈現與方法運用——141項調查研究的解析,[J]. 社會學研究,2003,(2)
80.風笑天,獨生子女政策對青少年教育的影響,[J]. 探索與爭鳴,2003,(3)
81.風笑天,對教育亂收費現象的幾點思考,[J]. 探索與爭鳴,2003,(1)
82.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研究:回顧與前瞻,[J]. 江海學刊,2002,(5)
83.Feng Xiaotian,The Growing up of a New Generation :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nese Only-child Teenagers and Its Outcome,[J]. Chinese Social Science,2002,(2)
84.風笑天,張青松,《二十年城鄉居民生育意願研究》,《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85.風笑天,城市中學生與父母的關係:不同視角中的圖像,[J]. 青年研究,2002,(8)
86.風笑天,鄧希泉,大眾媒介在社會變遷中的功能分析及其模型,[J]. 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2)
87.風笑天,《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6期
88.風笑天,易松國,《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質量:指標與結構》,《社會學研究》,2000,(4)
89.風笑天,《社會學方法二十年:應用於研究》,《社會學研究》,2000年1期
90.風笑天,論社會調查方法面臨的挑戰,載於《中國社會學年鑒》(1995-199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91.風笑天,孫龍,虛擬社會化與青年的角色認同危機——對21世紀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戰,[J]. 青年研究,1999,(12)
92.風笑天,陳璇,樂章,《十年來國內費孝通研究述評》,《江海學刊》,1999年5期
93.風笑天,《我們的方法水平可以打幾分?》,《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9年3期
94.風笑天,社會學者的方法意識和方法素養,[J]. 社會學研究,1999,(2)
95.風笑天,趙延東,《下崗職工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其再就業機會獲得的關係》,《理論月刊》,1998年8期
96.風笑天,田凱,《近十年來我國社會學實地研究評述》,《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2期
97.風笑天,趙延東,當前我國城市居民的閑暇生活質量——對武漢市1008戶居民家庭的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1997,(5)
98.風笑天,易松國,《武漢市居民家庭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浙江學刊》,1997年3期
99.風笑天,社會調查方法還是社會研究方法?社會學方法問題探討之一,[J].社會學研究, 1997,(2)
100.風笑天,易松國,居委會在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J]. 學習與實踐,1997,(3)
101.風笑天,他們信息世界的另一半:中學生與大眾傳媒的描述性報告,[J]. 青年研究,1995,(6)
102.風笑天,近五年社會學方法研究述評,[J]. 社會學研究,1995,(1)
103.風笑天,獨生子女家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J]. 社會科學輯刊,1994,(5)
104.風笑天,《方法論背景中的問卷調查法》,《社會學研究》,1994年3期
105.風笑天,如何把社會調查做得更好,[J]. 青年研究,1993,(12)
106.風笑天,撰寫調查報告,[J]. 青年研究,1993,(9)
107.風笑天,《共處與分離: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形式初探》,《人口與經濟》,1993年2期
108風笑天,論獨生子女父母的角色特點,[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2)
109.風笑天,問卷法,[J]. 青年研究,1993,(5)
110.風笑天,偏見與現實: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 社會學研究,1993,(1)
111.風笑天,什麼是社會調查,[J]. 青年研究,1993,(2)
112.風笑天,《二加一家庭》,《光明日報》,1993年2月
113.風笑天,李靜,家庭及社區因素對小學獨生子女發展的影響,[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1994,(3)
114.Feng, Xiaotian,The changing Images of Women──A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 Chinese Women,[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May-June,1993
115.風笑天,張小天,《獨生子女社會化的特定環境》,《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5期
116.風笑天,變遷中的女性形象——對《中國婦女》雜誌的內容分析,[J]. 社會,1992,(7)
117.風笑天,《論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特徵》,《社會學研究》,1992年1期
118.風笑天,《獨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願》,《人口研究》,1991年5期
119.風笑天,《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5期
120.風笑天,父母眼裡的獨生子女,[J]. 社會,1991,(7)
121.風笑天,論獨生子女對當前小學教育的影響,[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3)
122.風笑天,淺談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特點,[J].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1991,(5)
123.風笑天,《我國獨生子女研究的現狀分析》,《江海學刊》,1990年1期
124.風笑天,論問卷調查的特點和適用範圍,[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6)
125.風笑天,我國社會學恢復以來的社會調查分析,[J]. 社會學研究,1989,(4)
126.風笑天,優良問卷的標準,[J]. 社會,1989,(7)
127.風笑天,問卷設計在調查中的地位和作用,[J].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1989,(4)
128.風笑天,《有關問卷設計的幾個問題》,《統計與決策》,1987年5─6期
129.風笑天,《淺談當前抽樣調查的若干失誤》,《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3期
130.風笑天,這樣的調查能不能反映客觀現實?——對一次大型社會調查的質疑,[J]. 社會,1987,(5)
131.風笑天,《論人的社會化之特點》,《湖北社會科學》,1987年3期
132.風笑天,要為回答者著想——社會調查問卷設計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J].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1986,(6)
133.風笑天,《問卷調查中阻礙合作因素淺析》,《社會科學評論》,1986年8期
134.風笑天,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淺析,[J]. 社會,1986,(4)
135.風笑天,姓氏之爭引起的思考,社會問題導報,1986,(16)
136.風笑天《結婚為何成為愛情的墳墓》,《婚姻與家庭》,1986年9期
137.風笑天,武漢市青年工人婚戀情況調查,[J]. 青年研究,1985,(2)
138.風笑天,低年齡大學生的戀愛問題,[J]. 青年研究,1982,(10)
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2014)、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2014)、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3項(1995、1999、2003)、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1項(2006)、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1997、2001)、國外基金項目2項(1995、1998)、國際合作項目4項等。
學術訪問與國際會議
1. 2012年11-12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 2012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長崎大學,訪問與出席學術會議
3. 2012年3月,台灣淡江大學,出席學術會議
4. 2011年3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出席國際老年學會“應對老齡化全球社會行動戰略計劃”理事會議
5. 2011年10-11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訪問學者
6. 2011年11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出席兩岸三地青年問題學術研討會
7. 2011年7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8. 2010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出席青年問題論壇
9. 2010年5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出席國際會議
10. 2008年11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1. 200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出席國際會議
12. 2006年2月,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學者
13. 2005年8月,美國費城,出席美國社會學協會年會
14. 2004年11月-2005年9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5. 2004年3月,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學者
16. 2003年12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出席國際會議
17. 2003年8月,美國亞特蘭大,出席美國社會學協會年會
18. 2000年11-12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9. 2000年7-10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社會學系、阿拉巴馬大學社會學系、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0. 1999年7月,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合作研究
21. 1999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出席國際會議
22. 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3. 1998年12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訪問學者
24. 1998年11月,台灣輔仁大學,出席國際研討會
25. 1998年11月,澳門,出席國際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分會第四屆年會
26. 1997年8-10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7. 1994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訪問學者
28. 1990年9-11月,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主要課題
項目性質項目名稱起止時間主持人
中港合作課題項目家庭與青少年發展問題研究2011/2014風笑天
教育部重大項目攻關課題中國獨生子女問題研究2006/2010風笑天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獨生子女新生代的社會適應2003/2005風笑天
中美合作課題項目三峽移民與經濟發展2002/2006風笑天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網路交往與青少年社會化2001/2004風笑天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電視媒介的社會控制功能1999/2002風笑天
美國福特基金重點項目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1998/2001風笑天
國家三峽移民局重點項目三峽移民社會適應研究1997/2000風笑天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社會學方法的特徵及應用研究1997/1999風笑天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私營企業勞資關係研究1995/1998風笑天
註:表格根據主要課題成果繪製。

教學成就

講授的主要課程有《社會學研究方法》《青年社會學》《中國家庭與人口問題研究》等。

社會活動


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成員。
北美華人社會學協會(NACSA)中國大陸協調人。
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等。
曾任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委員。
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社會學會常務副會長。湖北省人口學會副會長。
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湖北省人口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武漢市社會保障協會副會長。
華中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布機構
1987年“首屆嚴景耀獎學金一等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1989年“首屆光華博士獎學金”北京大學
1993年“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
1995年湖北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省級(著作類)三等獎《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
1995年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
1996年《社會學研究》創刊十周年青年優秀論文獎三等獎“獨生子女家庭社會特徵”
1996年華中理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1996年華中理工大學1996年度“華為獎教金”
1997年“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1997年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
1998年華中理工大學“113人才工程”第一層次10名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之一
1998年華中理工大學1997-1998學年度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
1998年華中理工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2000年華中理工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2001年武漢市社會學會優秀論文獎一等獎“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
2001年湖北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現代社會調查方法》
2003年江蘇省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社會學研究方法》
2003年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
2003年全國大學生第八屆“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
2004年江蘇省教育廳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社會學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實踐》
2005年全國高等院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社會學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實踐》
2005年江蘇省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論文“英克爾斯現代人研究的方法論啟示”
2006年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社會學研究方法》
2007年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現代社會調查方法》
2007年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個人)《現代社會調查方法》
2007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個人)《現代社會調查方法》
2007年南京大學精品課程《社會調查方法》
2007年江蘇省精品課程《社會調查方法》
2008年國家精品課程《社會調查方法》
2011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社會學研究方法》
2011年國家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本科精品教材”《社會學研究方法》
2012年全國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社會學研究方法
2012年“北京陸學藝社會學基金會第二屆優秀成果獎”論文《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