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賢

陳尚賢

陳尚賢:物理化學家。曾在化學動力學、光化學及光物理過程、光導熱塑全息材料、燃油滲水燃燒過程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後期以研究激基複合物為主。他是一位理論與實驗都有建樹的化學家,曾在中國科技大學兼任教授,研究成果曾多次獲獎。

人物關係


個人簡歷


1952年天津大學化工系畢業
1956年 北京石油學院化學教研室講師
1957-1961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研究生
1961-1978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8-1991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曾多次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
1982-1983年 日本分子研究所研究員
1988-1994年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訪問教授;國家動態結構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感光科學與光化學》雜誌副主編;《中國化學快報》英文版編委。
曾在化學動力學、光化學及光物理過程、光導熱塑全息材料、燃油滲水燃燒過程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後期以研究激基複合物為主。他是一位理論與實驗都有建樹的化學家,曾在中國科技大學兼任教授,研究成果曾多次獲獎。

個人履歷


物理化學陳尚賢,1929年4月26日生於北京。195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1957年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從事物理化學研究,並師從黃子卿教授做研究生。在化學所期間從事過多種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陳尚賢在光導熱塑全息記錄材料的研製方面可以看到他從事研究的精神(以下簡稱光塑片)。它是一種新型的記錄材料,具有記錄密度高、適時顯示、可重複使用等多項優點而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光塑片由支持層、導電層、光導層和熱塑層等四層組成,因此工藝十分複雜。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由化學所負責光塑片的製備歷經數年,未能獲得性能良好、重複好的光導熱塑片,於是抽調大批人力投入其他項目,把工作移交給陳尚賢和另一名助手。移交的實驗資料除材料合成部分外無任何資料,陳尚賢是在人力、物力、資料都缺乏的情況下接手這項工作,經過周密的思考,他作出三個決定: ①改變學術路線,即改軟片為硬片,雖當時遭到非議但事實證明,改變的路線是正確的;②自製和改裝了多項監測儀器,使每一步驟都在儀器監測下進行;③改變配方並制定嚴格的操作步驟,使實驗結果有據可查。他親自動手做實驗,細緻觀察、周密思考與分析,很快就發現了殘留溶劑對光塑片的穩定性有極大影響,三氯甲烷溶劑在光照下會發生光化反應,影響光塑片的使用,用以溶解熱塑料的溶劑也對光導體有微弱的溶解度,因而使光導體和熱塑料互溶而產生負像等等。由於發現了問題,所以能很快就解決這些問題,提高了光塑片的質量。這些問題的解決與陳尚賢的基礎知識深厚有關。眾所周知,溶劑的選擇一向是比較困難的問題,但他對溶液理論做過深入的鑽研,因此能迅速從溶解度參數方面著手,找到了所需要的溶劑。
陳尚賢的另一特點是對研究工作的窮追不捨的精神。當他們實驗室已經研製成功高質量的光塑片並獲得應用后,便繼續深入研究光塑片的老化、記憶效應以及如何利用記憶效應進行二次曝光的問題。光塑片雖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材料,但重複使用時,有時會發現上一次記錄的信息,雖然已經過消像過程,但在下一次錄像時,仍會重現上一次的信息。經過他們的仔細分析,認為記憶效應是由於消像時,熱塑料並沒有把所有的形變都消掉,而在曲面上光電時可以接受更高的電荷密度的設想,實驗結果證實了這個設想。這一設想不僅由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解決了記憶效應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而且可以加以利用,他們認為在做應力分析時需要對無負載和有負載加以對比,可以利用記憶效應進行二次曝光將有負載和無負載的信息都記錄在一張底片上,因而把記憶效應變成可以控制的,將缺點變成優點,從而擴大了光塑片的用途。隨著光塑片研製的深入,陳尚賢及時提出一些基礎性的研究課題,例如研究聚乙烯基咔唑—三硝基芴酮體系的暗導、光導、激基締合物對光導的影響,利用三氯甲烷可引發乙烯咔唑的光反應而獲得了新的乙烯基咔唑聚合方法,陳尚賢在研製光塑片的同時,也帶動了基礎研究。這項工作在化學所學術委員會組織的學術報告會上得到了好評,並獲得了中國科學院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頒發的科技成果一等獎,被《光明日報》報道為中國重大七項科技成果之一。

突出成就


光化學
光化學
光化學黃子卿是陳尚賢的導師,黃先生經常對他說:研究工作的成果不能單純用文章的數量來衡量,重
要的要有獨創性,要有新的概念、新的理論。陳尚賢牢記這個觀點,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科研生涯中。陳尚賢在基礎研究工作中的另一個成就是光物理過程的研究,激基複合物(exciplex)是光化學中的重要中間產物,它對了解光化學反應的機理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的形成規律一直是科學界探討的課題,到80年代形成了A.Weller理論,即形成激基複合物的關鍵是給體的電離能小於受體的電離能,受體的電子親和力要大於給體的電子親和力。但在陳尚賢的實驗室中首先發現了給體和受體的電離能幾乎相等而它們電子親和力也幾乎相等的苯和苯二甲酸二甲酯可以形成激基複合物,因此陳尚賢與他的合作者提出了激基複合物應該分為兩類的概念,A類屬於Weller型的激基複合物,而給體與受體電離能以及電子親和力都幾乎相等時所形成的激基複合物稱為B類,而B類激基複合物的形成決定於給體與受體的官能團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他們用萘與一系列的萘二甲酸二甲酯的同分異構體進行實驗,所得結果完全證實了他們的預言,獲得一系列與A類激基複合物不同規律,並且測出了不同的異構體,它們形成激基複合物時的速度常數是不相同的,因而由微觀上進一步證明了在B類激基複合物形成過程中,給體與受體官能團間的相互作用起著主導作用。
物理化學
物理化學
1988年陳尚賢接受佛羅里達大學的聘請到美國工作,Schulman實驗室長期研究水溶液中加入有機溶劑對熒光光譜的影響,而陳尚賢在中國也進行了有機溶劑中加酸對熒光光譜的影響的實驗工作,雙方都積累了相當多的數據,因為激發態分子在水與有機溶劑中的行為是不同的,研究混合溶劑中激發態分子的行為,就可以了解水或質子對激發態的作用,這也是科學界關注的一個課題。陳尚賢分析了大量已有的數據,提出了激發態分子與數個水分子形成了分子簇,而當一個有機分子進入到這個分子簇之中時,則分子簇立即遭到破壞,因此熒光光譜發生變化。他根據這個模型,採用Poison分體的統計力學方法,計算出來的公式與實驗結果完全相符,不僅證實了分子簇的存在,而且也證明對不同的激發態分子,它與水形成分子簇時,水分子的數目是不一樣的,這一結果多次在國際會議中得到好評。

交流合作


陳尚賢十分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1982~1983年間,他到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與井口洋夫等著名科學家合作研究,測出了固體α-酞菁銅與固體β-酞菁銅具有不同的電離能,這種差異無法用已有的點電荷的極化理論來解釋,因此提出了環形電荷的極化理論模型,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與實驗值十分接近,這一結果受到國際科學家的重視,並已多次被引用。1990年,當陳尚賢在佛羅里達大學工作時,該校藥學系的一位英籍教授在閑談中提到盤尼西林的應用雖然十分廣泛,但缺乏靈敏快速的分析方法,盤尼西林無論在酸性或鹼性水溶液中都不穩定而且只有在250納米處有一個弱的吸收峰,因此研究新的分析方法是很困難的。至今仍無人知道陳尚賢是如何想到採用化學發光方法進行分析盤尼西林的,連審稿人都問其想法來自何處,因為想法特殊,靈敏度很高,所以美國藥物科學雜誌(J.Pharmaceutical Science)在接到來稿后迅速予以刊登。陳尚賢對科學研究嚴肅認真的態度,標新立異的思路,嚴格的實驗驗證是他成功的保證。

人物評價


陳尚賢出身於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父親、叔父以及兄長都是教授,因此他了解育人的重要以及教師工作的艱辛與神聖。1952年他大學畢業后,被分配作物理化學助教,不久主講教師因故不能講課,系主任讓他講物理化學中最難講的熱力學部分。父親告訴他:“救場如救火,一切為了學生,不要考慮個人得失”。因此他全力投入認真備課,不僅圓滿地完成了講課任務,得到了學生與老師的好評,而且學校還為此給他加了一級工資。從此,一切為了學生就成了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理念。之後他雖然轉入科學院工作,但他始終擔任中國科技大學與研究生院的教學工作。多年之後,他雖已是一位很有經驗的教師,但他在每次講課前,仍然認真備課,設計講授提綱,補充新的研究成果,使學生們學有所得。在做研究工作時,他也以同一理念對待青年科學工作者,經常以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他說:“的第一篇論文用了三年時間,因為在三年裡沒有迴避任何一個困難,使積累了解決難題的經驗,增強了信心,這對今後的研究工作順利的開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陳尚賢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敬業的人,一個在科研中有敏銳思維善於創新的人,一個懂得如何培養年輕學生的人,一個敢於面對挑戰善於戰勝困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