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漋鎮
永漋鎮
永漋鎮地處京山市西南端,地跨東徑112-113°,北緯30-30°,永漋河東岸。距京山市區58公里。南與天門拖市鎮隔河接壤,東北同雁門口鎮、屈家嶺管理區(原五三農場)、石龍鎮相連。電話區號0724。郵政編碼431825。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6623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548人。外出流動人口18503人。
名稱來歷:永漋一名始於宋朝,永漋以地有永漋寺而得名,永漋河集鎮歷史上是京山、天門、鍾祥三縣交界地區農貿中心。
地理位置:民國時期,永漋河集鎮有兩條彎彎曲曲的街道,一為河街,沿永漋河岸,南起謝家祠堂,北至天主教堂,全長約500米,北段寬,南段窄,條石路面,是全鎮的集貿中心。河街之東為背街,北起黑水堰,南至關公廟,長約480米,寬4米是小商販集市和居民住宅區。背街建國初期化為三段。分別命為和平街、建設街、前進街。集鎮中部有六條由東至西的窄巷,直通永漋河邊,是直通天門、漢口的終點(訊期可延伸到楊豐、何集等地)。集鎮岸邊有碼頭若干,來往經商的木帆船近百艘,是本地區物資流通的主要通道。集鎮商販雲集,解放後有直達天門的機動客輪來往,每日一次,載客數百人。六十年代漢北河開通后,水位降低,輪船逐漸停運。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同益、青龍庵、青年、張家嶺、滿天星、樓相台、公益、張常台、紅旗、賈家台、劉家榨、群力、石板巷、曾口、陶家嶺、馬家嶺、石女山、古城口、楊家豐、嚴家墩、聶畈、高湖街、黎家大嶺、、黎家垸、綠化、上陳橋、紅光、樊家巷、新河口、下陳橋30個村民委員會、190個村民小組和2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6623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548人。外出流動人口18503人。總人口中,男性33607人,佔50.74%;女性32627人,佔49.2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6151人,佔99.81%;有黎族、土家族、壯族、土族、回族等 6個民族,共 83人,佔0.19%;超過20人的有黎族、土家族兩個民族,其中黎族族39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36.99%;土家族22人,佔26.5%。2011年人口出生率8.41‰,人口死亡率5.42‰,人口自然增長率2.99‰。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 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 20千米,總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 663人(面積按總面積計算,人口按總人口計算)。
地形地貌:永漋鎮地處江漢平原北部,位於京山縣西南邊陲,永漋河東岸。距京山縣城58公里。東與本縣雁門口鎮和屈家嶺管理區接壤,南與天門市毗鄰,西與鍾祥市舊口鎮和天門拖市鎮隔河相望,北倚本縣的石龍鎮和屈家嶺管理區何集分場,東西寬5公里,南北長2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分為平原和崗地。主要山脈有石女山,境內最高峰石女山位於石女山村,海撥92米,最低點潘家灣河床,位於陶家嶺村潘家灣,海拔27米。
氣候:永漋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間有冷害,雨量較多,1月平均氣溫 3.6 ℃,極端最低氣溫-19.6 ℃( 1977年1月 30日);7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 39.6℃( 1959年8月23日)。
平均氣溫年較差 1.6℃,無霜期年平均240天,最長達243天,最短為23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 2012.8小時,年總輻射108~110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 243天(一般為 3月20日~次年11月18日)。年平均降水量1067.4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98天,最多達121天(1982年),最少為74天(2011年)。極端年最大雨量1648.1毫米(1980年),極端年最少雨量601.6毫米(2001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8月,7月最多。
水文:境內河道屬漢江流域,河流總長度48.8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永漋河,從季家河到潘家灣,流經境內何集、楊家豐、永漋、江灣等集鎮和地方,長42.8千米,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青木檔河和司馬河。
自然災害:主要自然災害有洪災和旱災。災害年均發生1次,主要發生在5月至8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2007年6月19日,紅光村白沙灘防洪堤潰口。因本地及周邊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僅6月18日降雨量達117毫米,導致白沙灘防洪堤潰口。由於全鎮人民搶險及時,措施得力,尚未出現人員傷亡,但農作物及物資財產損失達2000多萬元。
農業:耕地面積7.2萬畝,人均1.15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6.4億元,比上年增加31.7%,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9884噸,人均317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蔬菜等。是國家(省級)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5.75萬畝,產量13005噸,可向社會提供13005噸商品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0.41萬畝,產量265噸,蔬菜種植面積1.8萬畝,其中大棚蔬菜面積2000畝,產量41094噸。
畜牧業以養豬、雞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4.3萬頭,年末存欄7.8 萬頭;牛飼養量0.35萬頭,年末存欄0.26萬頭;家禽飼養量65萬羽,上市家禽51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13657噸,其中豬肉13500噸,牛肉157噸,禽蛋8250噸,畜牧業總產值4.1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6%。
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0.85萬畝,其中防護林0.5畝,經濟林0.35畝,竹林5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5萬株,林木覆蓋率28%,活立木蓄積量0.3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25萬畝,產量7500噸,主要品種為沙梨。
漁業以養魚為主,網箱養魚200箱,產量20噸;魚塘養殖面積300公頃,產量2400噸,漁業總產值0.3億元。
2011年,擁有大型農業機械180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優質棉、牲豬,綠色環保農產品有無公害大棚蔬菜;農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
工業: 是永漋鎮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3.5億元,比上年增加46.91%;銷售收入30.28億元,比上年增長46.8%;實現工業增加值12.73億元,比上年增長75.8%;實現利稅1.7458億元,比上年增長45.9%。5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20家,職工2875人,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9家。工業園區1個。
財政金融 : 2011年財政總收入815.94萬元,比上年增加35.0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296.30萬元,比上年增加 45.1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0.6萬元,增值稅49.69萬元,企業所得稅12.17萬元,個人所得稅3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60.63%、26.72%、82.18%、51.21%。各類存款餘額 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 -5.9%。
文化藝術 : 2011年末有文化藝術團體14個,會員70個,個人會員70個,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3個小品、舞蹈……;演職人員108人,劇院(場)1座,座位1256個,每萬人擁有0.2個,年演出20場次,觀眾達7.5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1個,電影院1座,座位1256個,每萬人擁有0.2個,年放映20場次,觀眾達2000人次;文化專業戶14個,文化館(站)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室)1個,建築面積46平方米,藏書3000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皮影、漁鼓、等,其中舉辦社區文化節豐富了民間文化生活。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所)8所,在園幼兒836人,專任教師52人;小學4所,在校生1865人,專任教師10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998人,專任教師13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93%,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主要幼兒園5所:永隆中心幼兒園、楊豐中心幼兒園、幼兒園、春芽幼兒園金花幼兒園、王寶小學幼兒園。
2011年教育經費達0.191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184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0.156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0.1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30%、9.52%、10.63%、17.50%。
醫療衛生: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個,衛生院1所;病床105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10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75張,固定資產總值72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9人,其中執業醫師31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3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1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7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5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3903人次,住院手術268台次,出院病人1895人次。
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0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2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5.2萬人,參保率95%;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4歲,其中男性73歲,女性75歲;孕產婦死亡率1/10萬,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0‰、0‰。
體育: 2011年末體育場地36處,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豐收杯藍球賽、兵乒球賽。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
廣播電視 : 1994年5月建永漋電視台,發射(轉播)塔高60米,覆蓋半徑8千米;1996年8月開通永漋隆有線電視。2011年末,數字電視台開通108頻道,有線電視用戶23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25%。
社會保障 :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5戶,人數397人,支出68.2224萬元,比上年增長0.07%,月人均143.2 元,比上年增長0.6%;城市醫療救助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0人次,共支出4.756萬元,比上年增長25.6 %;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30人次,支出2.1萬元,比上年增長15%。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52戶,人數1883人,支出19.3090萬元,比上年增長43.57%,月人均55.2元,比上年增長3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15人,支出24.15萬元,比上年增長17.7%;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0人,支出9.6萬元,比上年增長27.3%;農村醫療救助5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83人次,共支出25.2090萬元,比上年增長46.1%;農村臨時救濟327人次,支出8萬元,比上年增長14.3%。
自然災害受災人口78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000畝,倒塌房屋30間,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救災支出37.4萬元,比上年增長11.98 %。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2萬元。
社會福利費33.75萬元,比上年增長44%;社會服務單位2個,床位115 張。社區服務設施2個,社區服務站2個。
郵政電信 :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0千米,投遞點3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3.4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2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13萬件,征訂報紙22.97萬份、雜誌0.91萬冊,業務收34.25萬元。
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8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000門,固定電話用戶380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600萬戶,光纜線路總長達1000千米,主幹電纜達2對40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0.14 萬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萬個,寬頻接入用戶 0.1萬戶,比上年增加16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40萬元。
公共交通:1985年建成永漋鎮中心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30班次,日均客量近1000人次。
給排水: 2007年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飲水管網覆蓋全鎮27個村及2個社區。入戶13300戶,主管線206.8千米,日供水量6000方,受益群眾近6萬人。鎮的主要道路兩側鋪設下水道12.500千米。
供電:1975年永漋鎮變電站、供電站建成,截止目前高壓線路長360千米、低壓線路400千米,台區186個,用戶16950戶。
園林綠化:2011年末鎮駐地栽種綠化苗木5000株,綠化面積2萬平方米。
領導班子成員配備及工作分工
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李 俊:主持鎮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 元: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主管工業經濟、民營經濟、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分管消防、安全、電力、交通、計劃、物價、審計、統計工作;聯繫經濟發展辦公室、供電所、電信、郵政、統計站。
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昌新:主持鎮紀檢工作,主管監察、政法、綜治、維穩、信訪、610、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農業經濟、科技工作;聯繫派出所、司法所、法庭、農技服務中心、水利服務中心、畜牧服務中心、農機服務中心、水產服務中心。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萬義滿:分管人口和計劃生育、機關後勤、商貿、財稅、基金會清收工作;聯繫計劃生育辦公室、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地稅徵收組、國稅徵收組、牲畜定點屠宰、工商分局、人保、財保。
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吳勇麗:分管宣傳、統戰、婦聯、工商聯、對台工作、食品安全、文教衛工作;聯繫中小學、衛生院、文體服務中心。
鎮黨委組織委員、工會主席王會元:分管組織、人事、編製、工會、老乾老齡、勞動保障工作;聯繫黨校、人社服務中心、居委會。
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段賢元:分管武裝、人防、民政、房改、國土、環保、建設工作;聯繫國土資源所、住建分局。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張李明:分管工業經濟、民營經濟、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消防、安全、電力、交通、通訊、計劃、物價、審計、統計、共青團工作;聯繫經濟發展辦公室、供電所、電信、郵政、交管組、統計站。
鎮人大副主席樊啟元:分管人大、農業、農村、科技綜治、維穩、610、信訪工作,聯繫派出所、司法所、法庭、農技服務中心、水利服務中心、畜牧服務中心、農機服務中心水產服務中心
永隆鎮中心衛生院
永隆鎮鳥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