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管理區

位於湖北省中心地帶

屈家嶺管理區,原為五三農場,是湖北省荊門市下轄的縣級屬地管理區,位於湖北省中心地帶,江漢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與京山市、鍾祥市、天門市接壤。五三農場是湖北省土地面積最大的國營農場,1952年開始墾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屬於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2001年11月實行屬地管理,成立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

屈家嶺管理區國土面積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萬畝,林地面積12萬畝(果園5萬畝),水面面積1.5萬畝。總人口52000人(2020年),下轄4個辦事處,41個隊、村、社區。

2007年3月,屈家嶺管理區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墾系統百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之一;2011年3月,被湖北省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試點單位;2012年3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戰略中國農谷的核心區。

建制沿革


屈家嶺管理區歷史悠久,是屈家嶺文化遺址所在地。屈家嶺古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距今約有4600年的歷史,是與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齊名的長江三大古文化區之一。
屈家嶺區域圖
屈家嶺區域圖
屈家嶺管理區所在地區古屬荊州(古九州之一)領域。春秋戰國時屬楚鄖子國。西漢末年綠林起義,東漢光武帝劉秀聯合綠林軍,曾在這一帶與王莽作戰。東漢年間,屈家嶺白龍觀地區開始興建廟宇。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雁門口,蜀將關羽曾征戰於此。唐朝尉遲恭元帥在本場所在地區西北端寨木山上親自監造羅漢禪寺,為唐代全國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馬步軍副總管馬榮,曾與元兵戰於雁門口大脊山。太平天國時期,一支太平軍曾駐紮在本場漢宜公路南側的何家山仙人洞。
1935年,漢江遙堤潰口后,屈家嶺管理區所在地區變成了茫茫百餘里的荒野地帶。
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李先念親臨荒原,在司馬河邊潘家台西北(現何集辦事處馬檔橋西南)的荒原上揮鍬開荒,舉行了農場奠基禮。
1952年11月農場籌建,農場名為“國營沙洋機械農場”。
1953年10月,改名為“國營五三機械農場”。
1956年,定名為“湖北省國營五三農場”。
1958年,五三農場改為”京山縣五三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農場建制,成立農場管理處。
1985-1995年,副縣級以上幹部由荊州地委任命,業務由省國營農場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管理。
1992年7月,根據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的定義,五三農場為一個政企合一的單位,屬縣級規格,行使部分政府職能的正縣級省屬國營農場。
1995-1997年,副縣級以上幹部由荊沙市委任命,后改由荊州市委任命,業務屬省國營農場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管理。
政府駐地
政府駐地
1983年開始,在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基礎上率先開始興辦職工“家庭農場”,實行“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20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由於體制等方面原因,五三農場和其他國有農場一樣,債務沉重,運行困難,陷入了發展困境。
2001年10月,五三農場由荊門市屬地管理,並設立屈家嶺管理區。
2007年3月,屈家嶺管理區(五三農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墾系統百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之一。
2010年5月,屈家嶺開始起步建設“中國農谷”,確立了“重工精農興旅遊,富民強區創一流”的發展思路,強力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7月,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轄羅漢寺、長灘、何集、易家嶺4個辦事處,中心城區在易家嶺城區,全區共有41個隊、村、社區。
屈家嶺管理區辦事處基本資料(2013年)
名稱人口(人數)村、社區(個數)村民小組(個數)國土面積(km²)耕地面積(公頃)
羅漢寺592071322.31415.9
長灘873594158.52698
何集1331093251.32666.7
易家嶺44289135183.82774.6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屈家嶺管理區地處東經112°47′~112°58′、北緯30°42′~31°05′之間的鄂中地區,背靠大洪山麓,面向江漢平原,屬荊門市西南部的衝擊平原區。全區221平方公里版圖面積,呈狹長地帶,北起鍾祥市的上羅漢寺,沿著丘陵平原交接線向東南伸展,穿過京山市境西南部,一直延伸到天門市的青山腳下。

地形地貌

屈家嶺管理區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丘陵略大於平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丘陵海拔高程100米左右,平原凹凸不等,海拔高程一般在32~37米之間。

河流水文

屈家嶺管理區境內有三條自然河流,俗稱“三水”,即:司馬河、青木壋河、季河。河流水資源較為豐富。

氣候特點

屈家嶺管理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南北方的主要作物在這裡大都可以正常生長。年平均氣溫16.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32.8℃。最冷1月平均30.8℃,極端最高氣溫39.6℃(1971.7.26),極端最低氣溫-19.6℃(1977.1.30)全年積溫5000℃以上,有效積溫3800℃以上。該區寒冷期短,無霜期長,據1953~1983年農業氣候區劃調查:初霜期始於10月27日到12月8日之間,一般在11月18日前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1997~2007年初霜期后推至11月8日至11月26日之間,終霜期在2月18日至4月5日之間。無霜期平均由251天提高到260天。
屈家嶺管理區年平均降雨量為1140.2毫米,最大降雨量為1724.8毫米(1980年),最小降雨量614.8毫米(1966年),平均降雨日為119.8天,主要集中在5~8月份。年平均日照時數1963.9小時,最多為8月份,平均285.4小時,最少為2月份107.8小時。相對濕度為77%,6~8月份梅雨季節相對濕度可達85~95%之間,為一年當中的最悶熱天氣。蒸發量年均為1501毫米,7~8月份最大分別為219.1毫米和203.6毫米,1月份最小,為514毫米。

自然資源


土壤

屈家嶺管理區區域內低丘坡崗地土壤類型多為地帶性黃棕壤,崗頂土層淺薄,養分缺乏,熟化不高;低沖土壤深厚,養分含量高;塝田土壤介於上述兩者之間,是比較理想的高產土壤。此地域成土母質絕大部分為第四紀粘土,以人工熟化土壤—水稻土為主,其中瀦育型水稻土面積占水稻總面積95%以上,其次有少量的黃泥田,主要分佈在各辦事處低丘山嘴和低沖平畈地帶,面積約有5萬畝。
平原土壤為近代河流沖積母質發育成潮土(灰潮土亞類)。該土壤土層深厚,一般成石灰反應,主要分佈在羅漢寺、何集、屈家嶺等辦事處,面積7.3萬畝,土種主要為砂土型和壤土型灰潮土。

植被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嶺管理區區域內森林自然植被主要有闊葉林、竹林、灌叢、藤本、草本五種類型,有用材林樹種80種,經濟林樹種38種,觀賞樹種98種,藤本9種,灌木40種,草本3種,有藥用本草植物30餘種。

農作物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嶺管理區區域內共有農作物383種。其中水稻165種,大麥11種,蠶豆7種,大豆16種,玉米22種,高粱9種,紅苕3種,棉花29種,油菜19種,花生7種,芝麻19種,綠豆29種。

礦產

屈家嶺管理區區域內石灰石資源較為豐富,儲量為2.5億噸,經勘探化驗,石灰石中鈣含量達到57%。

政治


工委

姓名職務任職時間
鄭斌屈家嶺工委書記、五三農場黨委書記2014年10月—至今
羅少華 屈家嶺工委副書記、五三農場黨委副書記2014年11月—至今

管委會

姓名職務任職時間
羅少華 屈家嶺管理區管委會主任、五三農場場長2014年11月—至今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屈家嶺管理區實現生產總值17億元,比2012年增長11.41%,其中第一產業3.6億元,佔21%;第二產業7.2億元,佔42.2%;第三產業6.2億元,佔36.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9億元,比2012年增長17.85%;地方財政總收入9376萬元,比2012年增長9.9%;完成稅收7204萬元,比2012年增長9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9億元,比2012年增長22.6%;出口總額1156萬美元,完成計劃的134%,比2012年增長69.3%;招商引資完成13.5億元,完成計劃的143%,比2012年增長8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0元,比2012年增長10.1%;農工人均收入9424元,比2012年增長13%。

農業

屈家嶺管理區以農業發展為重點,2007年初,正式啟動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同年3月被國家農業部農墾局確定為全國農墾系統百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之一;2010年初,被荊門市確定為六大產業園區之一;2011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試點單位;2012年3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戰略荊門中國農谷的核心區。
2014上半年,全區落實水改旱面積1.5萬畝,增加玉米、土豆、蔬菜等節水高產高效糧經作物2萬畝,組織推廣8種高效農業模式6萬畝,擴大黃桃種植面積3000畝;初步建成了王台“豬-沼-漁”循環農業示範基地1000畝,姜畈稻蟹生態立體種養示範基地1000畝,易家嶺辦事處林下養雞立體種養模式500多畝;聯想佳沃公司建設一個集種植、冷鏈、加工、物流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水果基地。荊門市巨海薯業有限責任公司開發“三峽紅心王”紅薯和“蔬菜皇后”菜薯等特色甘薯基地6000畝,劉台隊完成了26個標準鋼架全自動溫控大棚蔬菜基礎建設,龍潭隊發展了3000畝特色南瓜種植基地;湖北御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導形成了“龜鱉、稻蟹、鰍藕、大鯢、中科3號鯽、黑尾鮊”六大特色水產業,養殖面積達0.6萬畝。
2014年上半年全區農業總產值2.9億元,同比增長0.7%;增加值1.79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種植業產值1.51億元,牧業1.12億元,漁業0.15億元,服務業0.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

工業

屈家嶺
屈家嶺
屈家嶺管理區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園、生物醫藥食品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農業裝備產業園,共有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屈家嶺經濟開發區,主要集中於農產品加工、食品深加工、服裝紡織製造加工、節能電機製造、飼料製造、包裝材料製造、醫藥製造、金屬零件製造等行業。
2013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5億元,同比增長33%;預計完成工業增加值6.6億元,同比增長65%;預計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0億元,同比增長33%;預計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5.1億元,同比增長33%。
2014年1-5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8.81億元,同比增長11.4%,完成1-5月計劃的81%;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2億元,占市下達年度計劃6億元的3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稅收361.12萬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5.87%;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2013年同期3.74億元,同比增長33.7%;其中工業技改投資2.01億元,2013年同期0.31億元,同比增長548%;在建億元工業項目6家,2013年同期5家,同比增長16.7%。

旅遊業

月湖
月湖
2013年屈家嶺管理區投資近4000萬,重點是規劃修編,建設親鹿園門房、星級衛生間、科普觀光園和九條嶺休閑區等項目。2013-2014年,成功舉辦了桃花旅遊節、屈家嶺文化論壇、中國農谷論壇等節會活動。
2013年,屈家嶺管理區累計接待國內外旅遊者32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2.6%;旅遊綜合收入2.91萬元,比2012年增長17%。接待入境旅遊者14人次,比2012年增長16.7%,旅遊外匯收入達0.67萬美元(摺合人民幣4.21萬元),比2012年增長20%。

人口民族


人口

屈家嶺管理區人口統計年鑒(2012年)
年末常住總人口(人)70119
出生人數(人)583
人口出生率(‰)8.32
人口死亡率(‰)4.71
人口自然增長率(‰)3.61
2021年5月31日,荊門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掇刀區人口數為52000人。

民族

截至2015年末,屈家嶺管理區除漢族外,還有回族、維吾爾族、苗族、土家族壯族、彝族、蒙古族、藏族、滿族、白族布依族、朝鮮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分佈。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城區
城區
屈家嶺管理區城區將分為四大經濟功能區即農產品加工科技示範園區、特色農產品集中生產區、生態文化旅遊區和綜合服務區;形成以107省道、武荊高速為依託的“三橫三縱”的城區區域幹道網系統。
2012年至2013年屈家嶺投入資金600萬元進行綠化建設,2014年城區在原有基礎上再投入104萬元用於綠地建設和綠化樹木栽種。截至2014年7月,城區總綠化面積93372.06㎡,綠化樹木4056棵。
2013年7月,一座污水處理能力為3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在管理區開工建設,建成后屈家嶺管理區城區將實現污水0排放。管理區還投資748萬元,鋪蓋全長7.48公里的污水處理管網,建成全面的污水處理網路,打造生態宜居城市。污水處理項目項目預計在2016年全面完工。
2011-2013年,屈家嶺管理區投資近30億元,全面開展了易家嶺城區市政設施、棚戶區改造、房產開發、城鄉一體化示範點和商貿物流、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完成了以五三大道為主的“五縱九橫”道路及配套設施和20多個高檔商住小區建設;城區建成區面積由2011年的4.19平方公里擴大到2013年的7.8平方公里(未含經濟開發區10平方公里),城區擴張了近一倍;城鎮化率由2011年的45%達到了2013年的58%。

文化教育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嶺管理區有各類學校12所,其中小學8所(4個小學教學點)、初中2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學校1所。自建區以來,管理區教育部門不斷鞏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努力改善全區中小學辦學條件,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確保小學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100%,小學六年完成率達到100%,初中入學鞏固率達到98%以上。

風俗文化


飲食居住

飲食
主食:建國前,主食以大米為主,兼食粟米、高粱、玉米、小麥、紅薯。農忙時,日進三餐,清晨做完第一茬活后吃早飯,太陽當頂吃午飯,太陽落山後吃晚飯。城鎮居民吃飯時間,每餐比農村稍為提前。冬閑時,多數人家或干、稀搭配,或一日兩餐。夏季,本地人喜食“稀米茶”,以充饑解暑。災荒年景,主、雜糧搭配,干稀搭配,代食品與糧食搭配,山區以葛根橡子、榔樹(香棉)樹皮製粉充饑,平原以南瓜、野菜加大麥粉度日。
菜肴:屈家嶺地區流傳的四季食用的菜肴有鮓辣椒、腌菜、泡菜、豆瓣醬、霉豆腐腌蘿蔔乾、霉干腌菜,還有用米粉製作的鮓藕、鮓冬瓜、鮓魚、鮓豬大腸。冬季製作的臘菜有:腌豬肉、牛肉、野羊肉、野兔肉、雞鴨肉,腌製鹽蛋、皮蛋也較普遍。
居住
建國前,本地農村房屋,丘陵、山區多為土木結構,以土磚、木檁、木椽、布瓦為主,有的地方打碴牆,又稱“干打壘”。房屋形式有“連三層”、“四井口”、“三合頭”、“連三間”等種類。房屋內部格局分堂屋、正房、廂房、耳房。房屋建築方位多為座北朝南,山、丘地區屋后多靠高土旁、山嶺,房前有溝塘。
舊時建築房屋,要請陰陽先生選好“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豎柱、上樑要設宴請客。興偷樹作屋樑,而且要偷能結籽的樹,取意興旺發達。有的偷樹時,用紅紙包錢放在樹兜上,樹兜用紅布裹著,表示對樹主的謝意。偷來的樹不能放在地上,擱干后鋸刨成梁。上樑時,用紅布卷梁,鳴炮喝彩,丟粑粑。上樑后,宴請樹主、封(泥工)、木匠。
舊時遷居,又稱“過屋”,多請客送禮,親友喜送對聯、匾額,上書“鶯遷喬木”、“鳳宿高梧”等吉語以示祝賀。遷居時,要在舊屋廚房燒一鍋開水,在新居廚房燒一鍋開水,都要燒得熱氣騰騰,象徵接上氣,才能興旺發達。
建國后,擇日建屋、偷樹作梁等迷信活動減少,“喬遷之喜”仍有親朋祝賀。

農稼時令

擊鼓催春:農曆臘月初八,農民在村頭擊鼓作戲,“臘鼓鳴,春草生”,藉以催“春”早日到來。從這天起,農家開始往田裡送肥。建國后無“擊鼓催春”之習,仍有送肥下田之舉。
插“開門秧”:每年第一次插秧,俗稱插“開門秧”。建國前,農村插秧,多請左鄰右舍互幫互插。插秧當日吃早飯,主婦要將一塊肥蒸肉埋在一隻飯碗中,誰吃了這碗飯,即定為插“上行”秧的人,先下田插“背坎”(較難插),領唱“栽秧歌”。如被插“下行”秧的超越,俗稱“關雞籠”,插秧人都可向“上行”人甩泥巴嘲笑,以活躍氣氛。
祭米穀神:農曆五月二十六,傳說為“米穀神”生日。這天,農家盼晴,便到田野燒香、燃紙祭祀。俗稱:“五穀收不收,要看五月二十六”。今已不作此祭。
開鐮“吃新”:新谷成熟,農家要看“皇曆”、“擇日子”,去田間預割幾升新谷,碾米后煮成新米飯,供奉祖先,使祖先先嘗到子孫辛勤勞動果實,保佑年年豐收。今已不興此習。

交通運輸


交通現狀
交通現狀
屈家嶺管理區主要以公路交通為主,區域內主要公路道路有G42滬蓉(武荊)高速、347國道348國道234國道、240國道、省道S311(老漢宜線部分)、新省道S340京山新市至曙光部分、新省道S247客店至潛江部分等線路。
截至2013年底,屈家嶺管理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66.697公里,縣道44.728公里,鄉道190.407公里,村道131.562公里。等級公路達到359.229公里,其中:一級公路達到15.1公里,二級公路達到10.801公里,三級公路達到38.114公里,四級公路達到295.214公里,等級公路比重達91.61%,等外公路7.468公里。全區公路養護里程為359.229公里,其中:列養里程為44.728公里,非列養里程314.501公里。

旅遊


景區景點

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文化遺址
根據國家標準《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屈家嶺管理區的主要旅遊資源實體共有7大類30處(點)。最主要的是有屈家嶺文化遺址和中南地區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水果連片種植基地。
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文化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屈家嶺文化遺址的發現,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屈家嶺遺址系統全面地反映出我國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文化,對於研究我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88年,國務院將屈家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列為全國100家大遺址保護地。
梅花鹿養殖園區
梅花鹿養殖業既是屈家嶺的特色產業,也是屈家嶺又一特色旅遊資源。屈家嶺現有梅花鹿養殖和加工企業5個,存欄量3500頭,年產值8000萬元,根據存欄量和產值,屈家嶺梅花鹿養殖基地為我國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場。屈家嶺管理區圍繞梅花鹿養殖,同步發展生態旅遊、賓館服務和經濟林木種植。與梅花鹿養殖場比鄰的白龍山景區位於白龍太子山主峰一帶,方圓約4公里,諸多古迹散佈於景區之間,其中包括普雲禪寺、白龍洞、白龍井、龍泉洞、轎夫路、鷹仔台、烽火台等。
桃花園
桃花園
桃花風情園區
屈家嶺管理區擁有全省最大的水果連片種植基地。桃園面積達5萬畝,連片種植規模居全省第一,園區集中分佈在白龍觀、長灘等三個辦事處。每年三月,桃花成片開放,是觀賞的最佳時期。

名優特產

罐頭
罐頭
愛斯曼“仙品”黃桃罐頭
黃桃的營養十分豐富,根據荊門市農科院專家檢測,它的主要營養成份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大量的人體所需要的纖維素、胡蘿蔔素、番茄黃素、紅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如硒、鋅等含量均明顯高於其它普通桃子,還含有蘋果酸、檸檬酸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