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成

徐化成

徐化成,森林生態學家。奠定了中國林木種群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林木種子區劃工作;開拓了森林干擾生態學的研究;並率先進行了景觀生態學研究,出版了《景觀生態學》; 提出和論證了中國生態林業的理論框架和內涵。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森林生態學》通用教材。

個人經歷


徐化成1929年10月25日生於河北省豐潤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自幼酷愛讀書。1948年於河北省立唐山中學畢業后, 考入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到大學后, 他感到農業化學並非自己的志趣所在, 因而於1951年轉到森林系攻讀, 並參加了兩廣地區南方橡膠種植的考察工作。后因國務院院系調整, 轉到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學習。
從1953年大學畢業到1969年, 徐化成一直在北京林學院森林學教研室從事森林學(包括森林生態學和森林經營學)的教學工作。50年代, 徐化成主譯蘇聯聶斯切洛夫《森林學》。1961年主編了全國通用教材《森林學》。同期, 還研究華北山區低山造林的生態學基礎和次生林問題, 寫出了關於華北低山區土壤水分與林木生長的關係以及關於油松天然更新的研究論文。
1969-1971年, 徐化成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設在廣西邕寧縣的“五七”幹校勞動。1971年底被分配到河北林業專科學校, 在造林教研組從事森林生態和造林學的教學工作。
1977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恢復, 徐化成調到該院的林業研究所工作, 先後任林木引種室副主任、林木種子室主任和林業部北方林木種子檢驗中心主任。1979年晉陞為副研究員,在林業研究所工作期間, 他主持了“油松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劃”課題, 對於油松的生態、遺傳、分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發表了10多篇學術論文, 並獲得1987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0年徐化成受林業部委託, 主持制定了《中國林木區劃國家標準》, 獲1991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5年徐化成重返北京林學院從教, 任森林生態教研組和森林生態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 生態學科學術帶頭人, 從事森林生態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1985年, 他為研究生開設了高級森林生態學、干擾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課程, 參加了新版《森林生態學》的編寫, 同時編著了中國高等學校第一本《景觀生態學》。他以干擾生態和景觀生態的理論和方法, 研究了大興安嶺林區和河北山區的森林生態、土地利用和洪水生態等問題。關於大興安嶺的採伐更新技術方面研究曾獲1992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徐化成從1979年起至今任《林業科學》編委。1991-1994年任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學會副理事長, 1991-1994年任中國林學會引種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6年至今任景觀生態學會理事。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專著有6部, 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2004年11月,著作《森林生態與生態系統經營》出版於化學工業出版社

學術研究


油松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造林樹種, 分佈範圍廣泛(在北方13個省、自治區都有分佈)、用種量大, 所以遠距離調種也特別困難。為了解決林木的地理變異問題, 徐化成考察了全國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佈, 然後從親本變異、後代變異、生理生化研究和種源試驗等4個方面對整個分佈區不同種群的分化進行了研究, 結果表明油松無論在親本的特徵, 還是在後代的特性方面, 均存在著廣泛的變異, 這些變異用同功酶和單帖烯的測定等手段得到證實。徐化成將油松劃分為7個氣候生態型(包括西北型、東北型、西南型、中西型、中部型、東部型和南部型), 並在此基礎上, 主持了油松種源試驗的國家攻關課題。自1978年開始, 連續進行了兩批全分佈區試驗和一批局部分佈區試驗(共42塊試驗地)。這些試驗為油松的種源變異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同時說明了油松的不同特性與試驗立地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 這個工作為各地油松造林的種源選擇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徐化成關於油松種群生態型分化方面的論文有20餘篇, 並主編了《油松地理變異和種源選擇》一書。以上工作為中國林木種群生物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人物事迹


種子區劃實際上是林木地理變異規律研究在生產上的推廣。1982-1987年受林業部委託, 徐化成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林木種子區劃工作, 區劃了油松、樟子松馬尾松雲南松華山松紅松等13個重要樹種。他論證和提出了中國林木種子區劃的原則、系統和方法以及控制用種的原則。這為杜絕過去廣泛存在的遠距離調種用種的不合理現象、為進一步發展林木良種工作打下了基礎。
徐化成主編的《林木種子區劃》一書對林木種子區劃的意義、理論和方法以及各國種子區劃的途徑和實踐做了深入的探討, 特別是對於林木地理變異、種源試驗和種子區劃的關係, 進行了精闢的論證, 同時也對於油松的種子區劃做了全面的闡述。這一著作是中國當前林木地理變異和種子區劃的系統總結。
確定大興安嶺林區火狀況 確定大興安嶺林區火狀況 按照林木代別劃分 落葉松林結構類型
徐化成自1986年起, 對火干擾及其對森林動態結構的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闡明大興安嶺火狀況的基本特點是: 火輪迴期只有30年左右、多弱度的地面火, 單個火場面積很大; 如果考慮火燒強度較大, 對於天然更新影響顯著的火, 則火輪迴期約為100年左右。
徐化成通過對於落葉松年齡結構特點的分析, 提出不按照包括固定年數的齡級, 而是按照火干擾后林木的發生過程, 將整個種群劃分為若干代, 然後將落葉松林分為一代林、(由火後代組成)、兩代林(由火前代和火後代組成)和三代林(由火前代、火後代和更新代組成)三種類型。這種劃分方法反映了落葉松林的發生過程與自然干擾的關係, 因而對於落葉松林的經營更具有指導意義。徐化成將種群結構研究和火干擾聯繫起來, 在森林生態學研究中獨樹一幟, 對中國森林生態學發展有推動作用。
研究興安落葉松種群過程 研究興安落葉松種群過程 論證落葉松的主伐更新方式
徐化成和他的學生們前後用了5年時間, 採取定位試驗的方式, 詳細地探討了大興安嶺興安落葉松的結實、土壤種子庫和幼苗發生動態及其與動物、下木和枯枝落葉層的關係, 從而得出對林冠層的適當保留(提供種源和適當的庇護)和對枯枝落葉層的適當干擾是保證落葉松得到良好天然更新的重要條件的結論。
徐化成對大興安嶺森林的採伐更新方式進行了論證。他提出, 為了更好地發揮大興安嶺森林的作用, 應當改變既往的做法, 將人工更新為主改為以天然更新為主, 將皆伐為主改為以擇伐為主。同時, 他提出不應當在乎坦的地形條件下進行皆伐的觀點。
徐化成完成了《中國大興安嶺森林》這部著作。該書總結了大興安嶺森林的種群生態、干擾生態和採伐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將天然干擾作為森林發展的驅動力, 將森林的結構研究與動態研究相結合, 將種群、群落和景觀不同水平的研究相結合, 首次對中國寒溫帶森林的粗木質殘體(指倒木枯立木等)的生態意義和其數量時空動態做出闡述。
提出生態土地分類 提出生態土地分類 率先開展景觀生態研究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個以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係和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是人們從宏觀的大視野認識自然和調節人與自然關係的有力武器。1986年徐化成首先在北京林業大學招收這一方向的博士生, 開拓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方向。徐化成編寫的《景觀生態學》是中國第一本這方面的著作, 該書綜合歐洲學派和美國學派的特點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 提出了獨具特色的結構體系。
徐化成率先開展了景觀生態的研究。他首先提出在中國林業上應該進行生態土地分類的探討和應用, 並且在河北太行山區進行了實踐。在這方面的論文中, 他討論了生態土地分類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土地分類的等級體系, 論證了生態土地分類具有與土地規劃工作易於結合的優點。生態土地分類和立地分類不同, 前者是建立在分佈學基礎之上, 以研究土地的格局為基本核心。生態土地分類的提出, 為中國林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分類途徑, 對於森林規劃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徐化成接著又開展了河北豐寧的土地格局和土地動態的研究, 探討山區農林牧綜合發展的道路, 並在太行山地區研究了洪水與土地利用的關係。
提出和論證中國生態林業的理論框架和內涵發展理論框架 徐化成結合中國的特點, 提出了中國生態林業應該具備的理論框架和內涵。在《森林的價值觀》一文中提出, 在中國應當建立以多重價值觀為基本出發點的林業經營體系。在《林業的目標、原則和發展道路》一文中論證了森林最基本的特徵是自然性和複雜性, 提出林業措施生態化, 即各種林業措施必須符合森林自然性和複雜性這一本質特徵, 而過度集約的措施不符合森林本性的要求, 有些措施如大強度的整地是森林不能承受的。在《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較評價》一文中, 提出天然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是人工林所不能代替的, 要保護好中國已經所剩無幾的天然林, 特別是原始林。在《人工林與生態學原理》(1991)和《關於人工林的地力下降問題》等一系列文章中, 徐化成針對中國當前人工林普遍存在的成活率低、穩定性差、病蟲害嚴重和立地衰退等問題, 提出必須以生態學為基礎發展人工林。
森林景觀的研究
森林景觀的研究其內容包括森林景觀結構、森林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森林景觀動態及群落生態效應、森林邊際效應及動態、森林景觀格局與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森林景觀生態研究是我國開展景觀生態學研究較早的領域之一,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彭小麟於1991年就提出森林景觀中的邊緣效應影響問題;而徐化成(1994)、劉先銀等(1994)則是林業工作者中較早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方法應用到森林景觀生態研究中的學者。之後,以郭晉平等人為代表的課題組開展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森林景觀動態及其群落生態效應的研究》首次對森林景觀生態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森林景觀生態研究》也是我國森林景觀生態研究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臧潤國等(1999)則主要探討了森林斑塊動態與物種共存機制及森林生物多樣性問題。此外,馬克明等(1999~2000)對北京東靈山地區的森林景觀格局、森林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以及劉燦然等(1999~2000)對北京地區的植被景觀斑塊特徵等也都作了一些頗有意義的探索。1995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了徐化成主編的《景觀生態學》教材。1996年5月又於北京舉行了“第二屆全國景觀生態學術討論會”,在會議召開的同時,成立了“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1998年又在瀋陽成功舉行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景觀生態學國際會議”。可以預見,景觀生態學在我國其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個人評價


徐化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為人正直, 謙虛謹慎, 平易近人。他思路寬廣, 刻苦鑽研, 學風正派, 治學嚴謹, 是中青年的楷模和領路人。他在研究學風上的一個顯著特色是, 把科學的生態學研究和林業科技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他將林木遺傳生態分化的研究和制定種子區劃的對策結合起來, 將林木種群結構和動態研究與制定採伐更新措施研究結合起來, 就是這一特色的具體體現。他熱愛大森林, 也熱愛學生。為了指導學生的野外工作, 他有時要住騾馬小店、坐硬席、搭乘拖拉機甚至步行。
徐化成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 敢於講真話, 為青年樹立了榜樣。1984年中國曾經掀起一股由全國各地向甘肅運送林木種子的運動。徐化成當時積極上言, 闡明植樹造林應當重視種源的科學道理。徐化成的建議對於積極制止這個活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沈孝輝)

任職經歷


1953-1971年 在北京林學院森林學教研組任教。
1969-1977年 在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生態造林教研組任教。
1977-1985年 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任引種研究室副主任、種子研究室主任和北方林木種子檢驗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1985年 在北京林業大學任生態教研組主任、生態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學學科帶頭人。

主要論著


1 徐化成。森林學(上、下冊).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61.
2 徐化成, 鄭均寶。河北承德地區油松天然更新的研究。林業科學, 1963, 8(3): 223~237.
3 徐化成。華北低山區側柏混交林林學特性的研究。林業科學, 1978, 14(3): 21~30.
4 徐化成, 易宗文。華北低山區土壤水分季節變化以及與林木生長的關係。林業科學, 1979, 15(2): 97~104.
5 徐化成, 孫肇鳳, 郭廣榮。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佈和種源區的劃分。林業科學, 1981, 17(3): 258~270.
6 徐化成, 郭廣榮。油松生物系統學的研究。林業科學, 1982, 18(3): 225~236.
7 徐化成, 孫肇鳳。油松種群地理分化的多變數分析。林業科學, 1984, 20(1): 9~17.
8 徐化成, 唐謙。油松地理變異的初步研究。北京林學院學報, 1984, (2): 57~72.
9 徐化成, 唐謙。油鬆氣候生態型的研究。林業科學, 1986, 22(1): 10~20.
10 徐化成。油松不同生態型適應性的研究。北京林學院學報, 1987, 9(1): 111~123.
11 徐化成, 唐季林。油松種子發芽生態學和種源的關係。林業科學, 1989, 25(6): 57~72.
12 徐化成。林木種子區劃。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0.
13 徐化成。美國新林業學說的理論和實踐。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1,
13(4): 105~111.14 徐化成, 唐謙, 李長喜。油松不同生態型在京西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長表現。林業科學, 1991, 27(6): 582~588.
15 徐化成。林業的目標、原則和發展道路。世界林業研究, 1991, 4(1): 29~35.
16 徐化成。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較評價。世界林業研究, 1991, 4(3): 50~56.
17 徐化成。油松地理變異和種源選擇。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
18 徐化成。關於人工林的地力下降問題。世界林業研究, 1992, 5(1): 66~73.
19 徐化成。油松。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3.
20 徐化成, 杜亞娟。興安落葉松落種量和幼苗發生動態的研究。林業科學, 1993, 29(4): 298~308.
21 徐化成, 范兆飛。興安落葉松原始林年齡結構動態的研究。應用生態學報, 1993, 4(3): 229~233.
22 徐化成。森林的價值觀。世界林業研究, 1993, 6(4): 14~20.
23 徐化成, 鄭均寶。封山育林研究。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4.
24 徐化成, 范兆飛, 王勝。興安落葉松原始林林木空間格局的研究。生態學報, 1994, 14(2): 155~160.
25 徐化成。大興安嶺北部林區原始林景觀結構的研究。見: 盛煒彤, 徐孝慶主編。森林生態學會論文集。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117~121.
26 徐化成。景觀生態學。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6.
27 徐化成, 班勇。大興安嶺北部興安落葉松種子在土壤中的分佈及其種子庫的持續性。植物生態學報, 1996, 20(1): 28~34.
28 徐化成, 李湛東, 邱揚。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原始林火干擾歷史的研究。生態學報, 1997, 17(4): 337~343.
29 徐化成, 鄭均寶, 秦勇等。關於生態土地分類及其在林業上的應用前景問題。林業科學, 1998, 34(1): 1~8.
30 徐化成。中國大興安嶺森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