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壽寧寺的結果 展開
壽寧寺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的寺廟
壽寧寺,在台懷中心寺廟集群區西,位於坡度較緩的半山脊中。從台懷腹地遠遠望去,壽寧寺山門前東側的鼓樓正好背襯藍天白雲,因樓的四根立柱看不見,好像樓頭凌空欲飛。
壽寧寺
壽寧寺
所看見的大殿前這塊平台是壽寧寺舉辦辯經、祈願、驅鬼等法會的場所。這個位置我們既右以觀賞全寺外貌、又可俯瞰爐霍縣城全景,您看山腳左右尼曲與達曲兩條河流在此匯成鮮水河。壽寧寺坐北朝南,面臨清冽的鮮水河源頭。人們說這是一塊二龍戲珠的寶地。寺廟所依的這座山叫然松崗,意為放山羊的高坡。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用山羊馱著為拉薩大昭寺奠基的泥土,在此地休息時,牧羊於此山,因此得名。(這個傳說顯然不真實,台懷在長安(今西安)的東北部近一千公里之外,從唐朝都城長安向西進入拉薩根本不可能南轅北轍,經過懷台。)當地人把這山當作神山,視山上的泉水為聖水,每逢吉日要去飲聖水並轉山朝拜。
壽寧寺,原名“霍爾章谷嘎登繞丹郎加澤德嶺”。始建於公元850年。先後為黑教和紅教,於公元1650年改宗成為康區十三大黃教寺廟之一。曾三度遷址。1973年地震毀壞后遷至此地。瓦龍赤尊·向巴其扎是主持活佛,因其前世登上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師”寶座,壽寧寺在藏區便名聲大振,十世班禪大師和十四達賴分別親臨本寺並宿寺內。現寺廟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有常住僧侶275人,這裡是爐霍主要佛事活動場所之一。
了解了壽寧寺大體情況,我們從階梯走上大雄寶殿正門的前廊,依次參觀壁畫。左邊第一幅圖為“六長壽圖”,畫面上的動物、人物和景物被認為是吉祥長壽之物。畫面上方是長壽佛。您看麋鹿和長尾雀嬉戲於林木之間,山巒中有曲折隱現的溪水加以繚繞的祥雲和日月,給人一種祥和與寧靜的感覺,第二幅圖叫“生存圈”,也稱“十二因緣圖”。這幅圖宣傳藏傳佛教的核心理論,即六道輪迴。整個構圖呈圓輪圖式,內外共分四道圓層。大家看到的圓輪中心的雞、蛇和豬三種動物,分別象徵佛教中三種最根本的罪孽,即貪、瞋、痴;第二圈分黑白兩色色段,分別象徵三惡趣和三善趣,體現佛教中具體的六道輪迴說;第三圈分為上下兩部六段構圖,是具體圖寫六道輪迴,上部三段分別描繪三善趣中的天界、人界和非人界,下部三段分別描繪三惡趣中的餓鬼、地獄和旁生界,最外圈分別給有盲人、瓦匠、猴子、船、空宅、接吻、眼穿之箭、飲酒、采果、孕婦、臨產、老人和死屍12紋樣和場景,這些依次象徵十二緣起支中的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宣揚因果報應,“生存圈”是藏傳佛教利用造型藝術來宣揚六道輪迴和因果關係的典型例證,其目的是宣傳佛教教義。也許藏傳佛教歷經一千多年而經久不衰的奧迷也在這裡。好了,請大家轉過來觀賞大殿正門兩邊壁畫,門兩邊祥雲中各有兩位巨大的護法天神。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佛教認為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為世界最高山,山腳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金山外是鹹水海,鹹水海上有四大洲,統管四大洲有四個天王,各護一方天,民間按其所持兵器的功能,將他的職能理解為風、調、雨、順。我們所看到這位身青色、手持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具有使萬物生長的德性,併發誓要增長自他功能而得名;身為白色,手持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曾發誓賞善懲惡,護持國土,安定百姓而得名;這位身綠色手持寶傘的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因經常保護如來道場,聽到很多佛法而得名;手持龍蛇身為紅色的是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曾發誓要廣泛乘法罪人,使罪人歷盡艱辛,最後修行成佛轉化而得名。腳邊那些神像是他們的侍護十方。好了,請朋友們隨我來看右側的壁畫,這幅圖中大白象身上騎著猴子,猴子身上蹲著兔子,兔子上方又是一隻鳥,這是“和氣四瑞圖”又稱“敬長圖”。相傳這四種動物在一棵大桃樹下評論誰的年齡最大。大象說我第一次到此地,這桃樹與我一般高,猴說我第一次來時樹與我同樣高,兔子說我到這兒是桃樹和我一樣高,鳥說這桃樹種子是我銜來的,結果是鳥最大,兔子第二、猴子第三、大象屈尊第四名。於是鳥最受尊敬,因此稱“敬長圖”。這個畫面早在四、五世紀新疆克孜爾石窟和庫木吐拉石窟即出現了,稱為《象猴本生》。其來源甚古,內地寺廟極為少見。再請看這幅“如意八寶吉祥圖”,這是藏族繪畫中最常見而又賦予深刻內涵的一種組合式繪畫精品。由八種吉祥物組成,其標誌與佛法息息相關。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純,藏傳佛教認為,這象徵著最終的目標,也就是修成正果。這是金輪,古印度時,輪是一種殺傷和強大的武器,後為佛教借用,象徵佛法像輪子一樣旋轉不停,永不熄滅;這個稱勝利幢,也是古印度時的一種軍旗,佛教用幢喻煩惱孽根得解脫,覺悟得正果,藏傳佛教更用其比喻十一種煩惱的對治力。金魚,眾所周知魚行水中,暢通無礙,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間,自由豁達得解脫的修行者,在藏傳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對金魚象徵解脫的境地,又象徵復甦、永生、再生等。吉祥網。較為原初的意義象徵愛情和獻身,按佛教的解釋,就是如若跟隨佛陀,就有能力從生存的海洋中打撈起智慧珍珠和覺悟珍寶。寶傘,在古印度,貴族、皇室成員出行時,以傘蔽陽,后演化為儀仗器具,寓意為至上權威。佛教以傘象徵遮蔽魔障,守護佛法,藏傳佛教也認為它象徵著佛陀教誨和權威。白海螺,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所以法會之際常鳴海螺,象徵著達摩王子回蕩不息的聲音,細心的朋友已發現我只講了七種寶物。“八寶”圖怎麼差一種呢,請大家看剛才所講的七種寶物組成的圖案像什麼?對了,這形狀像一個寶瓶。寶瓶就是八寶之一,在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凈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象徵俱寶無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
是全寺僧人誦經念佛之地,可容納兩千人,上方正中是住持經師的寶座,在這裡大家可以盡情欣賞其獨特的建築結構,銅雕泥塑,四面懸掛的唐卡畫等。“唐卡”是藏族繪畫之一,源於公元7世紀前。松贊干布時,由於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先後入藏,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到明清,一度發展到高峰,其數量增多,形成不同風格的畫派和繪畫組織。“唐卡”在寺院起宣傳宗教教義。渲染神秘氣氛和裝飾殿堂的作用,而民間則為房內的供奉之物。在藏族文化中“唐卡”繪畫被譽為一支奇葩,而珍藏在壽寧寺的“二聖六莊嚴”、“極樂凈土”等唐卡珍品,是享譽全藏區的十六世紀爐霍繪畫大師朗卡傑所作。據說,朗卡傑得到蓮花生大師的點化,能在半面碗豆上很神奇地刻畫出釋迦牟尼佛及十六尊羅漢,人們尊他為“朗卡傑”,意為“天之飾物”。他的一部分作品至今保存在拉薩布達拉宮。其傳承弟子也以高超的畫技名揚海內外。這裡懸掛的《上師供養資糧田》、《宗咯巴師徒三尊》、《白度母》等唐卡畫就是大師的傳延弟子之一、本地著名的農民畫家章谷達瓦的作品。他們師徒兩人所畫的唐卡均構圖嚴謹,筆力精細,色彩華麗,顏料配方獨特,出神入化,堪稱壽靈寺一絕。請朋友們再看看這殿內雕樑畫棟,凹凸呈現的各種浮雕栩栩如生,這一根根高大的方柱,既是整個建築的支撐,又是一個個精美的藝術品。這些銅雕泥塑像也散發著遠古的印跡,在這兒大家可以發現藏民族世代對美的獨特感受,藉助他們精湛的技藝,創造出了他們體現審美標準的藝術形象。
,藏語稱“覺康”。左邊的高大泥塑像分別是金剛手、普賢菩薩、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右邊的塑像分別是文殊菩薩、地藏王、虛空藏和各護法神。正中寶座上高供的是釋迦牟尼金身像,胸飾鑲嵌了九眼石、珊瑚等各式珠寶。法像莊嚴、寧靜、祥和,此像根據文成公主存放於大昭寺的佛像鑄造。於1994年,從尼泊爾迎請至此。這些燃著的巨型酥油供燈,可證明這兒是壽寧寺之精華所在。請上二樓參觀。
,主要收藏的是佛教經典《甘珠兒《丹珠兒》等,《甘珠兒》是指譯成藏文的佛的一切教誡。釋迦牟尼佛宣傳佛法時,僅是口授身傳,當時並未用文字記載下來。佛陀圓寂后,他的弟子為了防止這位祖師的教誨散失或被人偽造篡改,便以集體憶通和討論的方式收集佛陀的言行,形成了佛教的經典。佛經《甘珠兒》有103本、《丹珠兒》207本。《丹珠兒》是對《甘珠兒》的詮釋。三樓文殊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文珠菩薩,此殿內的所有塑像、雕刻、繪畫、設計均出一人之手。此人經通五明學,是壽寧寺領經師降擁大師,壁柜上那些金身佛像也是他珍藏多年,待寺廟建成后無償捐獻的,他為整個寺廟建築的規劃和建設耗盡了心血,是壽寧寺的功臣,可惜已圓寂。右邊供奉的是他的靈塔,塔內放有大師的舍利。靈塔殿內,這些大大小小的靈塔是該寺歷代活佛、格西的靈塔,塔內放有舍利。塔身用白銀鑄造並嵌有各種寶珠。好了,我們下樓從左繞大殿去到彌勒殿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