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皂莢
豆科皂莢屬喬木
滇皂莢(學名:Gleditsia japonica Miq. var. delavayi (Franch.) L.C.L.)是豆科皂莢屬植物,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達25米;小枝紫褐色或脫皮后呈灰綠色,微有棱,具分散的白色皮孔,光滑無毛。葉為一回或二回羽狀複葉(具羽片2-6對),長11-25厘米。莢果帶形,扁平,長30-54毫米,寬4.5-7厘米,不規則旋扭或彎曲作鐮刀狀;種子多數,橢圓形,深棕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11月。
分佈於中國雲南和貴州。生長於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林中或路邊村旁。

滇皂莢
花黃綠色,組成穗狀花序;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柔毛,雄花序長8-20厘米,雌花序長7-8(9)厘米;雄花:直徑5-6毫米;花托長1.5毫米,深棕色,外面密被褐色短柔毛;萼片3-4,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柔毛;花瓣4,橢圓形,長約2毫米,被柔毛;雄蕊6-8(9);雌花:直徑5-6毫米;花托長約2毫米;萼片和花瓣均為4-5形狀與雄花的相似,長約3毫米,兩面密被柔毛;不育雄蕊4-8;子房無毛,花柱短,下彎,柱頭膨大,2裂;胚珠多數。莢果帶形,扁平,長30-54毫米,寬4.5-7厘米,不規則旋扭或彎曲作鐮刀狀,先端具長5-15毫米的喙,果頸長1.5-3.5(5)厘米,果瓣革質,棕色或棕黑色,常具泡狀隆起,無毛,有光澤;種子多數,橢圓形,長9-10毫米,寬5-7毫米,深棕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11月。

滇皂莢
應選擇地形開闊,背風向陽,土壤肥力較高,生長迅速,體形高大;樹榦通直圓滿,木材紋理通直;樹冠均勻對稱,側枝較多;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種子飽滿、連續掛果10-25年的滇皂莢做為母樹,10月底進行採收,採摘靠近樹榦中部的窄型紫莢種子,採摘后要把種子攤開、暴晒、曬乾。先把皂莢四邊剪去,不能機械傷害,留子粒相連的中間飽滿皂莢做種,要做到當年採收當年育苗。
育苗地選擇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方,進行精細整地,然後翻土,暴晒,噴灑30%的辛硫磷100倍稀釋液,蓋上薄膜3-5天,殺死地下害蟲,如蠐螬,小地老虎,非洲螻蛄和紅螞蟻等。然後每公頃用4500-7500千克的細有機肥與草木灰,細土攪拌均勻築成平床或高床。
12月份進行播種,播種時採用條播,播種前用20%的多菌靈1000-1500倍稀釋浸泡24小時消毒,再用水浸泡40-50小時,使種子充分吸水,軟化種皮,待種皮破裂后,再播種。播種后覆蓋細土1-2厘米,蓋土后要進行一次振壓,振壓後用稻草或麥桿覆蓋,然後澆水。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播種結束后,搭蔭棚,以利保護日後幼苗出土,蔭棚高度不超過30厘米。幼苗剛出土不整齊,所以幼苗出土期間不能中耕鬆土,只能用手耙輕輕疏鬆表土,以免損傷還未出土的幼芽。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打尖,促進分枝增粗。6-8月份苗木生長快,要適時適量灌溉和追肥,同時注重防治蚜蟲。7月份定植時苗木高可達20厘米以上。
滇皂莢定植選擇海拔1000-1900米,半陰坡或半陽坡。赤紅壤、紅壤、砂壤濕潤肥沃疏鬆,平緩的坡地為宜。清理林地主要是改善立地條件和衛生狀況,為新生幼林創造有利的生長環境。加快有機質的分解,防治病菌。優化土壤,增加含氧量,利於生根,加速苗木生長。並採用全面清理的方式,主要清除灌木及雜草、碎石等。
整地方式為環山水平帶狀整地,整地沿等高線進行。帶寬1-1.5米,深50厘米左右,長度依地形而定。按22株/畝,5-6株行距打塘。塘的規格為0.8米×0.8米×0.6米。打塘后,在植苗穴底部施足底肥,回填部分表土充分混合,再回填一層表土。
苗木選擇:採用植苗方式,植苗時應選擇生長健壯,根系發達,有較多側根和鬚根,苗干粗,已充分木質化,無病蟲害的I或II級實生苗木。運輸時應注意根系的保護,不要讓它損傷、枯萎,儘可能的採取遮陰保水措施,以減少苗木水份蒸發,盡量縮短從起苗到栽植的時間。力求做到當天起苗當天栽植。
種植時間:雨季種植6-7月份進行,冬季種植在11月至翌年1月份進行。苗定植應選擇在早晚或陰天為宜,並在充分保證植苗質量的同時加快植苗速度。
配置方式:滇皂莢種植採用“品”字型配置方式,這樣能充分利用空間,有利於光能的利用。
種植程序:①擺正:栽植時將苗木放人塘中,左右對正,居中放置。②直立:將苗木扶直,理好根系,使其舒展不竄根,不外露,同時保持適當的深度,最好是將實生苗原埋土痕迹以上5-10厘米處,埋在塘平面以下。③埋土:先填表土,后填心土,上層表土要細碎。④輕提:待根系全部埋人土壤中后,將苗木輕輕一提,提苗程度到苗木原埋痕迹線與土壤表面齊平為宜,這樣可使苗木根系既得到充分的舒展又能與土壤密接。⑤踏實:填土到平面時,用腳稍加踏實,並讓土稍高於地表。(雨季種植應選擇高塘,回塘時,應適當高於地表面,而冬季種植則完全相反)。⑥澆定根水:要求澆足,澆透,澆水時間在早晚為宜,並輕澆,以防表土被沖走。
為提高種植成效,種植后每年須進行幼林撫育,連續撫育三年,可進行林糧間種,實行以耕代撫。撫育作業內容包括每年除草、擴塘、施肥兩次,並進行缺塘補植。
整型:種植后2-3年可進行整型修剪,整型主要包括:選留優勢中心桿為主,留一定數量和比例的主側枝,注意主側枝結構的布置要合理,盡量使其飽滿,四面勻稱,保持良好的內膛空間。控制適當的外延空間。使之達到結構合理,主次分明,四齊飽滿,空間足夠,樹體均勻,盡量增加樹體總光照面。
修剪:主要包括剪去蔭枝及部分內生枝、徒長枝、病枝和劣枝細枝,盡量保留粗壯枝。鬆土除草應做到里淺外深,不傷幼苗根系。
施肥:滇皂莢樹種表現為“喜肥”、“喜水”,並且耐水、耐肥,對水肥條件有一定的“偏好”和要求,要有效提高造林質量,就必須對施肥量進行充分設計。種植當年,每株施基肥有機肥10千克,複合肥0.3千克,普鈣肥5千克,(放於塘底),幼林撫育期每年追肥,施肥量為每年2次,每次每株複合肥0.15千克、普鈣肥0.15千克(採用放射狀或溝狀施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