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

國家一級美術師

王永亮,男,1958年生於安徽太和。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協會理事,中華慈善美術家。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以及其他國內外大展。出版個人畫集六十餘部。理論專著有《中國畫與道家思想》、《中國山水畫寫生的傳承與流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人物經歷


主要參展

王永亮照片
王永亮照片
王永亮先生作品曾參展: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 優秀獎;第二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慶祝建軍八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畫)。出版《王永亮畫集》,《王永亮山水畫選》,《王永亮山水新作選》,《王永亮寫意山水》,《中國畫廊(王永亮山水作品)》,《王永亮大別山水墨寫生集》,《王永亮山水作品集》;個人專著:《中國畫與道家思想》;自傳論文二十餘篇;作品收入《中國畫寫生作品》及各種合集六十餘種。參加全國性美展二十餘次。代表作品《皖西行》入選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和諧山鄉》參展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並獲優秀獎;《和諧山鄉入畫圖》入選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欣相逢夢境》等兩幅作品入選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70周年美展;《雲嶺山下》入選全國畫院藝術家作品邀請展;《重訪大別山》入選全軍建軍80周年美術作品展;《金色山川》參展第三屆全國國家畫院優秀作品展;《山鄉流年》參展“人與自然”第二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作品展;《青山行》被特邀參展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故鄉行》、《綿延雲水清滿庭》等數十幅作品參加04、05年度中國畫研究院作品展和06、07年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年展;《滿山歌吹滿目情》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個人作品


個人畫集

《王永亮寫意山水》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6月
《美術家—王永亮》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年5月
《中國畫廊推介畫家精品—王永亮》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6年6月
《王永亮創作檔案》中華名家書畫網2006年11月
《王永亮大別山寫生》線裝書局2007年4月
《王永亮中國畫山水作品》 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7月
《畫品叢書—王永亮篇》河北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
《國畫家報—王永亮專輯》 中華國際出版集團 2007年8月
《王永亮山水作品集》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年10月
王永亮先生作品
王永亮先生作品

理論專著

《中國畫與道家思想》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7年6月

發表論文

《中國畫研究》 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期《簡論詩歌與繪畫的關係》
《王永亮水墨大別山》 線裝書局 2007年5月 《生機與活力》
《中國書畫》中國書畫雜誌社 2007年6月 《論石濤繪畫中的道家思想》
《“天鏡幽韻”當代中國畫名家青城山寫生作品集》 長城出版社 2007年9月 《新生活新語境》
《中國文化報》中國文化報 2007年10月 《筆墨為時代高歌》
《大眾收藏報》大眾收藏報 2007年11月 《走進和諧山鄉》
《美術世界》華夏文藝出版社 2007年總第22期 《生機與活力》
《中國書畫》中國書畫雜誌社 2008年1月 《山水畫寫生之我見》
《美術觀察》美術觀察雜誌社 2008年3月 《物象·心象·墨象》

參展作品集

《“彩·墨空間”當代中國畫提名展》大連出版社2004年12月 《梅山高》等2幅
《中國畫研究院院展作品集》 長城出版社 2005年1月《故鄉行》等4幅
《“水墨敦煌”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作品集》 新文化出版社2005年4月《昨夜 又秋風》
《“自然與人”第二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作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5年9月《山鄉流年》
《“四季家園”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作品集》2005年10月《山色蒼蒼》等6幅
《第三屆全國國家畫院優秀作品展覽集》 河南美術出版 2005年12月 《金色山川》
《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西苑出版社 2005年12月 《青山行》
《東方墨》東方墨編委會2006年4月《梅山居》等4幅
《中國美術館特刊—書畫頻道開播暨美術作品展》 中國美術出版總社2006年7月《遠望東流水》
《“燃情歲月”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70周年書畫藝術展》 中國國際美術出版社2006年10月《欣相逢夢境》等2幅
《建軍80周年作品展》 2007年8月 《重訪大別山》
《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作品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年8月《和諧山鄉》
《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集》 2007年8月 《和諧山鄉》
《2008當代百人(百幅)作品邀請展》 視界藝術出版社 2008年9月《寫生冊頁》
《全國畫院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作品集》 收藏界雜誌社 2008年9月 《雲嶺山下》
《中國畫各家長卷展》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8年10月
《三十年三十家》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8年12月
《皖西清氣》等10幅作品
《爽爽的貴陽》 貴州美術出版社 2009年3月
《貴陽印象》、《古垣遺風》
《向祖國彙報》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
《堂前鬱鬱蔥蔥》、《山澤雲高圖》
《河山如畫圖第七回展》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9年8月
《新簧出岫》、《極目江天遠》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2009年10月 《滿山歌吹滿目情》

作品賞析

王永亮作品賞析。
王永亮先生作品
王永亮先生作品
王永亮作品
王永亮作品

獲得榮譽


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00年全國中國畫展銅獎
2001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
2002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
慶祝澳門回歸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
毛主席詩詞創意畫優秀獎
“中亨杯”全國書畫大展優秀獎
西部輝煌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銅獎
聯合國教科文世界和平美術年展獲銀獎

人物評價


品讀王永亮

劉大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我和王永亮認識好多年了。他已經形成個人的風格,他畫他非常熟悉的生活。在已經有自己鮮明面貌的基礎上,又作了系統的學習、研究、努力,所以他的山水畫,傳統的山水技法更加純熟,有內涵、文化精神,格調更高,表現了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他表現的大別山,以及他筆下其他的山水,都包含著一種中國畫的人文精神。
他做了不懈的努力,另外他也找對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個性化山水語言,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還有他在國家畫院還擔任了很長時間教學工作,跟趙衛他們負責一段時間的全國高研班,對各種山水、花鳥、人物,各個高研班的教學培訓,也做了很多努力。這幾屆班都讓全國的一些有作為又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在這個高研班得到學習,得到深造,得到開拓眼界。我也在他們組織教學的時候,辦了幾屆人物高研班,這些學員們也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在全國的很多活動當中都嶄露頭角。在教學期間,為美術界培養新人,國畫界培養新人做了他應該的努力。
所以我覺得王永亮藝術成長的這幾十年,應該說是一個他個人的努力,勤奮、持之以恆(結果),而且虛心聽取一些老師、前輩的意見,努力勤奮,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再一個就是他很有悟性,又能夠融匯各家之長,使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得到提升。他的這種藝術的悟性、理解跟自己的創造精神,創新精神相結合,就是說他能夠把他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能夠運用。
王永亮老師在理論方面出了一本書,《中國畫與道家思想》。永亮不只是在山水畫的技法上,在山水畫的創作實踐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並且他還非常注意學習,那種理論的學習,理論的研究,理論的探討。《中國畫與道家思想》這本書他也送我一本,我也看了。這裡邊也有個機緣,他的家鄉太和旁邊就是老子的故里,所以道家思想在這一帶,形成一個氛圍,對當地的影響很大。而且這一帶歷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包括曹操,沛縣的劉邦,還有近現代很多名家,特別美術界的很多名家如李可染劉開渠淮河流域在歷史上雖戰亂不斷,但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道家的思想用到文化藝術上,也是非常相通的。永亮把道家這樣一個學說,跟繪畫理論結合起來,我覺得寫得很好,他把繪畫理論跟道家的一些基本觀點闡述得還是非常清晰。當然對中國畫理論的研究,很多人都從不同的角度,道家、儒家,甚至佛家,禪學,都融匯到中國繪畫理論裡邊,我覺得都可以。永亮能有這樣的研究,在山水畫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理論上又提出自己的一些主張,我覺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很多畫家應該去努力的一個方面。不止是要有創作實踐,有繪畫的技能,繪畫的藝術創作這種能力,也要對理論上進行系統的研究學習,甚至提出一些觀點來,我覺得對一個畫家的全面修養也是至關重要的。
楊曉陽(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記者:王永亮作為國家畫院的一名專職畫家,從事山水畫的創作,請您對他的藝術方面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楊曉陽:永亮作為國家畫院相對比較年輕的一個畫家,長期以來堅持寫生,貼近生活,不斷努力地從寫生中間提煉創作,我覺得這個路子他堅持得很好。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的源泉就在生活,這個大家都達成共識。但是很多人在這個經濟社會,慢慢地把生活就淡忘了,慢慢地就去閉門造車了。大量的寫生,這是要耗費很大的精力。認識上要明確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不能斷線,風箏不能斷線。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到生活中間培養一種感情,到生活中間寫生,從中間吸取營養。生活中有很多很具體的、很生動的、很實在的一些創作素材。在生活的磨鍊中間藝術家就豐富了。他不斷地通過寫生來深入認識,我覺得這個路子是必須堅持的。永亮這方面堅持得很不錯。
我覺得通過寫生是對於那種假大空的東西,對於那種脫離生活、沒有生動的生活細節、沒有感情的東西,沒有細節不耐看的東西,是個矯正,是一個補充,長期地堅持貼近生活,畫面慢慢就豐富起來。創作當然是高度提煉的,是變化的,是概括的一種東西,但是如果沒有長期的生活體驗和寫生,畫外的功夫不夠,在創作的時候就比較貧乏,我看他這幾年不斷的進步,得力於他不斷的寫生。這個態度其實對創作很重要,不只是說我們深入生活是流於一種說法,真正堅持了寫生,畫出來的東西就很生動,很鮮活,很有內容。這樣創作概括的時候,就有依據。所以我覺得他這幾年不斷地進步,跟他的寫生是有關係的。而且永亮畫畫的量很大,他非常用功,他在寫生的過程中,創作的過程中,傾注了心血,從畫上能看得出來。畫的工作量和態度、和最後獲得的效果完全是成正比的。
記者:請您談一下他的風格。
楊曉陽:風格,是一種長期訓練,長期創作最後形成的必然結果。永亮的風格,應該講,還是從寫生到創作這樣的一個路子,屬於現實主義反映的這一路。從目前來看,他還是走生活之路,寫生之路。我覺得他的風格還在變化之中。他有這樣的一個基礎,將來還會有更高的發展。
楊曉陽:我覺得這個說法還是比較符合他的風格。田園風格主要是指題材方面,題材是表現田園風光,也是田園風格。畫法是來自於田園生活的寫生,這也是他的一個特點。綜合起來講,他是不脫離生活的。深入生活,從生活中吸取營養,最後提煉概括形成創作。這樣的創作應該說是比較豐富的,比較耐看的一路。
龍瑞(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
王永亮作為我們中國國家畫院的一位中青年畫家,他這幾年來在山水畫的創作,還有對中國畫的一些研究上,還是取得了很不錯的一些成就。
王永亮在藝術事業上非常的勤奮,肯於動腦,肯于思考,關注生活,同時他還非常多方面地對中國畫作一些學術思考。所以他有一種綜合的創作能力。特別這幾年,他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和研究上,發展還是比較快的。這方面得益於他對中國畫學術上的一些思考和學習,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特別重視中國畫的寫生,乃至於最後把它從一些學術思考、藝術思考,對生活的關注,把它再投向到中國畫的創作上。
王永亮是安徽籍的畫家,所以說他對他們安徽的山山水水,特別是安徽的大別山,他情有獨鍾。大別山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有很多在近當代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革命的事業的一些事迹。每年他都抽一些時間到大別山去體驗生活,去觀察生活,去做一些寫生。甚至於當場作一些對景寫生。
實際上從我們中國的山水畫來說,寫生和觀察山水,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對自然的觀察,對生活的了解,我們中國文化中是人與自然交流的一種方式。把一個地域,一個地區的自然風光,人文積澱和它的歷史,作一個綜合的考察和關注,有一個總體印象,有一個總體的感受,然後在感受中,將體會上升到一種體悟上,對它的一種整體的印象,整體的風格,整體的味道,要有所把握。這就是中國畫的一種觀察方法。
但是這個要慢慢走、慢慢看、慢慢體會、慢慢地感悟。一石一景今天看和明天看不一樣,明天看可能和後天看又不一樣,所以說它是一種連續性的整體把握、整體認識。王永亮在中國傳統繪畫的這種觀察方法上,做到了身體力行。他通過這幾年來的努力,在這方面有所感悟,大大地提高了他對自然的認識,特別是對大別山風光的整體的一種了解,同時從中也找到了一種表現的手法。他筆下大別山的山山水水,都是帶有感情的。第二個就是他的畫作中,能夠通過筆墨,深入地表現,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因為王永亮同志過去還參與我們院的教學工作,又參與創作研究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也經常組織學生、畫家外出寫生。他有一種綜合的能力,每到各地,能把握一個地方的一種氣息,一種味道,這在山水畫創作過程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他通過這幾年來對傳統的研究,提高了筆墨表現能力,對於我們中國文化的這種文化性,對中國繪畫的中國文化精神,有了很大的了解。又通過這種寫生,對生活、對自然的規律有所體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從中吸取了不少的營養,對他的創作,在今後來說都是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他還出了一本書《中國畫與道家思想》。
龍瑞:對。我們中國文化有一種特徵,有我們文化的精神在裡頭,可以說對自然的觀察,應該是一物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就是說從一個介質可以納大千世界,這是中國人的一種思辨性,帶有對事物觀察、體悟的一種方法,就是說我們要從大自然中很多的方方面面,自然中的萬世萬物體會到最高的整體認識上來。其實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有規律的。我們的思考,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對藝術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要把它上升到對總體的一種把握,這就是境界。境界高,藝術就高,境界決定了我們藝術的氣象,我們藝術的品位,所以說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特點,儒家思想也好,道家思想也好,對我們的藝術的這種形態,藝術的表現,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中華文化的藝術有它的特殊性,不同於世界上其他的藝術。所以在這一點上,對我們中國的佛教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乃至於儒家思想的研究、了解,實際上就是對中國文化的整體的把握。永亮這些年,他的繪畫之所以有長足的進步,就是他把觸角伸向了這些方面,這是非常明智的。這方面也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如果對這些方面不了解,就是對我們整體的文化精神的不了解。所以我想永亮這些年不容易,他能做出這麼大的一個成就來,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李寶林(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
永亮這幾年的藝術進步很快,在原來基礎上提高了很大一個台階。原因就是他比較主動寫生,他寫生很用功,只要有空,都會抓緊時間到下邊去,所以他寫生的畫很多。直接用毛筆來畫,這樣就不僅是跟自然的接近,給生活增加了積澱,同時在畫的過程中,就有筆墨上的一些探索,因為這是把生活變成藝術,把生活變成國畫,這個中間還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一個是對自然、對藝術的理解,還有就是筆墨上要理解得很到位。因為你想得很好,筆墨跟不上,這個中間如果斷裂,就要用很大功夫去找。他直接用毛筆在宣紙上寫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理念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唐代張璪說的一句話。中國畫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沿著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發展和演變。不論怎麼演變都離不開這樣一個創作原則。包括藝術家都脫離不開這樣一個創作原則。生活在我們腦海中要有印象,有理解,有感悟,這就是“外師造化”的過程。
畫山水畫尤其要以大山為師,以大山為友,和大山交朋友,在山裡頭去觀察體驗,和山水之間要進行一種互動,這樣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大自然的神韻,大自然的表情。山也是有表情的,比如陰、晴、雨、露,這就是山的表情。山也有山的性格,比如有的山很高聳、很挺拔,有的山很平易、很緩和、很柔美。山有不同的性格,山有不同的表情,山有不同的氣韻。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你要跟山建立深厚的感情,對生活要有很多積累。山就會像你的朋友一樣,像你的老師一樣,永遠在指導你進行創作。但是,同時也要“中得心源”。“中得心源”的過程就是看到自然的東西,我並不是把自然的東西如實地描摹下來,對自然有了一種認識,一種感動,一種感悟以後再畫出來。也就是帶著感情,帶著自己的認識來畫。
所以中國畫與西洋畫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中國畫,真正的山水畫,跟一般的畫也是不同的。山水畫是畫自己感悟的山水,自己心中的山水。不是看到什麼畫什麼。
記者:您覺得他在畫大別山的過程當中,是否有自己的探索?
李寶林:因為每次永亮到下面畫一批作品,都拿來給我看。他畫的東西,畫得很有想法。另外就是畫出來的東西有生活氣息,他不像在屋子裡胡編亂造的那些畫,永遠是一種空對空的遊戲。他到生活中畫,就感覺到有一種生活的氣息,包括一草一木、一山一樹,那些山水、小路都充滿了生機。他每次寫生回來的作品,我都看。每次回來就有一大批作品,看著很親切,很生活。因為他對這一帶山水也充滿了感情,大別山這一帶他去過很多次。所以對大別山首先是他很熟悉,然後是很有感情,所以他畫出來的東西就很有感染力。在這個過程中,他把筆墨問題、表現問題、意境問題同時都研究解決。雖然是寫生,但是李可染說過一句話,在創作中寫生,在寫生中創作,並不是簡單地把現實生活,眼睛看到的生活把它照搬下來,這裡面有很多的功夫。這個功夫下得深以後,對自然,對山水,對藝術都會不斷地深化,不斷地深入,才能創作出筆墨生動的作品。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因為永亮跟我講了很多故事,他在生活中,這張畫有什麼故事。在那兒,這個房子怎麼樣,這個樹怎麼樣。這條路怎麼樣,他都有很多故事。帶著很濃厚的感情,很濃厚的興趣去畫。所以他畫的東西讓人感覺可以親身深入到裡面去,就是古人所說的山水畫要可居、可游。看到永亮的畫以後,就覺得這個地方在那兒住很不錯,也可以到這兒玩一玩,從這兒有一條路走進去,一直上山。他不僅表現了大別山的那種情趣,也表現了大別山的那種意境,表現了大別山那種神韻。
記者:有的評論家給他的作品定位說:他畫的一種田園山水。您怎麼看?
李寶林:是。大別山地區不是像泰山、黃山,也不像我畫的西部那種大山,氣勢雄壯、雄偉。因為大別山是生活氣息非常濃的一個地區。雖然有的山像南方山,很秀美,但有的山也很壯美。大別山具有南北風格,南北不同的地域的特點。所以每一個小山,每條小路都充滿著一種田園氣息。特別是永亮他畫的這些山,都跟人文景觀結合得非常好。小村落、幾戶人家,一個山村的起伏變化,畫得很好。大別山這樣畫更有生活氣息,更有那種田園風味,更有那種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合在一起的意境。
記者:王永亮老師結合道家哲學的一些思想,出了本《中國畫與道家思想》。您怎麼看?
李寶林:他是在哲學、在文學方面都有比較好的修養。有人說過,一個藝術家應該也是很有思想的、有哲學理念的人。為什麼?因為畫家畫的不是簡單花、鳥、山、水,所以有的人畫畫深入不進去,看著很簡單,沒有思想,主要是畫的內涵不夠。中國幾個大的哲學思想,一個是儒家思想,一個是道家思想,再一個就是佛家思想。這幾個思想在理念上有很多差別。比如儒家更注重修養,比較文雅,比較溫良敦厚。道家更注重生活的情趣,在生活當中追求和自然的融合……這三家思想雖有很多區別,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的融合,人和自然的和諧,人和自然的親近。
正因為這樣,中國山水畫發展得非常好。山水畫,就是畫人和自然的一種關係。
記者:王永亮老師把道家思想和中國畫的理念聯繫在一起出的這本書,這種研究對他的山水畫畫法有什麼意義?
李寶林:這個我剛才說了。道家思想對山水畫是很有影響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更注重人和自然的關係,更注重內容,有點開放的思想。比如儒家思想很講究人的修養。道家思想非常注重人和自然的關係,比如人生來講,很注重現實的東西,就是人要養生,要跟自然息息相關。佛家更注重來世,更注重一些虛幻的東西,更注重那種出世的意境和修養。
哲學思想能引人有一個很好的思考,有一個信念,有一個哲學理念,有一個審美選擇,它可以使你的藝術能夠不斷地深化。一個畫家如果沒有思想,沒有修養,沒有一個哲學理念的支撐,就會感到很蒼白。
盧禹舜(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
我對永亮應該說還是比較了解的,他作為國家畫院的山水畫家,多少年來,數十年如一日在實踐和探索,勤奮、刻苦,對藝術執著追求,這可能要超出一般畫家對藝術上的一種感情。無論是付出的精力,無論是付出的時間,無論是他在這個事業本身上的這樣一種思想和信念,他確實都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他在這些方面做得真是非常好。藝術實踐本身展示出了他的實踐成果,同時我覺得王永亮他還有另外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特別注重於理論研究和理論上的一種歸納和整理、總結。這樣又使得他的藝術實踐成果在理論層面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因為他有這種理論思考在裡面,也還會產生另外一種對於他實踐本身的要求和規範。所以我們能夠看得到除了他本身的研究成果和他以研究成果作為理論高度,對於實踐成果的一種指導過程當中,他可能是反反覆復、來來回回循序漸進,確實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所以我覺得他對藝術上這樣的一種理解和認識,我們現在期待著他能達到最高峰,但是在達到最高峰的過程當中,他對事業非常清楚,他的精神是非常明確,他對中國畫的理解和認識有著相當的高度。
在實踐過程當中,內容和形式相互之間如何統一,如何達到相互之間的一種完美的結合,他一直在努力實踐。他有了這種理解和認識,我覺得他就會做得更好。所以我們覺得從他的作品當中,我還確確實實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他從精神層面上有了很高的一種理解和要求,我覺得他對民族文化傳統確確實實挖掘得比較深刻的。特別是筆墨文化傳播這一塊;民族文化精神這一塊。對筆墨文化精神、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展示,當然不僅僅是一種形象性的、基礎性的,有很多內在東西的一種挖掘,這種挖掘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在豐富著這樣一種民族文化傳統,他做的應該說還是比較好的。到生活當中去,到自然當中去,他那種熱愛生活,喜歡生活,熱愛人民、熱愛朋友,跟朋友撲面而來的一種很自然的氣息,其實都體現出一個藝術家對生活的一種理解和感受。所以他的作品當中,比如說體現出來主動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非常自覺地讓大家都看得懂他的作品,這是他的一個特點。
讓大家都看得懂,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什麼呢?叫專家點頭、群眾拍手。其實我覺得藝術要達到最高的一個境界,這可能是其中的一個高度,不是說誰都看不懂,可能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不是說誰都看不懂,就變成另外的一個境界。我覺得這個境界作為我們當代畫家,或者是說跟時代聯繫比較緊密的畫家,藝術創作是要跟時代同步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特別是像這樣的畫家,就是要讓人感受得到他的作品,專家一定要點頭認可,覺得他在藝術實踐的創作高度上達到了一個高峰。同時要讓人民群眾看得懂,大家理解,包括方方面面,你至少要用你手中的畫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這個我覺得還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點我覺得王永亮做得應該說還是比較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王永亮他的努力在實踐他的個人風格的一種實現。因為作為一個藝術家,大家都知道,作為一個畫家大家都清楚,他有著對藝術這樣一種執著,個性的發揮,個人風格的創造,個人風格的形成應該說是對一個畫家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說人云亦云,最後大家都變成一個面貌,我覺得這個藝術發展就非常平淡,就不會給人們帶來豐富多彩,就不會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不會形成中國藝術百花園當中百花齊放這樣一個環境。所以鑒於這樣的一種情況,王永亮努力營造他自己的一個精神家園,努力地把他個人的這樣一種對自然、對世界、對人生、對內心的一種理解和挖掘,具有他強烈的個性特徵。他的作品表現的是現實內容,現實生活。有著現實給予他的一種精神瀰漫在畫面裡邊,同時他又有著一種強烈的個性風格的實踐探索在裡邊,所以我又覺得他打著他個人的一個精神烙印在他的作品當中。
我們都感覺到他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做,當然了這些東西對每個畫家可能都是這樣一種要求,但是他很自覺地在做,在努力,在前行,在完善,在充實。最後要達到那樣一個高度。所以我們對王永亮也有著這樣一個期盼和希望。就是希望他在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整個過程當中,既要把握中華民族文化傳統這樣一個滋養,又要對生活,對自然,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要對民族、對人生、對社會、對當代生活有著更深刻的一種理解、認識和把握,並且拿出很貼切的一種語言形式去展示、去表現、去表達,最終能夠有著深深烙有他精神印記的作品呈現給觀眾,呈現給百姓,呈現給中國美術史。
趙衛(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永亮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共事已經有七八年了。這幾年他的山水創作有了明顯的進步。他是一個勤快的人,從到國家畫院以來,每年都堅持去寫生。長期地堅持寫生,使他的創作有了質的飛躍。我覺得他在山水創作上已經有了自己的面貌。
王永亮的山水風格,我覺得還是詩情畫意的田園風格。他筆下的山水有北方的樣式,但是大多還是安徽一帶地域特點,從他的作品上能看出來他對他家鄉那種深切的感情。作為一個山水畫家來說,認定了這個方向,就應該不斷的強化它,讓大家都能看到,認可這種風格。我覺得他已經取得了一個明顯的成績。
記者:他好像也挺喜歡看書,對文學也挺喜愛。
趙衛:永亮除了創作以外,很多時間也在進行一些山水畫理論的研究,包括道家思想與中國畫關係的一些研究,他在這方面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除了畫畫、創作以外,他還在各種刊物發表不少文章,闡釋自己的觀點。就是說他不是在沒有目的地這麼隨便畫,而是有思想的、有想法的,在創作上有自己的追求,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的。這方面他做得還是到位的。
趙衛:永亮表面上看大大咧咧,而且說話很隨便,其實他是一個很執著的人,也是一個很認真的人,就如剛才所說,每年他總會抽出時間去寫生。而且,在創作上也會下功夫。
張志民(山東省藝術學院院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王永亮儘管他出生在南方,但是他受北方這種雄厚文化的影響,他的畫面體現了一種北方的蒼茫、博大的氣勢。
王永亮是我的好朋友,他的畫我感覺是很生活的,這一點和我有很多共鳴的地方。一個藝術家如果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我相信他畫不出有生命的、有文化精神的繪畫來。所以說王永亮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特殊的關注,包括對人民生活的一些感受,還有大自然的陰陽的變化,在他的畫面當中都有所體現。
概括地說,他極尊重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模式,又尊重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一種營養。他畫面上體現了一種傳統功力和對生活的感受,所以說這樣的畫就會體現出一種時代感,筆墨當隨時代嘛。我感覺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山水畫家,這麼勤奮,這麼熱愛生活,而且一年能畫出那麼多畫來,還是令我羨慕的。
畫了大批的寫生。寫生得有幾個前提,一個是不怕苦,熱愛大自然;再一個得有時間。我想他作為國家畫院的專職畫家,時間是比較充足,確實畫了大量的寫生,特別是他有一些小的寫生稿,我感覺到這個不光是有一種山水畫創作層面上的收穫。另外我認為他通過寫生對大自然和不同的風土地貌,收集了大批的創作素材,這樣就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鋼筋、水泥、磚、建材都準備好了,還愁蓋高樓大廈嗎。所以說寫生的重要性,我認為在這方面他體現得很好。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建材具備,不缺材料了。我也相信他今後會建設成非常好的高樓大廈。
曾先國(山東青島畫院院長):
王永亮應該說是在咱們中國畫壇非常優秀的山水畫家之一,他的畫應該說是具有北派山水畫風的代表性畫家。他的作品氣勢博大,用筆蒼茫,畫面構圖飽滿,體現了一個山水畫家駕馭整個山水章法、構圖等方面的能力。就是說在各方面比較全面的一個藝術家。他大量的作品,好多是通過寫生而來,通過體驗生活,通過採風。因為我本人也是從事山水畫創作,所以說我覺得他的畫還是非常有內涵,非常有激情,非常有意境的。從他的畫裡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畫家對自然、對人文境界的追求。
劉大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在龍年新春,“信步大別山”——王永亮山水畫展在鄭州開幕之際,我謹代表中國美協致以熱烈的祝賀。王永亮是全國的著名山水畫家,我認識他很久了。他還在安徽太和工作的時候,我代表美協去參加當地舉辦的一個全國五縣美術之鄉聯展的時候,我看到他在那兒主持這個事情,也看到了他的作品。后又調到北京,成為中國國家畫院的一級美術師,成為全國的著名畫家,他這些年來在藝術上的成長,我也親眼目睹,看到他的藝術成就不斷提高。
這個展覽可以說代表了王永亮在山水畫方面的創作成果,他是最早就畫他熟悉的安徽北部跟河南南部的大別山山區、田園風光的。他的作品繼承了傳統,繼承了我們優秀的傳統山水畫的筆墨、皴法、章法各個方面修養,然後加上自己在生活當中的感受。他的筆墨是有繼承、有開拓、有自己的鮮明的風格,可以說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條個人風格鮮明的山水畫之路。
剛才馬國強都做了詳細的介紹,我也非常同意。他的作品有很多表現河南的大別山的風光,河南的很多山村的風光,我想會跟河南的藝術家的交流,也為河南省的文化的繁榮會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這裡邊還有他的老師寶林和我的少量的作品展出,我們是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得到河南藝術家的批評指正。再次祝永亮的展覽圓滿成功!
劉大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永亮的山水畫展“信步大別山”在鄭州舉辦,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展覽。他多年來一方面是深入系統地研究傳統,對傳統的這種山水畫的筆墨、皴法、章法這樣全面地學習繼承,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另外一方面是他關注生活,多年來在生活當中寫生、觀察,就像他展覽的名稱“信步大別山”一樣,在大別山採風、寫生,幾乎每年都去幾次。所以,他的山水畫一方面繼承傳統,一方面表現他感受深刻的生活,然後創作出個人鮮明的藝術風格的山水畫。他這十幾年來進步非常明顯,因為我認識他十幾年,尤其是這個展覽,很多寫生稿都非常生動,鮮活。在寫生的基礎上,他創作了很多大幅的山水,場面很恢弘,整個畫面構成也很完整,特別是筆墨上的滋潤和蒼勁,他都處理得非常好。可以說是在山水創造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通過這個展覽,我想今後他會在這個基礎上,更加系統地對傳統的深入學習、研究,會有更大的成就。祝王永亮展覽圓滿成功。(這段文字來自展覽現場的視頻採訪)
李寶林(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李老師也談談您對王永亮老師藝術的一些看法。李寶林:他這次到鄭州展覽,表現了永亮對河南的感情,因為永亮的畫主要是畫大別山。我跟他認識以來,他一有空就到大別山寫生,所以畫了很多寫生作品。他的這些作品都是根據寫生來的。永亮這兩點做得很好。第一,一手伸向傳統,在筆墨上,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理念上下功夫。另外一個就是注意深入生活。所以他的畫既有傳統的筆墨語言,又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我看他這次展出的畫的都是比較大幅的作品。如果畫這些大作品沒有生活的話……
李寶林:畫這麼大的作品,如果沒有生活基礎,那畫就沒有看頭,就會變得很沒有生活氣息,比較空洞。所以永亮在生活上下功夫,在他的作品里讓人感覺到很親切,很自然,生活基礎也比較深厚,所以他的畫讓人看了就比較耐看。
您感覺是不是他在創作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個風格。
永亮比較用功,他到生活中去接觸大自然,這樣就在生活感受當中來體會傳統筆墨的一些技法,所以在他的山水畫當中有很多自己的創作,因為只有在生活中感悟當中畫出來的東西,才有自己的體會,有自己對藝術、對生活的獨特的理解。
很高興參加王永亮山水畫展的開幕式,王永亮是我院的專業畫家,作為王永亮先生的娘家人,首先我代表中國國家畫院向為此展覽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的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各位領導同志,河南省文聯、省美協、升達美術館和河南省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並要特別感謝專程趕來鄭州的中國美協劉大為主席和永亮先生的恩師——著名畫家李寶林先生的熱情支持。同時向王永亮山水畫展的開幕表示熱烈的祝賀。王永亮先生是一位優秀的山水畫家,多年的創作實踐中,他堅持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其畫作具有清晰的傳統文脈和鮮活的當代特徵,近些年他多次赴信陽大別山地區寫生,創作了大量的以大別山為題材的山水畫作品,形成了自己厚朴清新,逸韻深厚的,既具有堅實的傳統文化機制,又具有鮮活的生活信息和獨特的個人面貌的山水畫風。今天的展覽是王永亮創作成果的集中體現,同時從王永亮個案出發,折射出的是傳統中國畫的強大生命力。王永亮的創作實踐同時也證明了緊隨時代步伐,面向生活,擁抱自然永遠是藝術創作的主流方向。
作為同道,我為永亮高興,最後預祝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馬國強(河南省文聯主席,河南省美協主席):
王永亮先生是我們中國國家畫院的研究員,是我們國內具有影響的一個山水畫大家,他的作品具有傳統的功力,同時有現代的構成,是傳統和現代完美的結合的一個典範。他的作品另外一個特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的很多作品來自於寫生,特別是他的寫生作品來自於我們河南一帶的大別山,很多是在我們信陽寫生完成的。因此我們看作品的時候,有很多親切的感覺。他的作品既有很好的技術含量,還有我們豐富的社會含量,我相信這個展覽會對我們河南的美術創作事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謝冰屹(河南省書畫院院長):
我看了永亮的畫,有幾點看法,首先是他對生活的熱愛,這次畫展全是畫的大別山區。他從小就生活在大別山區,對這片厚土有著深深的眷戀,有著深深的熱愛。
他的畫筆能把大別山區的這種風貌展現出來,我覺得他是非常熱愛生活的。然後牢牢地把握住了一點就是筆墨山水從生活中來。再一點,我覺得他在水墨的表現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他的畫面上有淡墨、有濃墨、有積墨、焦墨,這些各種筆法、墨法交織在一塊,產生了一種比較深厚、渾厚的感覺。再一個,他在傳統繪畫方面也做了不少繼承發掘的工作,把傳統的筆墨和現代的構圖構成結合在一塊,創作出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
好像他畫的都是大別山。謝冰屹:對,因為永亮小時候就是大別山的人,他就生活在大別山,他了解這塊土地,所以說他要表現這些東西,畫自己最熟悉的,畫最能感動自己的。我覺得我們畫家就應該畫這些東西。

相關評價

看得出來,王永亮在創作中把自己定位在“新中國畫”的概念範疇中。他不走復古之路,而是在學習前人藝術經驗與遺產的基礎上,充實自己,在面對現實,面對多姿多彩的自然中自信而主動。他的創作因而顯得生活氣息濃厚、現實感十分鮮明,這大多來源於他生活基礎的堅實、豐厚與他天性中對自然的親近感。因此,他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提取親切、感人的素材,表現一種令人神往而又充滿理想的山水景觀。事實上,在這些作品的背後,是畫家大量的付出和辛勤的勞動,可以說,王永亮始終耕耘在自己所選定的的藝術沃土中,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王永亮的作品中,無不寄託了深深的情思。譬如,畫家筆下的深山幽谷、鄉間石徑、屋宇村落、飛瀑流泉……等等,都被賦予強烈的情感色彩,飽含著懷念與思鄉的意緒。可以肯定,這些意象、場景都曾經留下了畫家的履痕和心跡,也就是說,王永亮畫的是他自己的理想,畫的是他熟悉生活,畫的是他生命曾經的片段。所以,他的筆墨體現為一種率意而質樸,毫無矯情浮華之態,在近於拙厚的用筆中,他強調的是方正精神和敦厚的品格。他的作品,在以中鋒用筆的線的波折、節奏、韻律的變化中,形成遞進式的曲折幽深,由遠而近、虛實掩映的山水結構,畫家這種結構奠定了作品的基本態勢與取向,再以點、線、墨、色進行補充、豐滿、疊加,充分調動筆、墨、水、色的材質優勢,在淋漓氤氳中造就墨氣盎然,韻味十足,筆力遒勁的蒼茫感和氣象之美。
像《松風圖》、《燕子河上》、《天堂湖畔》等,都是抒情小品,在詩意盎然中仍不失質樸、醇厚的風骨;而如《青衣江上千帆過》、《蒼然留清音》、《梅山秋》、《秋山蒼茫》、《魂》、《青山積翠圖》等,都是體現藝術追求、藝術取向的扛鼎之作。
解讀作品,可以看到,由中鋒用筆的線在枯澀中結構成不同形狀的幾何山勢,山巒之間因而加強了互動與律動;在斜線的交疊中形成了張力與動勢,渾厚的筆力與飽滿的墨氣,在無序中結構為有序的圖式。在恣肆與秩序雙重作用下,作品以基本的樸拙、厚重、凝練、渾然之勢,山水自然已經爛熟於他的胸中,在任意揮灑中被他招之即來,他以藝術的眼光對他心中的物象給以極有運動感、力度、結構、張力的形式概括與歸納,使之呈現為由點、線、面、墨、色體現的一種直覺、感悟。
顯然,在王永亮的創作中,寫意是原則,是前提,所以說,他的作品注重的仍然是主觀感受,在節奏、韻律中顯示的是感情生命的生動形式。
作為新世紀的畫家,王永亮以一是的覺醒、自覺地選擇、跨越了中庸之美,秉承了民族文化的陽剛精神,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感性生動詩性之風的複雜內涵。無疑,這是王永亮作為山水畫家畢生要面對的課題,審美觀念、審美意識如何轉換為藝術實踐中的形式語言,對畫家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但是,唯有面對挑戰的畫家,才能成為有創造里的畫家,才能不斷以自己的作品給人們以感動。
王永亮為此而辛勤耕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