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郡
張掖郡
目錄
原為匈奴昆邪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東部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張掖郡治觻得縣(在張掖市甘州區西北),領十縣:觻得、昭武(今甘肅臨澤縣鴨暖鄉大鴨村南板灘)、刪丹(甘肅山丹縣城關鎮)、氐池(甘肅民樂縣洪水鎮)、屋蘭(張掖市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日勒(甘肅山丹縣繡花廟)、驪靬(甘肅永昌縣焦家莊鄉杏樹庄村)、番和(甘肅永昌縣焦家莊鄉水磨關南1公里)、居延(內蒙額濟納旗東南約17公里處)、顯美(今甘肅永昌縣城東的四十里鋪,六壩鄉的古城)。屬涼州刺史部。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永昌縣以西、高台縣以東,以及內蒙古額濟納旗。漢平帝元始二年有24352戶,88731人。
新莽 始建國元年(9年),張掖郡改名為設屏郡,領8縣:官武(觻得)、洰武(昭武)、否武(氐池)、傳武(屋蘭)、貫虜(刪丹)、勒治(日勒)、揭虜(驪靬)、羅虜(番和)。官武為郡治。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劉秀令郡、縣恢復舊名。張掖郡及所領8縣復原名。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屬雍州。
三國魏國仍治觻得,領觻得、昭武、刪丹、氐池、屋蘭、驪靬、番和七縣。
西晉張掖郡領4縣:永平(觻得改名)、屋蘭、臨澤(昭武改名)、氐池。郡治為水平。北涼永安元年(401年),北涼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涼州牧、張掖公、張掖為國都並為涼州治。不久為秦州治。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攻滅北涼,拓跋氏實行軍事管制,建立軍鎮,改郡為軍,改縣為戍。張掖郡改為張掖軍。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復為郡,屬西涼州並為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