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

中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

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漢人,中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的奠基人之一。

1950年,進入西南人民廣播電台文藝組。1953年,成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民族管弦樂團首批演奏員,演奏二胡與琵琶,同時擔任該團民間音樂整理小組組長。1954年,被任命為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責任指揮,開始了指揮道路。1957年,帶領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參加了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獲得了團體金質獎章。1963年,創作了民樂合奏《燕山晚秋》。1973年,被任命為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副團長。1979年,創作交響音詩《流水操》,二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1980年11月,率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訪問日本。1981年,受聘於香港中樂團,擔任客席指揮。1982年,率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赴香港參加第七屆香港亞洲藝術節。

1984年,創作民族管弦樂《秦·兵馬俑》。1986年,擔任香港地區傑出青年樂器大賽評委主席;8月,與朴東升、秦鵬章等人籌建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擔任兩屆會長。1987年,擔任新加坡人民協會華樂團(后改名為新加坡華樂團)客席指揮;同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指揮。1990年,指揮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錄製《春江花月夜》專輯,憑藉此張專輯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徠”獎。1992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指揮特別獎”。1996年5月,指揮高雄市國樂團演出,完成了其舞台生涯的告別演出;12月28日,彭修文逝世。

人物生平


藝術歷程

彭修文紀念音樂會
彭修文紀念音樂會
彭修文(1931.2.7-1996.12.28),中國傑出的民族音樂大師、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隊創始人之一、成就卓著的指揮家、作曲家。
1931年2月7日(農曆庚午年臘月二十日)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五歲喪父,生活靠外祖父供養;抗日戰爭爆發后,隨外祖父一家逃難到四川。
由於父輩的愛好,自幼耳濡目染民族樂器,深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7歲從叔父學胡琴,后師從劉澤隆、何軼群先生學習琵琶和小提琴,1944年就讀四川江津國立九中,師從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瞿安華先生。1946年在重慶求精商業專科學校求學期間,參加當地廣播電台國樂團的演奏活動,1950年進入重慶西南人民廣播電台任文藝組編輯,開始接觸世界諸多音樂大師的經典作品,同時刻苦研讀大量音樂專著,正式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
1952年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他從此踏上了探索、實踐、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的艱辛的藝術道路;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逐步成為中國當代傑出的民族音樂大師。
1953年4月,彭修文先生應調參加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創建工作。在廣播民族樂團首任團長張晉德的倡導下,彭修文先生首先抓樂隊編製和樂器改革。
彭修文
彭修文
在吸收前人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確定了以弓弦、彈撥、吹管、打擊四個聲部組合的中國現代民族樂隊編製的構想,使民族管弦樂隊進一步擴大音域、增加音量、提高音質,並以此為指導思想首創了新中國第一支新型的專業民族管弦樂隊——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1954年12月開始,他任該團責任指揮,此後又任副團長、團長、藝術指導、首席指揮,他為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隊編製的科學化、規範化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這一貢獻被民樂界所公認,並為許多海內外民樂團體所效仿。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倡導和推動樂器改革。並被國家文化部聘任為中國民族樂器改革專家組組長。在他的推動下,廣播民族樂團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並獲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許多樂器改革成果被海內外民樂界廣泛推廣和應用。
彭修文先生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改編創作了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作品。據不完全統計,他創作改編的民族管弦樂曲四百餘首。在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致力於中國民族管弦樂多聲部寫作及交響性的研究和探索。

大師之路

彭修文
彭修文
彭修文1931年生於長江邊上的漢口,童年時期飽嘗的家國淪喪,在他心中塑就了一種對國家、對民族的熱切期望和責任感。也許是書香世家的淵源,使他也像許多中國傳統文人那樣,以自己的生命去與時代和歷史作相互的滲透。如何將傳統的輝煌推進到未來,再造中華的光輝?他選擇了民族管弦樂這一形式,作為自己建設中國新文化的努力。幾十年來,從《瑤族舞曲》、《彩雲追月》、《月兒高》、《花好月圓》、《豐收鑼鼓》、《亂雲飛》,到《二泉映月》、音詩《流水操》、交響曲《金陵》以及《天鵝》、《圖畫展覽會》等外國樂曲的移植。他以移植、改編、創作等手法,幾乎遍嘗了合奏、組曲、套曲、協奏曲、交響詩、交響樂等音樂體裁和各類樂隊的組合形式。這個努力已經成為他生命的全部意義。他從不諱言自己是個標題作曲家,他的數百部作品,每一部都有題記,那是他以音聲謳歌人民、祖國、時代和歷史的斑斑心跡。
彭修文錄製的唱片(香港雨果唱片公司)
彭修文錄製的唱片(香港雨果唱片公司)
彭修文時時意識到音樂與聽眾的關係,為此,他將旋律的寫作擺在創作的首位,甚至以人們將他的旋律認同為民間音調為慰。文革中,他在家中為300多首唐詩和宋詞譜曲,以化解內心的鬱悶。雖然這些譜子沒能保留下來,但卻激活了他寫作旋律的能力。他沒有受過音樂學院的科班訓練,他的課堂在民間。在他的倡導下,中國廣播樂團多次深入民間,學習舟山鑼鼓、內蒙二人台、冀中笙管樂、廣西文場……民族樂隊只有遨遊在民間音樂的海洋中,才能獲得新的自由。也正是由於民間音樂的滋養,才使他在指揮和演繹每一部作品中,對樂隊配置和演奏法有著獨到的要求和見地,展示了特有風格。
他的音樂讓人們感到,藝術創作絕非空穴來風,沒有深厚的生活體驗和傳統功力,雖能出新,但不能出精,不能叫好。他是個戲迷,在他看來,對中國的音樂家而言,戲曲是一座繞不過去的山。他引程硯秋而共鳴,《文姬歸漢》、《荒山淚》、《鎖麟囊》,這是民族情懷的激蕩,這也是心靈深處的悲劇意識他已將此寫入了將要創作的清唱劇劇目中……他想做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了!他無暇顧及人言世事,他只想抓緊時間,而時間卻又如此吝嗇!

人物評價


彭修文
彭修文
彭修文為現代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他參照西方古典音樂的和聲學、配器法、樂器製作標準和樂隊編製建立起來的中國民族樂隊,被稱為“彭修文模式”,是中國在20世紀中葉最有代表性樂隊形式,在他之後成立的中樂團都或多或少的借鑒了他的模式。另外,40餘年來他先後創作、改編了400餘部民族管弦樂曲,其配器之精妙廣為人所稱道。他去世后,音樂界評價他為“民族音樂大師”。
彭修文先生為傳播中國民族音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他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和《關山月》,獲得金質獎章。此後的幾十年中,他先後率團赴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馬爾他、義大利、德國、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無不引起轟動,受到讚譽。
1994年在新加坡舉辦的“亞洲表演藝術節”上他以驚人的毅力,三天指揮演出了四套內容完全不同的音樂會,引起海外華人的強烈共鳴。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他應邀指揮香港中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新加坡華樂團、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等,並在這些地區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擴大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影響,推動了當地的民族音樂發展。

人物成就


民族音樂

彭修文
彭修文
代表作品有五十年代的《步步高》、《彩雲追月》、《瑤族舞曲》、《氣壯山河》、音樂傳奇《秦香蓮》;六十年的《月兒高》、《抗日戰爭歌曲主題狂想曲》;七十年代的《豐收鑼鼓》、二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亂雲飛》、交響詩《流水操》;八十年代的《靈山梵唄》、《雲中鶴》、交響詩《懷》、幻想曲《秦兵馬俑》;九十年代的套曲《十二月》、第一交響樂《金陵》等,都成為中國民族管弦各個發展階段的典範和標誌。
交響詩《流水操》曾獲1984年中國民族器樂作品評選一等獎,《懷》獲三等獎。他的作品數量多、題材廣、體裁豐富,體現了他高深的文學、歷史和藝術修養,為中國民族樂器演奏法、中國民族器樂作曲法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器法提供了範本,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西合璧

作為一位東西方音樂文化融合與交流的實踐者,他有意識地將世界音樂經典如莫扎特《弦樂小夜曲》、貝多芬《雅典的廢墟》、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陸》、比才《卡門》組曲,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德彪西《雲》、斯特拉文斯基《火鳥》組曲等三十餘部作品,移植改編為中國民族管弦樂,雄辯地驗證了中國現代民族樂隊廣泛的兼容性和豐富的表現力。

著名指揮

作為中國現代民族樂隊傑出的指揮家,彭修文先生的指揮藝術堅持“以情入曲、以曲傳情”,注重形象思維。詮釋作品構思恢弘縝密,獨具匠心。指揮手法自成一家,雄渾大度,嚴謹細膩,富於激情和感染力,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特有的氣派、風格與韻味。
他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執棒43年之久,這在世界樂壇是罕見的,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由此成為活躍在世界音樂舞台的著名樂團,1989年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1992年彭修文被中國唱片總公司授予《金唱片獎》指揮特別獎。

出版作品

彭修文先生出版的音樂作品有:板胡獨奏《大姑娘美》、民間音樂《紫竹調》、廣東音樂《凱旋》、民族管弦樂《瑤族舞曲》、《偉大的北京》、《豐收鑼鼓》、《亂雲飛》、二胡與樂隊《二泉映月》、二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等。
他指揮錄製的音像製品近百種,其中以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彩雲追月》,日本EMI公司的《將軍令》、《圖畫展覽會》,荷蘭寶麗金公司的《賽龍奪錦》,台灣福茂唱片公司的《十二月》,香港BMG有限公司的《舞台巨人》等專輯傳播影響最為廣泛。

人物歷程


奮鬥不息

彭修文作品集(中國唱片公司出版)
彭修文作品集(中國唱片公司出版)
彭修文先生作為中國民族音樂活動家和其他知名專家一起,於1986年創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並被推選為會長。學會成立后,他儘管工作繁忙,體弱多病,但仍以極大的熱情組織領導學會工作,為團結民樂同仁,推動民樂發展,組織了一系列重要活動,他親自指揮千人《中華大樂》演奏,組織了多次全國民族管弦樂展播,95國際中國民族器樂獨奏大賽等活動。
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學會已從最初四十多人發展到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美國會員在內的近兩千名會員的大型民間社會團體。
彭修文先生十分重視青少年一代音樂啟蒙和藝術教育,在他僅有的休息日子裡,他還熱情參加對大中小學民族樂隊的輔導工作,為少年兒童創作歌曲數十首;鑒於彭修文先生高深的藝術造詣和突出貢獻,1987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指揮,1985年被任命為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指導,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奮鬥不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生活儉樸,淡泊名利,他所追求的惟有中國民族音樂的繁榮和發展,他冥思苦想和日夜操勞的就是要“為後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無論是身處逆境,還是病魔纏身,他始終初衷不改。
十年浩劫中,他受到衝擊,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中,他編創了《我愛北京天安門》、《偉大的北京》、《豐收鑼鼓》、《亂雲飛》等作品,表達了他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為處境艱難的中國民族音樂闖出了一條生路。

春江花月

彭修文錄製的唱片(日本出版)
彭修文錄製的唱片(日本出版)
“以情入曲,以曲傳情”是彭修文先生指揮藝術的特點之一;他的指揮細膩嚴謹而又不失熱情。在他的指揮下,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族樂團在協和、平衡、準確、和技巧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彭修文先生一生襟懷淡泊、不計名利,為我國的民族音樂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改編、創作的音樂作品達五百首以上,包括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月兒高》、《將軍令》、《流水操》、《步步高》、《彩雲追月》、《花好月圓》、《豐收鑼鼓》、《二泉映月》、《阿細跳月》、《瑤族舞曲》、《亂雲飛》和《不屈的蘇武》等廣受全國各族人民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以及用我國傳統樂器演奏的外國名曲,如《美麗的梭羅河》、《霍拉舞曲》、和《伐木歌》等;民族管弦樂(貝多芬的《雅典的廢墟》和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等)和歐洲近現代音樂(德彪西的《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擴大了民族樂隊的表現力。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創作的大批優秀的民族管弦樂作品,為傳播中國民族音樂做出了不朽的努力;他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滿足著幾代中國民眾、乃至全球華人對民族音樂廣泛的、不同層面的欣賞需求。應當說,彭修文先生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其數量之多、品類之豐、涉獵之廣、流傳率之高、影響之深,在中國民族音樂界是少有的。
彭修文先生創建和完善了現代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團,同時以這個團的成功實踐及其傑出成果,為中國及世界提供並確立了一個民族管弦樂樂隊的基本編製範式。
實踐證明——採用這種範式建立和訓練出來的民族樂隊,具有自如有效地演奏從供民眾日常生活所用的音樂小品,到反映厚重的現實及史詩性鴻篇巨著等各種類型民族音樂作品的優越性能。它還包含有若干不見諸於形而又十分重要的方面。諸如:樂隊各部分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和功能特色的充分發揮;為適應和完成樂曲特定表現要求樂隊必須具備的統一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樂隊所有成員對含蘊在樂曲中特有的民族風格和神韻的敏銳而精妙的集體感覺;以及獲得並掌握這一切所必須實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排練方法和過程等。這些是帶有規律性的、能夠引領民族樂團建設發展走向成功的、普遍適用的基本法則,至今仍對當代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發展有借鑒意義。彭修文先生的音樂大中有細,大中見精,總是濃濃地瀰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神韻;民族管弦樂乃至民族音樂的發展在今天仍是許多音樂家、他別是民族音樂家為之努力和奮鬥的。

生命交響

彭修文指揮錄製的音樂唱片集
彭修文指揮錄製的音樂唱片集
1996年12月28日凌晨,在北京城西,被譽為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的開拓者、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彭修文先生,永遠垂下了他那撥動過無數人心弦的雙手;中央電視台破例在新聞聯播中播出他辭世的新聞報道后,海內外民樂界為之震驚、惋惜。
彭修文在辭世前一周,剛剛寫完《揭天鼓吹——香港節日序曲》的總譜。51頁的總譜,從8月酷暑到歲末隆冬,面對醫生絕對禁止工作的再三警告和家人的勸阻、擔憂,他,寫得很艱難。也許他真的知道屬於自己的時日已經不多,在總譜的扉頁上,他自慰“總算了卻了一樁大心事”。
完稿的當夜,那雙因腹水而腫脹的腿已是行走困難,但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歡樂和輕鬆,這也感染了前來探訪的友人。他說,人要有人格,國要有國格。對香港結束百年屈辱,回歸祖國的重大題材,他的內心早就衝動著創作的慾望。儘管不同的藝術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現,但他卻認定了自己的方式,正像他這一生是為了民族樂隊的存在而存在,他要用這民族的音調、民族的音樂形式去酣暢淋漓地歡慶香港的回歸。沒有人能阻攔他,連死神也要卻步!
就在他去世之前,香港中樂團剛剛宣布了他將就任該團藝術總監的消息。這位香港回歸后的首任中樂團總監,永遠不能赴任了。但是,有誰知道,他之所以不顧虛弱的病體,允諾了這個為期兩年的職務,是為了給自己心愛的樂團開音樂會籌措資金,為民樂的發展之路再做老驥!
這個來自江岸的大漢,持著銅琶鐵板唱盡了他的生命!他已經在中國20世紀的音樂史上,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主要作品


創作作品
創作時間作品名稱作品體裁
1957年《東北小曲》板胡獨奏
1958年序曲《氣壯山河》合奏
1958年《萬馬奔騰》合奏
1958年《千軍萬馬始出陣》合奏
1959年《蔡文姬》配樂合奏
1959年《鄉村的晚會》合奏
1959年《賀新春》合奏
1959年《秦香蓮》(彭修文、李秀琦、李振水、呼延合著,彭修文執筆)管樂協奏曲
1959年《海上鑼鼓》(彭修文、蔡惠泉)合奏
1960年《南海晨曲》合奏
1963年《熱芭的新生》合奏
1960年《龍船鑼鼓》(彭修文、翟惠泉、吳鳴馨、錢綻之合著,彭修文主筆)合奏
1963年《燕山晚秋》合奏
1964年《千帆鬧海》合奏
1964年《心向天安門》合奏
1972年《喜送豐收糧》嗩吶與樂隊
1972年《豐收鑼鼓》(彭修文、翟惠泉)排鼓與樂隊
1973年《東海漁歌》合奏
1975年《船台頌》合奏
1975年《大寨戰鼓震山河》合奏
1976年《歡慶偉大勝利》(彭修文、王力南)合奏
1978年《永遠的懷念》合奏
1979年《流水操》合奏
1979年《不屈的蘇武》二胡協奏曲
1979年《秋之歌》合奏
1979年《歡慶》合奏
1980年《冬之雪》合奏
1981年《春之晨》合奏
1982年《茶館》電影配樂
1982年《軍禮》電影配樂
1982年《太平山下不夜城》電影配樂
1982年《靈山梵唄》合奏
1983年《懷》合奏
1984年幻想曲《秦·兵馬俑》合奏
1984年《七月——驕陽》合奏
1984年《八月——晚來香》合奏
1984年《九月——落日照長街》合奏
1984年《十月——霜葉紅於二月花》合奏
1985年《臘月——踏雪尋梅》合奏
1985年《正月——鬧元宵》合奏
1986年《雲中鶴》二胡協奏曲
1987年《四月——雲淡風輕近午天》合奏
1987年《六月——白沙之夜》合奏
1988年《五月——紫禁城的黃昏》合奏
1988年《漁家傲》合唱與樂隊
1989年《八仙慶壽》管樂合奏
1989年《冬月——風雪夜歸人》合奏
1990年《金陵》合奏
1990年《誼之風》合奏
1991年《武夷山茶》合奏
1991年《東北風吹應親人》管樂合奏
1991年《誼之風——寶島》合奏
1992年《禪院梵唄》編鐘與樂隊
1992年《海蘭江之歌》朝鮮嗩吶與樂隊
1993年《春天隨想曲》雙柳琴協奏曲
1996年《揭天鼓吹——香港節日序曲》合奏
改編作品
創作時間作品名稱作品體裁
1954年《步步高》合奏
1954年《將軍令》(十番鑼鼓)合奏
1954年《瑤族舞曲》合奏
1956年《花好月圓》合奏
1956年《阿細跳月》合奏
1957年《大姑娘美》板胡與樂隊
1957年《關山月》八重奏
1957年《四個小天鵝舞曲》合奏
1957年《美麗的梭羅河》合奏
1958年《綉紅鞋》合奏
1958年《彩雲追月》合奏
1959年《達姆·達姆》合奏
1959年《斯捷克音樂》合奏
1959年《翻身的日子》合奏
1959年《中國狂想曲》合奏
1959年《蕉石鳴琴》合奏
1959年《落花流水》合奏
1959年《紫竹調》合奏
1959年《嘿,我們親愛的巴爾幹山》合奏
1960年《曼德勒山峰》合奏
1960年《歡樂舞曲》合奏
1960年《古巴,中國人民支持你》合奏
1960年《月兒高》合奏
1961年《阿里郎》合奏
1961年《我的家鄉》合奏
1961年《全民團結》合奏
1961年《紅翼鳥》合奏
1961年《尼泊爾舞曲》合奏
1961年《砍樹葉》合奏
1961年《土地與牛》合奏
1962年《月光光》獨唱與樂隊
1962年《剪羊毛》合奏
1962年《士兵之歌》彈撥樂合奏
1962年《你,古巴》合奏
1962年《西曼諾》合奏
1962年《美麗的國土》合奏
1962年蒙古民歌
1962年《獨立頌》
1962年《肯亞舞曲》
1962年《向非洲致敬》
1963年《櫻花木曾節》合奏
1963年《地拉那之舞》合奏
1963年《抗戰主題狂想曲》合奏
1964年《荒城之月》合奏
1964年《毛主席派人來》管樂合奏
1964年《回春曲》合奏
1965年《海鷗》合奏
1965年《阿康太巴》合奏
1971年河南越調《紅燈記》戲曲音樂
1972年《我愛北京天安門》合奏
1972年《相馬盆唄》合奏
1973年《偉大的北京》合奏
1973年《二泉映月》二胡與樂隊
1973年《江河水》管子與樂隊
1974年《亂雲飛》合奏
1974年《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合奏
1974年《無產者》合奏
1974年《春節序曲》合奏
1977年《陝北組曲》合奏
1977年《跳躍的霍拉舞曲》合奏
1977年《比良拉》合奏
1978年《青山裡田野大豐收》合奏
1978年《娛樂昇平》合奏
1978年《聽訟》二胡與樂隊
1978年《再會吧,羅馬》合奏
1978年《我的太陽》合奏
1978年《芙尼庫里,芙尼庫拉》合奏
1978年《雅典廢墟》合奏
1978年《肯塔基故鄉與蘇珊娜》合奏
1978年《搖籃曲》合奏
1979年《丁香花說我愛你》合奏
1980年《陽關三疊》獨唱與樂隊
1980年《越天樂》合奏
1980年《滿江紅》獨唱與樂隊
1980年《梅花三弄》編鐘與樂隊
1980年《草原小姐妹》琵琶協奏曲
1980年《燈月交輝》合奏
1981年《查爾達什》合奏
1981年《雲》合奏
1981年《卡門組曲》合奏
1981年《火鳥組曲》合奏
1981年《諸葛亮弔孝》電影配樂
1981年《李天寶弔孝》電影配樂
1981年《採茶歌》合奏
1981年《伐木歌》合奏
1982年《光明行》合奏
1982年《流芳曲》合奏
1982年《燭影搖紅》合奏
1982年《昭君和番》合奏
1983年《圖畫展覽會》合奏
1984年《祝酒歌》合奏
1984年幻想曲《綠柚子》合奏
1985年《友誼天長地久》合奏
1985年《風雨歸舟》聲樂與樂隊
1985年《田園組曲》合奏
1985年《小桃紅》合奏
1985年《賽龍奪錦》合奏
1986年《廣板》(根據德沃夏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改編)合奏
1986年《鵝媽媽組曲》合奏
創作時間作品名稱作品體裁
1986年《病中吟》合奏
1987年《將軍令》弦索合奏
1987年《旱天雷》合奏
1987年《將軍令》合奏
1989年《月光》合奏
1989年《羅馬尼亞狂想曲》合奏
1989年《匈牙利狂想曲》合奏
1989年《卡瑪琳斯卡納》合奏
1989年《柯拉·布留妮安序曲》合奏
1989年《圖內拉的天鵝》合奏
1989年《G大調弦樂小夜曲》合奏
1989年《民歌五首》二胡與樂隊
1990年《湘江曲》合奏
1992年《獨弦操》合奏
1992年《悲歌》小提琴與樂隊
1992年《月夜》拉弦與彈弦組的合奏
1992年《歌舞引》琵琶與彈撥樂組、編鐘
1994年《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琵琶與樂隊
1996年《瀛州古調三首》琵琶與樂隊
音樂專輯
● 中國民族音樂大師系列-彭修文(2004-00)
● ● ● 國樂泰斗彭修文作品集(2002-00)
● ● ● 彭修文作品集精選(1995-00)
● ● ● 十二月(套曲)(1993-06-01)
● ● ● 彭修文作品專輯(1991-00)
● ● ● 將軍令(1992-00)
● ● ● 中國民族管弦樂系列·世界名曲(一)--圖畫展覽會(1990-06-03)
● ● ● 靈山梵音(1983-00)
● ● ● 春江花月夜(1983-00)

創作特徵


改編作品
彭修徠文的創作特徵首先是改編與創作並舉,他的改編作品佔到創作總數的三分之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彭修文改編作品的主要特色。例如《春江花月夜》《月兒高》《流水操》《將軍令》等,都是根據古曲改編而成的民族管弦樂作品。通過改編,使作品保留了原曲旋律優美、結構完整和風格濃郁的特點,並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之面貌一新。而《四小天鵝》《圖畫展覽會》《卡門組曲》《雅典的廢墟》等作品則是改編移植與西方管弦樂隊的作品,在改編過程中,彭修文分別在和聲、曲式、配器等方面賦予了原作以更多的創造性因素。
創作作品
彭修文的作品中所展示出的音樂趣味,顯示了他深厚的中國音樂底蘊與作曲才華。他的作品發出的是中國的音響,用的是中國的語彙,融合了深厚的中國傳統、古典及民間音樂的文化音響。彭修文善於借鑒西方作曲技法,他對西方各個時期的音樂以及作曲技法都進行了鑽研。比如他的《十二月》組曲中的《八月》就吸收了印象派的手法採用了全音階、連續大三度、減五度和大二度平行進行等。
彭修文模式
“彭修文模式”,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探討民族樂隊建設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彭修文模式”下民族管弦樂的音源結構特徵,是彭修文按照晚清時期傳統器樂領域的分類(即吹、拉、彈、打)為基礎,並在傳統管弦樂隊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實踐適合中國民族音樂特點的音源結構。在此之後所成立的民族管弦樂隊,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借鑒了“彭修文模式” 。

指揮風格


“以情入曲,以曲傳情”是彭修文指揮的特點之一。他認為,“一個演奏者不能理解作品就不能入情,不入情的演奏就失去了藝術的感染力,就不能使聽眾產生共鳴。”因此,每排練新作品,尤其是一些古曲時,他總是會給演奏員介紹作品的背景和內容,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排練《塞上曲》的時候,他就在排練中講了王昭君與蔡文姬的故事,並在樂曲的某些段落和樂句中,進行具體的提示,幫助演奏員深入理解作品。此外,繼承和學習傳統樂曲與民間音樂的演奏手法,是彭修文在指揮時十分重視並倡導的演奏藝術。例如,在編鐘與樂隊《梅花三弄》的曲譜里,有一段彈撥樂與低音樂器的齊奏旋律,在排練時,彭修文規定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取得了如同一群古箏演奏的效果,使樂曲增加了民族風格。

後世影響


1997年元旦,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欄目播發了彭修文逝世的消息。1997年12月12日,中央電視台“音樂直播廳”欄目舉行了“彭修文逝世一周年紀念音樂會”,由指揮家卞祖善閻惠昌彭家鵬執棒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演出,演出曲目涵蓋彭修文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2002年1月,值彭修文逝世五周年,指揮家閻惠昌指揮香港中樂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辦了兩場紀念彭修文的音樂會;7月,新加坡華樂團舉辦了彭修文紀念音樂會。
紀念彭修文音樂會
2003年8月,新加坡華樂團舉辦彭修文紀念音樂會;同年,香港中樂團聯合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新加坡華樂團等國內外九個樂團舉辦了“世紀中樂名曲選”活動,選出的10首作品中,彭修文改編或創作的作品有5首。
2006年,為紀念彭修文誕辰75周年,逝世10周年,中國廣播藝術團舉辦了“彭修文中國民族管弦樂藝術國際論壇”活動,並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了彭修文先生紀念音樂會。
2011年3月,指揮家彭家鵬執棒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紀念彭修文誕辰80周年音樂會。2013年4月,指揮家張進執棒廣東民族樂團,在星海音樂廳舉辦了彭修文民族管弦樂作品紀念音樂會。
2016年10月,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在台北聯合舉辦了“舞台巨人”——彭修文作品音樂會;12月,為紀念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指揮家閻惠昌執棒香港中樂團舉辦了兩場不同曲目的音樂會。

獲獎記錄


全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評獎
▪ 1983-00 一等獎 《流水操》 (獲獎) ▪ 1983-00 三等獎 《懷》 (獲獎)
中國金唱片獎
▪ 1992-00 第二屆指揮特別獎(獲獎) ▪ 1990-00 最佳唱片 《春江花月夜》 (獲獎)
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
▪ 1957-00 第六屆金質獎(民族管弦樂隊) (獲獎)
“華樂論壇”中國民族管弦樂作品評獎
▪ 2012-06-06 第一屆特別創作獎 《秦·兵馬俑》 (獲獎)
台灣作曲“金鼎獎”
▪ 1993-00 台灣作曲“金鼎獎”套曲《十二月》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