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書恆的結果 展開
- 西北大學環境科學系講師
- 大商股份有限公司原監事
李書恆
西北大學環境科學系講師
2002年獲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學士學位,並於同年免試攻讀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自然地理學專業碩士學位,2004年獲准提前攻讀博士學位,2008年獲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學位,其中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下,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生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環境學院地理系學習。2008年10月受聘於西北大學環境科學系講師崗位。
2.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典型物理化學作用下河床滲透係數變化機理研究”(2011-2013年)項目批准號(51079123)。
4. 2007年10-12月參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地理系和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地理系聯合開展的 Oak Ridge Moraine 遺產保護區地貌調查項目。
5. 2007年9-10月參加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組織的遺產河流格蘭德河(Grand River)生態保護調查課題。
8. 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參加“浙江玉環縣海山鄉總體規劃項目”,參加野外調查及取樣,並負責“玉環縣海山鄉及周邊地區經濟”部分。
10. 2002年4-8月參加新疆尉犁縣生態需水研究項目。
1. Li S H, Guo W, Mitchell B.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management of Hongze Lake and Gaoyou Lake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Eastern China.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0, DOI: 10.1007/s10661-010-1590-5 (SCI)
2. Li S H, Fu G H, Guo W, He H C. Zhang Z K.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modern period from the record of Gaoyou Lake sediments, Jiangsu,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7,17(1):62-72 (SCI)
3. Guo W, Li S H(通訊作者), Mao L,Yin Y, Zhu D K.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oastal geomorpholog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9, 28(5):49-57 (SCI)
4. Guo W, Li S H(通訊作者), Zhu D K. Modern geomorpholog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Shenzhen east coastal zon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1,21(2);372-384 (SCI)
5. Guo W, Li S H, Mao L, Yin Y, Zhu D K. A model for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reclamation.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007, 21(2): 343-354 (SCI)
6. Li S H.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Guest Statement i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Challenge edited by Bruce Mitchell. 2009, 429-441
14. 張振克,何華春,李書恆,田海濤,王穎. 中國東部中新世風塵沉積的發現及其研究意義. 沉積學報,2007,25(1): 116-122
15 .張振克,田海濤,何華春,李書恆. 南京靈岩山中新世風塵沉積的粒度證據與環境意義.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6,26(6):111-116
17. 楊兢紅,王穎,張振克,J.P. Guilbault.,毛龍江,魏靈,郭偉,李書恆,徐軍,季曉梅. 寶應鑽孔沉積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及沉積環境探討. 第四紀研究,2007, 27(5):735-750
18. 楊兢紅,王穎,張振克,J.P. Guilbault.,毛龍江,魏靈,郭偉,李書恆,徐軍,季曉梅. 蘇北平原2.58Ma以來的海陸環境演變歷史——寶應鑽孔沉積物的常量元素記錄. 第四紀研究, 2006, 26(3): 34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