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辯證法
系統辯證法
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系統辯證法是關於實在與過程、存在與演化的普遍規律的現代學說,系統辯證法是辯證法的一種新形態。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一個理論體系只要能系統地、前後一貫地闡明這種聯繫和發展的普遍機制和一般形式,那它就是一種辯證法的理論體系;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系統辯證法哲學這個概念的,系統的普遍規律就是存在的普遍規律。
辯證法這個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列寧說的辯證法(或辯證法的實質)就是對立統一學說,這是狹義的辯證法的概念。廣義的辯證法概念就是恩格斯所說的“辯證法不過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這就是說一個陳述,只要能闡明世界的普遍聯繫和運動發展的某種一般特徵和一般規律性,那它就是辯證法的。
如果將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系統的組成部分,則關於系統的普遍規律,就是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按照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創始人S·貝爾的定義,“系統就是具有動態學聯繫的元素的內在統一體”(A system is any cohesive collcction of items that are dynamically related),這個定義比貝塔郎菲講得更清楚更具體。
根據國內外大多數系統科學家和系統哲學家公認的,這一般特徵(或規律)至少有下列五個。
系統的整體性和整體突現規律
所謂整體突現性質指的是整體出現了它的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或對於它的部分來說無意義的性質。其所以如此,是因為系統元素之間的內聚的關係如此緊密,以致於形成元素間的特定的型構(conformation)和結構(structure),它對組成元素施加一種約束,改變了這些組元的性質與功能,使它們整體地組織與協調起來,於是便突現出了組元集合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質,形成系統的個體性特徵,需要用一種與描述組成部分不同的語言和概念來進行描述。例如生命有機體出現了其組元即化學大分子所不具有的新陳代謝、自我更新、自我複製的性質,需要用不同於物理化學語言的生物學或遺傳學的語言(例如“遺傳密碼”、“突變”等)來加以描述。系統突現規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系統結構決定功能或結構質變的規律,對於宇宙何以有質的多樣性以及一種質轉變為另一種質的現象,其解釋力決不亞於經典辯證法的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系統的等級層次性和層次關係與層次演化規律
系統既然由於其結構對元素的約束而產生突現性質,從而構成了這個系統的個體或實體。而這些系統個體之間,依同樣的邏輯,相互聯繫,組成結構,出現高層次的突現性質,如此類推,系統形成了多層次的複雜系統。系統哲學家們證明,在宇宙的演化過程中形成多層次系統比形成單層次系統的概率大得多,自然選擇、自然淘汰的機制使宇宙具有層次結構,發展就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由簡單層次向複雜層次的發展,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實體、不同突現性質、不同支配規律和不同的語言描述,單層次的本體論和認識論 都是不可能的。還原論必須由突現論和擴展論來加以補充。系統的層次關係規律和層次演化規律,解釋了宇宙為什麼有以及怎樣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的前進上升運動,比起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解釋更有科學性和更有說服力。其實“肯定”、“否定”這些概念用來描述思維運動或精神運動是合適的。假設自然界任何一個事件都有“肯定”與“否定”,從現代邏輯觀點看,就是犯了混淆範疇類型的錯誤,與說“曹操是個質數”所犯的邏輯語法錯誤相同。而經典辯證法哲學家們對黑格爾討論絕對精神運動的“肯定”、“否定”或“否定之否定”等概念的重新定義,均不成功。
系統的適應性自穩定的性質與規律
一般說來,系統不是與環境無關的。如果它與周圍環境不斷發生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則它就是一個開放系統。開放系統具有這樣的特徵,它在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中通過自我調節即自動控制、自我維持,能保持自己在環境中的穩定性和亞穩定性,這叫做系統的適應性自穩定。系統的適應性自穩定性規律指明,系統的基本的變數和狀態有一個具有上限或下限的閾值,當外部環境的干擾和內部隨機的變化不超過這個閾值時,系統整體總是能夠組織自己的“流”來緩和和抵消這種干擾,使其恢復其恆穩狀態而與環境相適應。這是任何事物、任何系統都具有的負反饋機制。系統的適應性自穩定規律,包含了並大大發展了經典辯證法中“度量關係的關節線”的概念。
系統的適應性自組織的性質與規律
當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干擾和變化超過上述所說的穩定域時,系統會走向瓦解,但系統在一定條件下,特別是在遠離平衡態和輸入負熵的條件下,系統能夠通過分叉和突變,通過系統元素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系統元素之間能自動、自發協同動作,重新組織自己的實體、過程和力,形成新的有序結構,形成描述新的整體特徵的序參量,從舊的穩態進展到更能對抗環境的干擾和適應內部變化的新的穩態,由此而決定系統在自然選擇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向著更加有序和更多層次的方向演化發展。系統自組織的規律給出了這種演化發展的條件、特徵與機制的分析,這是經典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泛泛而論所不能加以說明的。於是系統的自組織規律便代替了對立統一規律而成為系統辯證法的核心。
烏傑教授在他1998年發表於《實踐》雜誌第20期、21期的論文《系統辯證論》中,將系統的自組織機制從自組織的條件與特徵中抽離出來作為基本的系統思想和基本系統規律。它說明,系統的所有元素之間(不僅是對立的元素之間,不僅是“成雙”、“成對”的元素之間)的非線性協同作用(不僅是一般的又統一又鬥爭的作用)是系統存在與發展的機制或“動力”。這裡說的差異協同性包括了競爭協同與非競爭協同、對立協同與非對立協同、二元協同與非二元的多元協同。我猜測烏傑教授的這個概念還想要說明在系統的形成、存在和發展中,協同的作用比之競爭更有根本的和決定性的意義。可見差異協同和系統自組織規律包含了並大大發展了系統辯證法的一分為二的對立統一規律,把這個帶有一陰一陽、一正一反的古代思維色彩的規律推向一個現代形態的表述,而“一分為二”或對立統一不過是差異協同或“合多為一”、“一分為多”的簡化模式。
系統辯證法是關於實在與過程、存在與演化的普遍規律的現代學說。整體突現律和等級層次律說明存在與演化的形式與方向,差異協同與系統自組織規律說明存在與演化的機制與“動力”(如果可以用動力這個詞的話)。而系統適應性自穩律說明從存在到演化的關節點。這樣看來,它就是辯證法的一種新的形態。
系統主義的哲學理論體系
哲學有三個基本的領域,這就是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學說。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的統一,其實是本體論、認識論、邏輯三個獨立哲學學科的統一,即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學說都應作為三個不同的基礎哲學學科來分別加以研究。這樣上面所說的系統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當運用到這三個基礎哲學學科時,就為我們開闊出新的視野和新的境界,由此可以建立起系統主義的哲學理論體系。
任何本體論哲學基本上都應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個部分叫存在論,討論being;另一個部分叫生成論或過程論,討論becoming或process。由於引進了系統思想和系統辯證觀,在討論存在或實在時,我們再也不能將“實體”範疇看作是絕對不變的質料或純粹無差別的實體,實體不過指的是能獨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別的載體來支持的自立體,不過是個別特殊的具體系統。我們應看到實體是基礎的東西,是完全意義的存在;屬性、關係與過程則是刻劃實體的第二位的、不完全意義的存在;在此建立我們的系統唯物論觀點。不過用系統的視野去看存在,“實體是關係與過程的載體”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關係與過程又決定了實 體的本質結構,相互作用乃實體運行的機制,我們完全可以說,“實體是關係的紐結,是過程的一個結構和過程的持續性的表現”。這樣,存在或終極實在就被看成是實體—關係—過程三位一體的東西,從而將實體實在論、過程實在論和關係實在論三個學派的學說統一整合起來。至於生成論或過程論,系統主義的本體論深入過程的機制,就將“相互作用”劃分為四種相互作用:因果決定性的相互作用,隨機性的非決定性的相互作用,體現在系統適應性自穩和適應性自組織的廣義目的性相互作用,以及將這三者統一起來的協同性相互作用。於是普利高津的結構—功能—漲落機理圖,就哲學地化為因果—隨機—目的協 同作用機理圖。
在價值學說方面,本體論最後一個範疇“目的性”,就是價值論最初的一個範疇。由於自組織系統已經有了明顯的目的性,於是就有了價值的萌芽。“目的狀態”、“目的環”、“目的點”本身是系統內在價值之所在,而達到目的的手段(條件、事物、行為)就具有了系統的工具價值的意義。生命系統不但有目的,而且這目的為“自我”即“自己為了自己的存在”。生存與繁殖就是它的目的價值,而一切有助於維護自己物種的生存與繁殖的就具有工具的價值和效用。各種生命價值整合進生態系統中,就構成生態倫理的最高命令:“一切事物趨向於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優美的,它就是正當的、善的,反之就是不正當的和惡的”。在生態倫理基礎上分析人類的價值和價值觀問題,用系統辯證法分析人類各種價值差異、價值衝突和價值協調,可以建立一種系統主義的價值學說。在這基礎上分析人類倫理價值,可以看到人類倫理怎樣在系統自組織中形成,各種人類倫理系統的內部組成和結構是什麼。的行為功利主義倫、準則功利主義倫理學、道義主義倫理學和境遇倫理學也就可以因此而在系統觀念基礎上整合起來,形成系統主義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