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溶原性細菌的結果 展開

溶原性細菌

具有原噬菌體的細菌

具有原噬菌體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噬菌體分為烈性噬菌體溶原性噬菌體,在感染於寄主細菌細胞時,前者往往在菌體內增殖並將菌體裂解;後者則不使細菌裂解,而成為與細胞同步增殖的遺傳因子——原噬菌體。

溫和噬菌體的基因組整合於宿主菌基因中,這種整合在細菌染色體上的噬菌體基因稱為原噬菌體,原噬菌體可隨細菌染色體的複製而複製,並通過細菌的分裂傳給下一代,不引起細菌裂解,這種帶有原噬菌體的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

基本介紹


原噬菌體通常在寄主細菌細胞中的每個染色體上有1個,細菌分裂時原噬菌體也分裂並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溶原性細菌在不斷分裂增殖過程中,以某種頻率(10-3—10-4)引起噬菌體的產生,這些噬菌體與感染的噬菌體相同,這種噬菌體可使產生它的細菌裂解。例如λ噬菌體在使大腸桿菌溶原化時,首先通過特殊的重組機制使噬菌體基因組插入寄主染色體上的特定部位。與此大體相平行地發生阻遏物的聚積,使增殖裂解過程中途停頓,同時插入的噬菌體基因組處於抑制狀態,而不能再進行增殖。原噬菌體就是以這種狀態插入細菌基因組,作為寄主染色體的一部分而進行複製。如果由於生理條件改變或用紫外線等處理使阻遏物鈍化,就開始產生噬菌體。溶原性細菌的研究是由法國的A.Lwoff等奠定的基礎。

簡介


附加於細菌遺傳物質上的噬菌體組成成分,稱為“前噬菌體”。帶有前噬菌體的細菌即稱溶原性細菌。在溶原性細菌里,噬菌體的核酸附加於宿主細菌的遺傳物質上,與宿主細菌分裂同時進行複製;當遇有紫外線等一些誘導因素時,可合成完整的噬菌體,裂解細菌並繼續感染易感細菌。

特徵


(1)具有產生噬菌體的潛在能力。溶原性細菌培養時,大多數原噬菌體不進行營養繁殖,但少數會自發脫離染色體,導致細菌裂解,但裂解發生的頻率較低,不易察覺;而在某些物理、化學因素(紫外線、X射線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體會脫離染色體,開始複製,從而導致溶原性細菌裂解,產生大量的噬菌體。
(2)具有抗同源噬菌體感染的“免疫性”。即溶原性細菌對其本身產生的噬菌體或外來的同源噬菌體不敏感,這些噬菌體雖然可以進入溶原性細菌,但不能繁殖,也不能導致溶原性細菌裂解,例如含有入原噬菌體的溶原性細菌,對入噬菌體的毒性有“免疫性”。
(3)溶原性細菌的復愈。溶原性細菌有時會丟失原噬菌體,又成為非溶原性細菌,此過程稱為溶原性細菌非溶原化,此時溶原性細菌並沒有發生裂解。
(4)獲得新的生理特性。如白喉桿菌只有感染了特定的原噬菌體后,才會產生白喉毒素,引起被感染機體發病。

自發裂解


溶原性細菌正常繁殖時,通常不發生裂解現象,只有極少數(大約10)溶原性細菌中的原噬菌體會從宿主染色體上切割下來,進行大量複製,並成熟為噬菌體粒子,進而導致宿主細胞裂解,這種現象稱為溶原性細菌的自發裂解。即少數溶原性細菌中的溫和噬菌體變成了烈性噬菌體。用低劑量的紫外線照射或其他物理、化學方法處理同樣能導致溶原性細菌誘發裂解,使溶原性細菌大量潰溶,釋放出噬菌體粒子。溫和噬菌體這種產生成熟噬菌體顆粒和溶解宿主菌的潛在能力,稱為溶原性(lysoge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