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致癌物

間接致癌物

間接致癌物也稱前致癌物,是經過酶的代謝激活后,產生壽命很短的中間代謝產物,稱為近似致癌物。最後分解為帶正電的親電基團——親電子反應物,即稱為終致癌物

如免疫功能低下,在錯誤修復下,DNA發生突變而進展成癌。

簡介


霉變的花生
霉變的花生
大多數的致癌物不是其原型致癌(直接致癌物),而是需要在哺乳動物體內經過代謝激活后才有致癌作用,這 些致癌物又稱間接致癌物。
終致癌物可與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質相結合,而造成DNA損傷,但這種損傷是可以修復的,如未經修復,則成為致癌的啟動因子。被啟動的細胞經免疫防禦可以停上向癌變發展。

分類


間接致癌物往往不能在接觸的局部致癌,而在其發生代謝活化的組織中致癌。前致癌物可分為天然和人工合成兩大類。

天然

天然物質及其加工產物在國際抗癌聯盟(IARC)1978年公布的34種人類致癌物中佔5種,取黃麴黴毒素環孢素A、煙草和煙氣、檳榔及酒精性飲料。

人工合成

人工合成的包括有:多環或雜環芳烴[如苯並(a)芘、苯並(a)蒽、3-甲基膽蒽、7,12-H甲苯並(a)蒽、二苯並(a,h)蒽等];單環芳香胺(如鄰甲苯胺、鄰茴香胺);雙環或多環芳香胺(如2-萘胺聯苯胺等);喹啉(如苯並(g)喹啉等);硝基呋喃偶氮化合物(如二甲氨基偶氮苯等);鏈狀或環狀亞硝胺類幾乎都致癌。但隨著烷基的不同,作用的靶器官也不同;烷基肼中二甲肼可致癌,肼本身有弱致癌力;甲醛乙醛;氨基甲酸酯類中的乙酸丙酯丁酯均致癌,其中,以氨基甲酸乙酯(烏拉坦,亦稱脲烷)致癌能力最強,鹵代烴中的氯乙烯的致肝癌作用已受到廣泛注意。其特點是誘發肝血管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