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子澗村

禾子澗村

禾子澗村,隸屬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位於昌平區西部深山區,總面積13336畝,其中耕地面積916畝。全村共有104戶,總人口280人,姓氏主要以韓、湯、李、盧為主。

禾子澗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有獨特的小盆地氣候,植被茂盛,氣候涼爽。這裡是最理想的天然“氧吧”。該村是野生動物的家園,種類繁多,狍子松鼠草兔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然次生林等會使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

現新開闢騎馬游山、山地野營等旅遊項目,可提供包括帳篷在內的一切野營所需物資。遊客可以在河畔淺灘小憩,欣賞山村風光,感受古道馬奔,品味篝火燒烤,也可以安扎帳篷於遠古長城之上,暢想於星月之旁。品山雞野菇,嘗特色的乾鮮菇果品,體驗有趣的田間生活,盡情放鬆自己,這裡將是您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

禾子澗村附近有北京棋盤山風景區、白羊溝自然風景區、菩薩鹿民俗村、明十三陵景區、銀山塔林等旅遊景點,有昌平草莓昌平蘋果爆肚馮、北京蓮花白酒、桂花陳酒等特產。

村莊簡介


該村隸屬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位於昌平區西部深山區,西鄰門頭溝區,北鄰河北省懷來縣,處於四面環山,東西狹長的盆地之中。

歷史沿革


該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村民90%以上姓韓,相傳為川底下村韓氏家族搬至戍邊,因有韓氏大將善射,且一次可射多發箭支,殺傷力巨大,西北外敵非常懼怕,不敢侵犯,為此將本村取名為荷子箭,意為時刻荷槍實彈的以多子箭準備擊退來犯之敵。後來逐漸轉變為了禾子澗村,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歸昌平縣老峪溝公社管轄,1997年合併鎮后劃歸流村鎮管轄。

自然環境


該村地處京郊西北部,位置相對偏遠,村人口較少,地域面積大,土層深厚,土地肥沃,土壤屬褐土性土,沙壤質或輕壤質的土壤,利於植物生長。地處溫暖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山場及夏季冷涼氣候優勢,植被風貌,林木覆蓋率較高,原始生態條件比較充分。村中還有一棵槐樹,枝繁葉茂,被國家定為二級保護樹種。約有500多年的歷史。自古有八寶自來庄之稱。本村是由兩個自然村組成。

文物古迹


村內北側有一座古老的寺廟,是老峪溝地區最古老的廟宇,文革時被損壞,現急需修繕,現由昌平文化局定位關帝廟。1951年到1973年被禾子澗村小學使用,1973年以後為一所空院。廟外有一棵槐樹,也有很多年的歷史。村子前後的群山峻岭上,蜿蜒著數十公里的古長城,其中,北齊長城萬里長城北京段最古老的長城。明長城規模宏偉,氣勢磅礴,明長城上的圓樓,十分罕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村澗溝有泉眼數個,位於白羊溝景區上游,六、七十年代是本地區的主要飲用水源,現有小型塘壩一座。澗溝兩側峭壁山石均為黑紅色,像被煙火燒過,相傳為當年金人在此為對付楊六郎大擺火焰陣所制。
村外還有一座鍋頂山,傳說是古代后羿射日時射下的一個太陽,因為太陽只是受傷了,還會飛起,就被女媧用鍋扣住,所以形成了現在鍋頂山,村民盛傳山邊有寶藏,結果日本侵華時,就來挖寶藏,但是沒有寶藏,卻又挖到了許多的石棉,現在山上的許多石棉洞就是當年所留,現在通向昌平的S219公路北西嶺路段就是當時日本人為運送石棉開通的。
村口的興禾門始建於清朝末年,在民國十八年重建。1999年6月由禾子澗村集體投資3萬元人民幣,由本村村民重新修建改名為興禾門。

經濟發展


近年來,隨著全村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的逐年增加以及民俗旅遊業的巨大發展態勢,為徹底解決村民增收及就業、改善全村經濟生活水平,2004年度禾子澗村在民俗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了很大的進展,民俗旅遊業發展迅速,全年接待遊人16000多人次,農副產品銷售價格增長15%。在民俗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了很大的進展,建秦開帳營度假村、建星級廁所、修建景區道路、建蓄水池兩座、改造供水管道、建魚池壩塘一座及治理村容村貌等。致使民俗旅遊業發展迅速、農產品價格不斷增長,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
村近鄰北京大都市,受都市輻射力強,是發展都市型經濟成為可能。目前,該村民俗旅遊產業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產業結構正在得到進一步優化。這兩年通過區鎮兩級政府的大力扶持,村內基本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主要來源於林果業,目前禾子澗村主要以實用杏產業為主導產業從而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村政建設


近年來,村大力加強村內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修建了興禾門,修建街道500米,實現了村內主街道硬化。2000年將飲用水鐵管道改建為塑料管道,24小時用水流暢。為了加強環境綜合整治並在村內道路兩旁進行綠化和安裝路燈。並建立了一座秸稈燃氣站,解決了村民取暖、做飯等生活能源問題。
為了加快公益事業的發展,村委會投資建立了一個50平米的健身園,給許多喜歡運動、健身的村民和旅遊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為了給旅遊者帶來方便,還在村口修建了一個星級廁所。為村民搭建了吊炕,黨支部村委會還給予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每人、每月80元的生活補助,以保證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證。村委會還在村門組建了秧歌隊,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整體素質,給村增添了濃厚的氣息。

村史榮譽


1946年建立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安久方,現任黨支部書記盧全利,現有黨員25名,預備黨員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