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官印

魏晉南北朝官印

魏官印,標準品有河南孟津出土的窖藏“部曲將印”,標準品有湖南長沙東北郊基建工地晉墓出土的“關中侯印”。

簡介


魏晉南北朝官印
Official Seals of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中國魏、蜀、吳、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使用的官印。此期官印基本制度與漢印同,印式屬漢印系統,形態風格與漢印小有區別。

歷代官印


魏晉官印

魏官印標準品有河南孟津出土的窖藏“部曲將印”,傳世的有“萬歲亭侯”、“安國亭侯”、“千秋亭侯”、“東武亭侯”等。吳官印有山東滕州出土的“遂昌令印”、“奉車都尉”等。蜀官印有傳世的“梓潼令印”。遺存晉印較多,標準品有湖南長沙東北郊基建工地晉墓出土的“關中侯印”、甘肅嘉峪關新城晉墓出土的《武鄉亭侯》及傳世的“常山典書丞”、“東平飤官長”等。司馬氏建立晉朝后,大封宗室,建五等爵,設新官名,這些措施在官印中多有反映。魏晉官印一般比漢印厚,龜紐印造型質樸,體長,龜背刻紋粗簡,甚至光素無紋,龜首長而向上伸出。鼻紐印的紐邊均較厚,孔小,其中縣令長丞尉印及低級武吏印的鼻紐紐面甚寬。少數印面加邊框,印文東漢印更顯方正,結體一般較鬆散,缺乏韻味。將軍印印文刀法均取直勢,字划流暢雄健。
南朝官印
南朝官印
魏頒少數民族官印遺存至今約有 100餘方,涉及烏丸(桓)、鮮卑屠各匈奴蠻夷、胡、氐、羌、叟、倓 等族。晉頒少數民族印遺存近 300方,涉及民族除魏印各族外,還有盧水、韓、?、高句麗、支胡等。魏印均用駝紐,晉印除駝紐外,還用少量獸紐。魏晉印駝紐嘴尖而下垂,與漢印有別。印文形式與東漢大致相同,即首字鐫頒發國名,其次是族名,族名前或后多加“歸義”、“率善”等飾辭,再次是官名。此外,晉印還有首刻“親”字的如“親晉羌王”,這種行文形式的漢印迄今未見。

十六國官印

可確定為前後趙印的有傳世的“親趙侯印”、“歸趙侯印”、“率義侯印”。傳世的“兼并州陽河蕇督”印,清瞿氏《集古官印考》定為苻秦印。陝西靖邊縣夏國統萬城遺址出土的“駙馬都尉”印,傳世的“右賢王印”也是十六國時期遺物。遼寧北票馮素弗墓出土的金質“范陽公章”等 4印則為隨葬品。十六國官印印式與晉印大致相同,唯龜紐的龜首前伸更長更高。前後趙官印用馬紐,這在漢印系統中也是一種獨特的印式。

南北朝官印

安陸太守章
安陸太守章
北朝官印河北定縣北魏石函內出土的“魏昌令印”、“軍司馬印”,河北景縣封魔奴墓出土的“冠軍將軍章”等,均為仿實用印形態製作的隨葬印。此外,可確定為北朝官印的傳世品約有50餘種。南朝官印標準品 有傳世的“廬陵太守章”、“永新令印”、“郫縣令印”等。北朝官印文字多粗率,直刀刻出,不加修飾,字划剛勁,字體粗獷。南朝官印文字有的類北朝風格,但多數筆劃較細,草率。南北朝官印印式仍屬漢印系統,但有與漢晉印不同的特徵主要是:①北朝官印印體突破了漢以來官印方寸大小的程式,邊長多約寸半,有的印體還略呈長方狀。南朝官印印體有的亦逾方寸。②北朝官印龜紐上的龜呈立狀,龜首長,並多平伸,甲沿寬闊,體態雄健,通體飾紋,逼真工緻,形態與傳統龜紐異。南朝除使用龜紐、鼻紐印外,後期還使用獸紐和珪紐。南北朝官印印文草率。此時行用數百年的秦漢官印印式已開始走向衰落。

官印說略


魏晉十六國官印
魏晉十六國官印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在中國歷史上是王朝更迭頻繁的時期,經過兩漢400餘年的統一,也許是歷史的規律,到了魏晉南北朝為分合期,此間的時間跨度雖達300餘年之久,其間國號朝代更換不迭,這個時期可分為魏晉和南北朝,魏、蜀、吳三國建立以及南北朝時期各王朝盛衰的周期太短,戰時頻繁,在這期間留下 的印章遺存,大部分以將軍印及屬官的軍官印最多,如“平東將軍章”、“武猛校尉”。其印製和漢印有著淵源的關係,並能看到繼承漢印風風格。如“輔國司馬”。經過時間過渡,印章也逐漸象當時社會不定而發生變化。印章風格線條初露挺健,打破了四百年漢印穩重、方正、工整、圓寓的氣象,如湖南發掘西晉劉弘墓中出土的兩方印,一、“鎮南將軍章”二、“宣成公章”,將軍印的鈕制多為龜鈕,形制和東漢後期較為接近,特點龜首略長,紋以三重六角紋為主,邊有垂幛紋,刻工精細,輪廓分明,龜頭斜上方伸出,如“關中侯印”。
印製有金、銀、銅,多為鑿印,特別是這段時間賜封給藩屬部落的官印,有明確的時代標誌,如賜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首字都冠“魏”、“晉”字。如“魏率善氏仟長”,“晉歸義 王”這些印章出現看出了當時朝廷為了維護安定和緩和矛盾,給少數民族首領頒發的各種官、爵號印章,以安穩社會。這此印章多以駝、馬、蛇等為鈕,鈕制具有顯明的特點,其龜鈕龜首長而向上龜體長而背平,印文已刀鑿露鋒芒,如晉“高句驪率善佰長”,如:“夷侯印”,都具備了這個時期的特點。
晉室南渡,這時南北割據分立長達二百年,戰事使社會處於動蕩凋敝狀態,東晉十六國,印章出現了直接鑿刻階段,這時出現的“將軍印”大多為急就章,印文勁挺、直率。如“范陽公章”。
南朝宋、齊、梁、陳四朝政權交換頻促,南朝印風和東晉十六國比較穩和。其龜鈕形制傳承前朝,龜首略向前傾,具有霸悍氣勢,如“南鄉太守章”。
北朝的印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印風粗獷樸厚,印鈕形制變大,龜的四腿立起狀,龜頸粗大,龜首平伸,背甲稜角分明,刻畫精細,甲沿突出體態雄健,如“宣威將軍印”。
在魏晉南北朝官印中,傳統的印製仍佔主要地位,歷時300餘年的歷史更迭中,印製印風自由式的發展生機勃勃,也顯露了印章從鼎盛時兩漢發展至魏晉南北朝時已遮擋不住衰落的跡象。
“永興郡印”和“天元皇太后”璽兩方朱文印的出現和鈕制的變化也是隋唐宋官印印製鈕制的雛形,對我國官印發展上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