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德一
嚴德一
嚴德一,中國地理學家。1908年生於江蘇省泰興縣嚴徐庄。少年時期就讀於上海南洋中學。1929年考入中央大學地理系,1933年畢業。此後相繼在中央大學地理系,交通部公路處,浙江大學史地系,浙江師範學院地理系,杭州大學地理系供職任教。自50年代開始,長期擔任杭州大學地理系主任,歷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浙江省科協委員。
1908年,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少年時期就讀於上海南洋中學。
1929年—1933年,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
1937年—1939年,盧溝橋事變后,受重慶原交通部委派,進入雲南保山滇緬公路總工程處,擔任公路線路的勘察設計工作。
出生於江蘇省
1943年—1946年,協助胡煥庸教授籌辦”中西文新疆圖集展銷會”,收集邊疆地理文獻,並研究新疆至印度交通路線,為另闢一條西北國際通道提供資源。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受命創建和領導浙江師範學院地理系,併兼任教學工作,任省地理學會理事長一直到1991年3月。
1958年—1987年,浙江師範學院併入杭州大學,續續擔任地理系主任。一生嘔心教育事業,培植了大量的地理人才,為國家地理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1年3月15日,嚴德一逝世,享年83歲。
從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剛畢業,
年僅25歲的嚴德一,立即走上長期的野外考
嚴德一著作《邊疆地理考察實錄》
年輕地理學家被眼前出現的奇異的熱帶風光驚呆了,他立即著手進行野外調查工作,他發現,這裡是中國最大的一塊熱帶資源寶庫。在原始熱帶森林裡,樹木種類繁多,珍禽異獸無數。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居住著傣、哈尼、佤、拉祜等10多個少數民族,他們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雲南歸來后,嚴德一先生根據收集的大量資料,寫成“普思沿邊——雲南新定墾殖區”論文,在全國第一次詳細地介紹了普(洱)思(茅)沿邊地區,即西雙版納地區歷史、地理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情況,為雲南省選定新墾區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科學依據。?
嚴先生的雲南之行,使他對中國西南邊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他今後在較長的時間裡進行大規模西南考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烽火燃遍全國。時過不久,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了中國東半壁大好河山。國民政府從南京遷都重慶。為了獲得國際援助,支援前線,國民政府急需開闢西南通道,自緬甸方向運進救援物資。就在這時,嚴德一先生以其野外考察之長和豐富的西南邊疆地理學知識,走進了原交通部公路處的大門,到雲南保山滇緬公路總工程處,擔任公路線路的勘查設計工作。
橫斷山脈
那是抗日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嚴先生走馬上任,在雲南西南邊境地區,巡視滇緬水陸聯運,西越怒江,至潞西(芒市)和畹町。經調查研究,他提出將滇緬邊境馱運路線銜接起來,轉運抗戰外援物資以至昆明,再轉運前線的可行方案。為了取得更詳細的實際資料,1940年,他參加了青海資源利用、瀾滄江航運與滇緬公路水陸銜接聯運調查隊。他還獨自縱越青海高原和橫斷山地的長途而艱辛的考察。行程繞青海湖北岸入柴達木盆地,越昆崙山口騎涉黃河源頭,翻巴顏喀拉山口(海拔5000米),渡通天河至玉樹,轉昌都過雲南橋,登上瀾滄江、怒江分水嶺背,沿玉曲走廓,再東翻越梅里雪山口(海拔5000米),下瀾滄留索過江,經德欽走金沙江岸,直抵雲南麗江大理。在大理短暫休息,又獨自一人從昆明取道川滇東路,經宣威、威寧、畢節、瀘州等地回重慶。一路上步騎兼程,翻越雪山峽谷,渡涉急流險灘,途經人煙稀少地區,長途風餐露宿,在一次過草地路上,連行數日不見村寨,隨身食物已經不濟,只好打殺野牛食肉度日,歷盡艱難險阻,環行西北和西南川、滇、陝、甘、青、康、黔7省,總計行程5000多公里,為時10個月。
長期的野外工作,使嚴先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他撰寫了“萬尺高原上的交通路線考察”、“青海高原的地理剖面”、“橫斷山脈中之氣候蠡測”、“柴達木屯墾問題”等論文,都分別發表在有關刊物上。後來,集編成《邊疆地理調查實錄》一書,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發行。這些成果翔實記載了有關青、川、藏、滇交接地區地貌、氣候、植被景觀和民情習俗情況,填補了這個地理上神秘區域的空白,為開拓中國邊疆的交通事業和邊疆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戰火,南侵東南亞,馬六甲海峽以西的緬甸仰光,即將成為死港,滇緬公路不復成為中國西南出海的國際交通路線。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國民黨政府為確保美英援助軍需物資入口,亟謀找一條連接印度港口—鐵路的新途徑。這時,年僅30出頭的嚴德一,翻閱了大量中外資料,加上他對康、滇、藏的實地考察,提出自川西南經西藏,連接印度東北角鐵路的線路方案。交通部採納了嚴德一所提建議。中印公路測勘隊組建,指派嚴德一為勘測隊地理專員,負責研究線路所經地區的山川形勢和民俗經濟等項目內容。
中印公路勘測是以前西康省西昌(今四川西昌市)為東端起點,西端終點
滇緬公路
揭示橫斷山脈的奧秘
橫斷山脈地處中國西南川、滇、藏毗連地區。從廣義上橫斷山區的範圍,即東起大渡河,西迄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廣大區域;狹義的橫斷山區,即習稱西南金沙江、瀾滄江與怒江三大縱谷區,為東經97°—99°與北緯27°—31°之間區域。由於它的地形特殊,環境奇險,氣候複雜多樣,所以是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區域之一。據中外有關史籍文獻記載,近百年來,最先來到這裡進行探險旅行,並留有科學記錄的只有法國人羅克斯和英國的植物學家華金棟等。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嚴德一先後7次深入橫斷山脈區進行考察,把山川地勢,高下險夷繪成地圖,既要平面比較線,又需立體的縱剖面以示坡陡和嶺差,還要附記地質地貌和氣候植被的說明,行蹤路線有東西橫越,有南北縱貫,足跡所到北起青藏高原東南緣,南迄雲貴高原西北部,較詳細地考察和研究這些地區的地形、氣候植被等情況,其時間之長,範圍之大,收穫之豐,在中國地理界前輩中實屬罕見。?
嚴先生在實際野外考察中撰寫了大量有關橫斷山地區論文,就是在今天仍有很高的科學和實用價值。嚴德一30歲時寫了題為《橫斷山脈氣候蠡測》的科學論文。氣候蠡測就因當時橫斷山間未建氣象站,沒有長期紀錄可查,全憑野外親目所見自然景象之故,所以只好從所學氣候理論知識,加以縱的觀察,橫的觀察,垂直的觀察眼前景象,再是口詢途人和查前人記載,轉而從物候學知識,說明生長季節和兩季霜期初終,文中特寫高山的花季,是高原草色和高山鮮艷美景,這是從前人書中得來的。“橫斷山脈中之氣候蠡測”一文是當年嚴德一對橫斷山脈地理初步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他運用地理學綜合性觀點,分析研究本區各種影響氣候的因素,並突出闡述山脈之走向布列及其海拔高度對氣候的深刻作用,從而為人們揭示了橫斷山脈區氣候變化分佈上的三個基本特點:?
1,東西差異:大體上可以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怒山、碧羅大山為分野。嶺西側的怒江狹谷和高黎貢山地,因受來自印度洋之西南季風影響,雨澤豐沛,植物樹木繁茂,富有印、緬方面濕熱多雨的熱帶亞熱帶風光;嶺東側的瀾滄江谷地和哈巴雪山、中甸高原一帶,則因高山屏蔽,不僅西南季風不能進入,而且東來的太平洋東南季風也很少影響,雨澤稀少,氣候較乾燥,多高寒耐旱樹木,顯示出康滇方面的景色。?
2,南北差異:這種差異在縱列的河谷地帶表現得尤其明顯。一般情況下,自北而南,氣候景色的變遞表現為高寒草原-乾旱谷地-水稻田帶三個地段。?
3,垂直帶譜完整典型:在江嶺並列相錯的橫斷山脈區,谷底與嶺脊之間的高差比較大,多數分水嶺山脈的高度,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而河床谷底高度則在1500—2100米之間。加之“三江狹谷”之間的東西平距較小(最短窄處僅有20餘公里),高度變化更顯懸殊,從而帶來的氣候和植被景觀的更替就很典型。所以,橫斷山脈區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氣候風光。?
嚴德一先生還就橫斷山脈區的地形特徵、高山積雪期和雪線高度、山間村落分佈和土地利用狀況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雲南邊疆地理》,商務印書館,1946年。?
《邊疆地理調查實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