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村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轄村

鳳山村,地處縣城東南角,坐落於鳳山腳下,南小河北岸,因座北朝南,光照充足而又稱鳳陽城。2003年,全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造訪該村時,因受這裡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所感染,欣然揮毫潑墨,為鳳陽城題寫了匾名。鳳陽城自古聞名,有隴上小鄒魯之稱。

歷史沿革


命名由來

鳳山村因鳳山而得名。相傳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劉伯溫率五百兵丁來秦安駿馬山察看錚錚發聲的古墓,當晚,劉伯溫在驛館夢見一女子哭哭啼啼朝他走來。翌日,當他徒步登上鳳山時,看見一隻鳳凰在枝頭慘叫,凄楚哀婉的叫聲使他心中憂鬱煩悶。劉伯溫回京稟報后,明太祖十分感嘆地說,“小鳥不可拔羽,小樹不可搖根!”。為此,明太祖下令,在鳳山上修建了一座高聳的亭台樓閣——牡丹亭,後人稱魁星樓或蓬萊閣。明代山東巡撫、監察院右副都御史、著名學者胡纘宗在《秦安志》中這樣形容鳳山,秦安縣城城東百步為廟山,其山的高峰趨赴縣東,悠然而集,翩翩若鳳焉。

歷史事件

提起鳳山村的歷史,生在鳳山、長在鳳山的康熙德、王元喜、任天和、胡喜成等幾位老人和縣誌編纂者滔滔不絕,也許是出於對秦安歷史的偏愛和執著,在他們的辦公室和居所,都保留有與鳳山村有關的歷史和傳說。鳳山村早期是隴城鎮的53個領庄之一,古稱先農壇,是古代人們祭祀農神,祈求五穀豐登的地方。村內的農神壇位於村東南側,座東朝西,東為正殿三楹,南北各有齋房一楹,迎春禮每年立春前一日舉行。明嘉靖時由在任知縣率官僚迎春於縣東郊,立春之日佛曉,知縣及下屬官吏穿朝服,行鞭春禮,每年毫銀三兩。后清雍正初年秦安知縣於鯨,雖對該壇進行了重建,但因歷史變遷,農神壇早已不復存在,但祭祀農神的歷史仍然流傳在人們心中,縣博物館還收藏有堡子坪出土的祭物祭器——玉琮、玉環等。
鳳山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據老人們回憶,在鳳陽城的城門上,還刻有三八進士四翰院,七九舉人一探花的秦邑多士聯。一代明相權德輿,明山東巡撫胡纘宗就出生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在有名的旗杆巷,走向那幽深的巷道深處,至今還保存有胡纘宗故居和部分歷史名人的民居,這裡仍然保留有各位歷史名人當年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足跡及遺物遺訓。在離鳳山村不遠的邢泉村,在他幼年讀書,晚年著書立說的可泉寺,還建有胡纘宗紀念館,裡面收藏著與胡纘宗有關的歷史和書法墨寶,其中以胡纘宗清明上河圖和鳳凰千仞的牌匾尤為著名,成為後人紀念和研究胡纘宗的重要歷史文獻之一。

地理環境


鳳山村土地面積2206畝。鳳山村與映南村、南關村、豐樂村、茂林村、蔡店村、依仁村、賢門村、王新村、北大村、邢泉村、楊坪社區、何川村、趙灣村、鳳山社區相鄰。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南小河水舊時因沒有污染,水質清澈,兩岸景色怡人,明代山東巡撫、著名學者胡纘宗在入東川時寫下了“鳩杖入東川,鸞迎小有天,梧桐三徑目,楊柳一溪煙,呼鶴崆峒外,餐霞鳥鼠邊,奚寰投五色,初詠白雲篇”的美妙詩句。
鳳山村
鳳山村

人口民族


人口

鳳山村現有三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582戶、12253人。

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自1983年以來,鳳山村在歷屆縣、鎮兩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立足本村實際,發揮優勢,依託縣城和興國小商品市場,大力發展林果支柱產業和商貿流通業、勞務輸轉業,全村經濟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文化


鳳山村雖地處秦安縣城城郊,但與富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相比,仍然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走進鳳山村,那幽深的巷道,風格考究的故居、民居,還有那景色怡人的鳳山公園、歷史悠久的興國寺、文廟大成殿、人民街古建商業一條街和留有殘垣斷壁的城池遺址,以及流經村境內的南小河(舊稱東川河),會自然而然地把您帶進那久遠的歷史長河和古老的年代。秦安大城始建於宋朝,南北兩面有郭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鞏秦階道林之望在人煙稠密的南北郭城分別增築南北兩城,南郭城有城門七座,在鳳山村東頭建有祥和門。解放后,大城和南北郭城逐漸被拆除,但至今仍留有殘址,在解放戰爭中曾譜寫過禦敵三千的壯舉。流經鳳山村境內的南小河舊稱東川河,在明清時期的州縣誌中均被稱為第七溝。

特產美食

鳳山村附近有秦安縣博物館、秦安興國寺、人民街古建築群、南下關清真寺、秦安鳳山景區等旅遊景點,有秦安蘋果、秦安花椒秦安蜜桃、天水花椒、秦安桃子等特產。

文物古迹

在鳳山村北部,有形致如鳳頭雄峙秦安縣城的鳳山,位於這裡的鳳山風景區泰山廟古建築群、太平堡遺址、行宮及春場園四大部分組成,佔地面積215274平方米,主體建築鳳山是從大地灣附近的九龍山向西延伸的余脈,山上廟宇鱗次櫛枇,始建於明代,后經多次維修和擴充。現存殿宇31座,分一閣、一宮、二廳、三廈、二十四殿宇,是天水市範圍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創建於元至順(公元1330-1332)年間的興國寺,原名興谷寺,俗稱宮寺,明代時被列為秦安八景之一。現存建築有金剛殿、天王殿、接引殿、鐘鼓樓、菩薩殿、般若殿等,由明胡纘宗題寫匾名的主體建築般若殿保留明顯的元代建築特徵,為甘肅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鳳山村西面的文廟大成殿更是風格獨特,始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主體建築大成殿,建築面積24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筒瓦,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其梁架結構,手拱形制和彩畫等均保留有明顯的特徵,是甘肅省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木構建築之一。2003年7月5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鳳山村相連的還有名列全省百家文物收藏單位前十位的秦安縣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從距今1億年的魚化石,2500萬年前的鏟齒象化石,新石器時代人類生產生活用具到明清時期的文物及革命文物均有收藏,沒有斷代和缺環。秦安縣博物館與興國寺、文廟大成殿、鳳山公園相互映襯,融為一體,為鳳山村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鳳山村自古商賈雲集,商業發達,人民街古建商業一條街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和說明。據《秦安志》記載,金正隆二年(1157年)始建秦安縣時,南上關就有鋪面。明代以後,鋪面逐漸增加,清道光時期初具規模,到民國時期,私商鋪面共有200餘間,規模較大的有“萬順馬”、“復興成”等20多家,人民街東西長454.8米,南北寬8.4米,兩側共有鋪面175間,為研究秦安縣乃至西北商業鋪面建築風格,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2005年2月,該街被秦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隴上小鄒魯,鳳山別有天。這是過去人們對鳳山村的總體概括和評價,這足以說明歷朝歷代以來鳳山村經濟繁榮和社會文明的程度。翻開胡纘宗編撰的《秦安志》和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安縣誌》關於鳳山村歷史及其名人的敘述都佔有不少的文字和一定的篇幅。從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築蓬萊閣的傳說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興國寺,到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太平堡遺址,再到保存較完整的明清上關一條街和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學者、詩人胡纘宗幼年在此讀書,晚年在此著書立說的胡纘宗故居;從過去的先農壇到後來的鳳陽城、再到今天的鳳山村,都以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鳳山村起源之早,發展歷史之悠久,始終給人們一種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也正是經過這千百年來的風雨洗鍊和滄桑巨變,鑄就了鳳山村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