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卓越
黃卓越
黃卓越,浙江臨安籍人,生於1957年。1988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文藝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漢學研究所所長,“BLCU國際人文講壇”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兼職教授、香港《亞太語文教育學報》國際諮詢委員、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學會副會長等。曾赴近20個國家的多所高校訪問並作學術報告。
黃卓越教授在90年代前中期主要嘗試於西方文論的範圍內構築新的概念體系,通過“藝術範式”這一命題來整合結構、原型、圖式等理論要素。同時積極介入轉型期國內有關學術規範、保守自由主義的討論,並成為這些話題的重要發言人之一。在治學宗趣上,黃卓越倡導“精”與“通”的結合,力主打破學科的界限,以觀念史統貫各種知識分區,以大的格局去容納多學科的內容。目前他已形成了由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化研究、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國際漢學研究為主的幾大研究板塊,也兼涉中國古代思想史等研究。
黃卓越教授目前招收文藝學、比較文學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批評史與文化研究”,含以下幾個選項:(1)西方文藝理論史(英美文學批評);(2)中國文學批評史;(3)文化研究;(4)海外漢學研究。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安排不同的研究選項。
黃卓越教授主持過的學術項目有: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研究項目:“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200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學與政治的類型學考察”(1999)、歐盟三國以上文化合作項目“Hallerstein”中方主持(2008)。併合作及參與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中華古文論註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晚明社會變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等。
《藝術心理範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韓國漢城新星出版社,2003)、《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東方出版社,1997;台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藏文庫》,2003)、《過渡時期的文化選擇》(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列入《跨世紀學者叢書》)、《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明中後期文學思潮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07)、《黃卓越思想史與批評學論文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英國文化研究:事件與問題》(三聯書店,2011,主編)、《儒學與後現代視域:中國與海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主編)、《從顛覆到經典:現代主義文學大家群像》(商務印書館,2007,主編)、《明代文論》(上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主編)、《中國人的閒情逸緻》(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主編)、《中國大書典》(中國書店,1994,主編)、《中國佛教大觀》(哈爾濱出版社,1994,主編)等。
研究成果
文化活動照片
漢學活動照片
黃卓越教授是“后儒學”這一理念的發起人及演繹者。早在2004年於吉隆坡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儒學大會及2005年在班第哥舉辦的中國學研究會上,黃卓越即提出這一命題,並撰寫了《后儒學與當代多元文化》、《儒家整體主義話語的後現代反思》、《儒學的后問題意識》、《后儒學之途:轉向與譜系》、《擴域與限界:儒學的意識形態之維》等系列論文。他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應當明確地告別“新儒學”的時代及由其演述的一套思想法則,並以“后儒學”作為未來儒學研究的嘗試性目標。黃卓越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國際后儒學演變的三大軌跡及形成的譜系,從而為後儒學的確立提供了堅實可循的論據。2006年由他主持並與學界同仁發起,在北京舉辦了首次有關后儒學議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海外著名學者安樂哲、成中英、羅斯文、貝淡寧、高柏園等赴會,共同闡釋了對這一新話題的見解,會後有論集出版,由此而推動了國際範圍內對這一新的思想走向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