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臘日的結果 展開
- 唐代杜甫所作詩詞
- 臘日
臘日
唐代杜甫所作詩詞
本詩表現臘日喜獲恩施的喜悅,亦有以見唐時臘日宮廷之俗。
首聯兩句,以“臘日”復沓,串連而下,流走的音律感中,又以常年之“暖尚遙”與“今年”之“凍全消”對照見意,在嘆美節序的同時,隱隱逗露出詩人常年“凍”封的心田,一朝為“暖”風吹開時的喜悅之情。雖然雪色尚余,然而忘憂的萱草已經蘇生,點點嫩綠似乎在驅趕著寒冬的殘痕,而柳條吐青,這報春的使者,更傳送來第一線春天的明光。
他為何如此奮亢呢,下句打轉,又順勢瀉出尾聯,剔明前五句如此歡樂的底因:原來都只為朝參獲賜,有浩蕩天恩隆自九霄,而明白詩人這些年來經歷的人,更能體會到,口脂面葯雖為微物,但是它其實是積年悲恨,一朝清廓,青春夢幻,頓成現實的明證。
從事物的因果關係來看,上朝獲賜在前,是因;下朝見景,滿目早來的春光在後,是果。但如果順序寫來,便毫無活趣了。詩人將臘日透春的喜景前置,使人們讀前四句時唯感到美景之下似有文章,在心理上產生懸念,再補出原因,更使讀者產生恍然大悟之感,並隨著詩人跳脫的筆致,發出會心的微笑,這就是“逆筆”的妙用。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