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姓
丙姓
丙姓,乃姓氏之一,相傳始源於春秋時代,關於其淵源的說法各有不同,有說源於姬姓,亦有說源於姜姓或嬴姓。如今,丙姓人口主要分佈於山東、安徽、遼寧等多個省市。現代著名的丙姓名人有,著名當代內科醫學專家丙乾。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古代,“邴”也作“丙”,二字通假。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豫的封邑在邴邑(今河南成武),姬豫得封后,史稱其為“邴豫”。在邴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邴”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邴氏,後有人去邑改稱丙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姬姓丙氏族人皆尊奉邴豫為得姓始祖。該族族人有個特點,即姓氏用字“丙”、“邴”兩字通用。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邴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姜鸀的封地叫邴邑(又名祊,祭祀泰山的城邑,今山東費縣),姜鸀得封后稱邴鸀。在邴鸀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邴”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邴氏,後有人去邑改稱丙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丙氏皆尊奉邴鸀為得姓始祖。
源源於嬴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原漢朝都御李陵之後,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隴西地區有一個氏族部落,史稱“索虜”,族人皆稱拓拔氏,最強大的一支叫索頭,部眾多達數萬餘戶,其餘各部皆以索頭馬首是瞻。實際上,該氏族部落的先祖就是漢朝時期著名的貳師將軍李廣的後代,主要是李廣之孫、都御史李陵(字少卿,公元前?~前74年待考)一族,居於隴西成紀一帶(今甘肅靜寧南部)。自東晉十六國開始,至南北朝初期,李廣的後代索虜集中為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給各方都製造了不少麻煩。后托跋·開率全族數萬人馬歸附於北魏王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直就十分景仰當年的李陵“敢以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因此特意在邴殿很高興地接見了他們。邴殿,就是帝王宮廷的第三進宮殿,相當於後世明、清時期故宮中的保和殿,是明朝皇帝大典前更衣、冊立皇后、太子時,受百官賀之所;每年除夕日、元宵節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舉行之所;後來還是清朝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之地;也是皇帝大婚之所;還是御見欽點狀元、榜眼、探花之所。
北魏道武帝在邴殿接待李廣的後代,表明非常重視李陵後代歸附之事。之後特指殿名賜其姓氏為邴氏,後有省文簡改為丙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嬴姓丙氏皆尊奉李陵、邴開為得姓始祖。
邴豫、邴開(李開、托跋·開)。丙(邴)氏出自春秋時期的齊國,發祥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是一個以地為姓的姓氏。最初的“邴”是齊國的一個地名。根據《穀梁傳》上記載:“鄭伯使苑來歸邴。”根據考證,當初的邴地,就在今山東省費縣東南地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另外,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邴”亦作“丙”,晉國大夫邴豫食采於邴邑,子孫以地為姓,稱為邴氏。齊國亦有邴邑,而有丙(邴)氏。丙(邴)氏望族居於魯國郡,就是今山東省的滋縣。
丙氏與邴氏都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大多為同宗同源,邴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而丙更是未列入前一千位,在台灣省邴氏名列第四百三十四位,而丙氏則名列第一千五百六十三位,皆以魯郡、平陽為郡望。
今山東省的萊西縣、沂州市、文登縣、日照市、臨沂市經濟開發區、煙台市,安徽省的蒙城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遼寧省的盤錦市、營口市老邊區大水塘村、鞍山市鐵西區、鞍山市溪湖區東風鄉、本溪市蘭河峪鄉,北京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黑龍江省的大慶市、牡丹江市,台灣省的嘉義縣,美國的阿克拉荷馬州等地,均有丙氏族人分佈。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魏以及晉朝時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今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為①即今山西臨汾。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東魯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操尚堂:後漢丙原,尚操守。黃巾兵起,丙原率全家入海,住在郁州山中。孔融想推薦他當官,辭,又至遼東,慕來而歸者,一年裡有幾百家。後來丙原做了五官將長史,他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治律令,為魯獄史。積功勞,稍遷至廷尉右監。坐法失官,歸為州從事。武帝末,巫蠱事起,吉以故廷尉監征,詔治巫蠱郡邸獄。時,宣帝生數月,以皇曾孫坐衛太子事系,吉見而憐之。又心知太子無事實,重哀曾孫無辜,吉擇謹厚女徒,令保養曾孫,置閑燥處。吉治巫蠱事,連歲不決。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於是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系者,亡輕重一切皆殺之。內謁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獄,吉閉門拒使者不納,曰:“皇曾孫在。他人亡辜死者猶不可,況親曾孫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還以聞,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獄系者獨賴吉得生,恩及四海矣。曾孫病,幾不全者數焉,吉數敕保養乳母加致醫藥,視遇甚有恩惠,以私財物給其衣食。
后吉為車騎將軍軍市令,遷大將軍長史,霍光甚重之,入為光祿大夫給事中。昭帝崩,無嗣,大將軍光遣吉迎昌邑王賀。賀即位,以行淫亂廢,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諸大臣議所立,未定。吉奏記光曰:“將軍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屬,任天下之寄,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內憂懼,欲亟聞嗣主,發喪之日以大誼立后,所立非其人,復以大誼廢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之一舉。竊伏聽於眾庶,察其所言,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有所聞於民間也。而遺詔所養武帝曾孫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時見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經術,有美材,行安而節和。願將軍詳大議,參以蓍龜,豈宜褒顯,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後決定大策,天下幸甚!”光覽其議,遂尊立皇曾孫,遣宗正劉德與吉迎曾孫於掖庭。宣帝初即位,賜吉爵關內侯。
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地節三年,立皇太子,吉為太子太傅,數月,遷御史大夫。及霍氏誅,上躬親政,省尚書事。是時,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自陳嘗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問,則辭引使者丙吉知狀。掖庭令將則詣御史府以視吉。吉識,謂則曰:“汝嘗坐養皇曾孫不謹督笞,汝安得有功?獨渭城胡組、淮陽郭徵卿有恩耳。”分別奏組等共養勞苦狀。詔吉求組、征卿,已死,有子孫,皆受厚賞。詔免則為庶人,賜錢十萬。上親見問,然後知吉有舊恩,而終不言。上大賢之,制詔丞相:“朕微眇時,御史大夫吉與朕有舊恩,厥德茂焉。《詩》不云乎?‘亡德不報’。其封吉為博陽侯,邑千三百戶。”臨當封,吉疾病,上將使人加紳而封之,及其生存也。上憂吉疾不起,太子太傅夏侯勝曰:“此未死也。臣聞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今吉未獲報而疾甚,非其死疾也。”后病果愈。吉上書固辭,自陳不宜以空名受賞。上報曰:“朕之封君,非空名也,而君上書歸侯印,是顯朕不德也。方今天下少事,君其專精神,省思慮,近醫藥,以自持。”后五歲,代魏相為丞相。
吉本起獄法小吏,後學《詩》、《禮》,皆通大義。及居相位,上寬大,好禮讓。掾史有罪臧,不稱職,輒予長休告,終無所案驗。客或謂吉曰:“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竊陋焉。”後人代吉,因以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於官屬掾史,務掩過揚善。吉馭吏耆酒,數逋盪,嘗從吉出,醉嘔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遂不去也。此馭吏邊郡人,習知邊塞發奔命警備事,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奔命書馳來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因曰:“恐虜所入邊郡,二千石長吏有老病不任兵馬者,宜可豫視。”吉善其言,召東曹案邊長吏,瑣科條其人。未已,詔召丞相、御史,問以虜所入郡吏,吉具對。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吏力也。吉乃嘆曰:“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長。向使丞相不先聞馭吏言,何見勞勉之有?”掾史繇是益賢吉。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春,吉病篤。上自臨問吉,曰:“君即有不諱,誰可以自代者?”吉辭謝曰:“群臣行能,明主所知,愚臣無所能識。”上固問,吉頓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於法度,曉國家故事,前為九卿十餘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於定國執憲詳平,天下自以不冤。太僕陳萬年事後母孝,惇厚備於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許焉。及吉薨,御史大夫黃霸為丞相,征西河太守杜延年為御史大夫,會其年老,乞骸骨。病免。以廷尉於定國代為御史大夫。黃霸薨,而定國為丞相,太僕陳萬年代定國為御史大夫,居位皆稱職,上稱吉為知人。
吉薨,謚曰定侯。子顯嗣,甘露中有罪削爵為關內侯,官至衛尉、太僕。始顯少為諸曹,嘗從祠高廟,至夕牲日,乃使出取齋衣。丞相吉大怒,謂其夫人曰:“宗廟至重,而顯不敬慎,亡吾爵者必顯也。”夫人為言,然後乃已。吉中子禹為水衡都尉,少子高為中壘校尉。
元帝(公元前48年)時,長安士伍尊上書言:“臣少時為郡邸小吏,竊見孝宣皇帝以皇曾孫在郡邸獄。是時,治獄使者丙吉見皇曾孫遭離無辜,吉仁心感動,涕泣凄惻,選擇復作胡組養視皇孫,吉常從。臣尊日再侍卧庭上。后遭條獄之召,吉扞拒大難,不避嚴刑峻法。既遭大赦,吉謂守丞誰知,皇孫不當在官,使誰如移書京兆尹,遣與胡組俱送京兆尹,不受,復還。及組日滿當去,皇孫思慕,吉以私錢顧組,令留與郭徽卿並養數月,乃遣組去。后少內嗇夫白吉曰:‘食皇孫亡詔令’。時,吉得食米肉,月月以給皇孫。吉即時病,輒使臣尊朝夕請問皇孫,視省席蓐燥濕。候伺組、徽卿,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數奏甘毳食物。所以擁全神靈,成育聖躬,功德已無量矣。時豈豫知天下之福,而徼其報哉!誠其仁恩內結於心也。雖介之推割肌以存君,不足以比。教宣皇帝時,臣上書言狀,幸得下吉,吉謙讓不敢自伐,刪去臣辭,專歸美於組、徽卿。組、徽卿皆以受田宅賜錢,吉封為博陽侯,臣尊不得比組、徽卿。臣年老居貧,死在旦暮,欲終不言,恐使有功不著。吉子顯坐微文奪爵為關內侯,臣愚以為宜復其爵邑,以報先入功德。”先是,顯為太僕十餘年,與官屬大為奸利,臧千餘萬,司隸校尉昌案劾,罪至不道,奏請逮捕。上曰:“故丞相吉有舊恩,朕不忍絕。”免顯官,奪邑四百戶。后復以為城門校尉。顯卒,子昌嗣爵關內侯。
成帝(公元前32年)時,修廢功,以吉舊恩尤重,鴻嘉元年制詔丞相御史:“蓋聞褒功德,繼絕統,所以重宗廟,廣賢聖之路也。故博陽侯吉以舊恩有功而封,今其祀絕,朕甚憐之。夫善善及子孫,古今之通誼也,其封吉孫中郎將、關內侯昌為博陽侯,奉吉后。”國絕三十二歲復續雲。昌傳子至孫,王莽時乃絕。
贊曰:古之制名,必繇象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故經謂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明其一體,相待而成也。是故君臣相配,古今常道,自然之勢也。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是時,黜陟有序,眾職修理,公卿多稱其位,海內興於禮讓。覽其行事,豈虛乎哉!
丙 乾:(公元1941~今),安徽蒙城人。著名當代內科醫學專家。畢業於安徽醫學院醫療系。副主任醫師。任安徽渦陽縣西陽鎮衛生院業務院長、內科副主任醫師,兼任鎮防保站站長,初保委辦公室主任,縣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系中華名醫協會理事。從事基層醫院臨床工作三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內科臨床,特別在心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在臨床中做了大量工作,年診療人次在萬人以上,診斷符合率及治癒率都在80%以上,在當地具有較高的群眾威信。在防疫保健和合作醫療方面,長期堅持農村衛生工作,特別在合作醫療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多年來連續被評為市縣先進工作者,並破格晉陞工資。
個人傳略入編《現代名醫大典》等大型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