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川區的結果 展開

金川區

甘肅省金昌市市轄區

金川區是甘肅金昌市下轄區,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金昌市境北部,龍首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位於東經101°34′41″-102°34′26″和北緯38°21′30″-39°00′30″之間。北、東與民勤縣接壤,南與永昌縣毗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相連,西與山丹縣搭界,總面積3019.14平方公里。金川區轄2個鎮、6個街道、27個行政村、26個城市社區。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常住人口為26038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因鎳礦儲量居全國首位譽,被為“祖國的鎳都”。

徠2018年,金川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1.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8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124.84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61.62億元,增長6.6%。2020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

歷史沿革


清康熙五年(1666年)嘉勒巴歸誠,頒授演化禪師。
雍正元年(1723年)封授莎羅奔大金川安撫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將綏靖、崇化屯合置靖化縣。
1950年10月,解放后仍沿舊制,1953年更名大金縣。
1984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設金川區。
1985年6月,撤銷金川區公署,籌建區人民政府。12月,成立金川區人民政府。同年,撤銷河西堡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河西堡鎮。新城子、朱王堡同時撤鄉設鎮。
1996年,金川區面積3077平方千米,人口17.8萬人。轄6個街道、2個鄉:新華路街道北京路街道、濱河路街道、蘭州路街道、工人新村街道、廣州路街道、寧遠堡鄉、雙灣鄉。區政府駐北京路。
2000年3月18日,寧遠堡鄉、雙灣鄉分別舉行撤鄉建鎮掛牌儀式。至此,金川區轄6個街道、2個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常住總人口204902人,其中,濱河路街道25146人,蘭州路街道14688人,北京路街道15265人,工人新村街道27187人,新華路街道32469人,廣州路街道35203人,寧遠堡鎮30938人,雙灣鎮24006人。
2001年10月13日,市政府批複金川區人民政府,同意蘭州路街道辦事處遷至桂林路,更名為桂林路街道辦事處;工人新村街道辦事處更名為金川路街道辦事處(同年12月正式揭牌);11月,金川區政府批准將新華路街道的延安路以北,天津路以東部分劃歸廣州路街道管轄。
2008年末,全區轄2個鎮,27個行政村,164個村民小組,農村人口1.27萬戶4.71萬人(不含城區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金川區常住人口22856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金川區常住總人口228561人,其中,濱河路街道31431人,桂林路街道33525人,北京路街道18653人,金川路街道47749人,新華路街道21688人,廣州路街道21623人,寧遠堡鎮34304人,雙灣鎮19588人。

地理環境


位置

金川區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金昌市境內北部,龍首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位於東經101°34′41″-102°34′26″和北緯38°21′30″-39°00′30″之間。北、東與民勤縣接壤,南與永昌縣毗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相連,西與山丹縣搭界。總面積3019.1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金川區以山地平原、戈壁綠洲為主,平均海拔1500米。南部由一系列平行山嶺和山間盆地組成,呈低山丘陵地貌;北部為戈壁沙漠,地勢由南向北傾斜。

氣候

金川區屬大陸性溫帶乾旱氣候,降水量少,光照充足,蒸發量大,晝夜和四季溫差顯著,年平均氣溫9.4℃,年日照率67%,年均降水量119.5毫米,多集中在6—8月份,年蒸發量2722毫米,年均無霜期170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2018年,金川區已探明的礦藏主要有鎳、銅、鉻、鈷、鈾、鐵、鋁、鋅、銻以及貴金屬鉑、鈀、金、銀、銥等40多種。尤其以硫化鎳為主的特大型多種金屬共生礦著稱,總儲量僅次於加拿大薩得伯里鎳礦,居世界同類礦床第二位。與銅、鎳伴生的鉑、釕、銠等稀有金屬的儲量和品位均居全國首位。非金屬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英石、石灰石、膨潤土、石油、硅石以及罕見的水晶石、玉髓瑪瑙等。
截止2012年,金川區已探明的礦藏主要有、銅、鉻、、鐵、、鋅、銻以及貴金屬、鈀、金、銀、銥等50多種。非金屬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瑩石、石灰石、膨潤土、石油、硅石、以及罕見的水晶石、玉髓瑪瑙等。

生物資源

截止2018年,金川區經濟作物有食葵、紅辣椒、西瓜、葡萄、黑瓜子、娃娃菜、油菜籽、麻籽等。除此之外還有蔬菜、藥材、青飼草、綠肥、花卉等作物。主要經濟果木有蘋果、梨、葡萄、杏、棗、桃樹等。野生植物120餘種,特產有甘草、麻黃、鎖陽、蓯蓉、枸杞、白刺果(俗稱酸胖)、秦艽等。主要栽植喬木有楊、柳、榆、沙棗、槐等;灌木有梭梭、紅沙、珍珠、檉柳、泡泡刺、忍冬、錦雞兒、野枸杞、沙棘、白刺等。有野生動物220餘種,其中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有雪豹、藍馬雞、石貂、黃羊、鵝喉羚(青羊)等。
截止2012年,金川區動植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啤酒大麥、洋芋、豆類、蔬菜、甜菜油菜籽、西瓜、黑瓜籽、蘋果梨、蘋果、、紅棗、葡萄、豬、羊、牛、雞和皮毛及野生資源甘草、麻黃、鎖陽等。

土地資源

截止2018年,金川區土地總面積為3060.2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21.4萬畝,園地面積340.10公頃,林地面積64233.43公頃,牧草地21234.05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0886.53公頃,其中城市建設用地4597.89公頃,建制鎮用地667.73公頃,村莊建設用地2617.96公頃,採礦用地2911.87公頃,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91.08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852.51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11.32公頃;其他土地178802.48公頃,其中鹽鹼地11130.69公頃,沙地8455.68公頃,裸地157951.88公頃。

行政區劃


截止2012年,金川區轄2個鎮、6個街道(濱河路街道、桂林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金川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廣州路街道、寧遠堡鎮、雙灣鎮),27個行政村、16個城市社區和27個農村社區。
1985年6月,撤銷金川區公署,籌建區人民政府。12月,成立金川區人民政府。同年,撤銷河西堡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河西堡鎮。新城子、朱王堡同時撤鄉設鎮。
1996年,金川區面積3077平方千米,人口17.8萬人。轄6個街道、2個鄉:新華路街道、北京路街道、濱河路街道、蘭州路街道、工人新村街道、廣州路街道、寧遠堡鄉、雙灣鄉。區政府駐北京路。
2000年3月18日,寧遠堡鄉、雙灣鄉分別舉行撤鄉建鎮掛牌儀式。至此,金川區轄6個街道、2個鎮。
2001年10月13日,市政府批複金川區人民政府,同意蘭州路街道辦事處遷至桂林路,更名為桂林路街道辦事處;工人新村街道辦事處更名為金川路街道辦事處(同年12月正式揭牌);11月,金川區政府批准將新華路街道的延安路以北,天津路以東部分劃歸廣州路街道管轄。
2008年末,全區轄2個鎮,27個行政村,164個村民小組,農村人口1.27萬戶4.71萬人(不含城區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金川區常住人口228561人。
2020年,金川區轄6個街道、2個鎮,26個社區、27個行政村。
下轄地區
濱河路街道桂林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金川路街道
新華路街道廣州路街道寧遠堡鎮雙灣鎮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常住總人口204902人,其中,濱河路街道25146人,蘭州路街道14688人,北京路街道15265人,工人新村街道27187人,新華路街道32469人,廣州路街道35203人,寧遠堡鎮30938人,雙灣鎮24006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金川區常住總人口228561人,其中,濱河路街道31431人,桂林路街道33525人,北京路街道18653人,金川路街道47749人,新華路街道21688人,廣州路街道21623人,寧遠堡鎮34304人,雙灣鎮19588人。
2012年末,金川區總人口21.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3萬人,鄉村人口4.8萬人。
截止2012年,金川區有漢族、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壯族、土族、裕固族、東鄉族、土家族、哈尼族、仫佬族、侗族、傈僳族、瑤族、門巴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達斡爾族等27個民族。
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常住人口為23.3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1.06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90.08%,比重與去年持平。全年出生人口1863人,出生率7.97‰,比上年降低2.65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136人,死亡率4.86‰,死亡率較上年增加0.13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3.11‰。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正式發布,在本次人口普查/甘肅各地州人口排名中,金昌市以45.82萬的人口數位居第十三,其中金川區人口數位居全市第一,金川區常住人口為26038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

截止2012年,金川區有漢族、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壯族、土族裕固族東鄉族、土家族、哈尼族仫佬族、侗族、傈僳族、瑤族、門巴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達斡爾族等27個民族。

政治


區委書記:張恆山
副書記:周益民
常委:義戰鷹、周益民、張恆山、呂在文、劉國祿、葉先春、張福清、王世江、高榮魁、厙運亨、薄純林

經濟


綜合

2018年,金川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1.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8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124.84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61.62億元,增長6.6%。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3:65:3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81736元(摺合12352美元),比上年增長9.3%。
2018年,金川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8%,同比上漲1.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指數上漲1.9%;衣著類價格指數上漲3.0%;居住類價格指數上漲0.3%;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指數上漲1.5%;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指數上漲1.9%;醫療保健類價格指數上漲3.6%;教育文化及娛樂類價格指數上漲2.1%;其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指數上漲1.0%。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漲1.8%。建築安裝工程價格指數上漲6.5%;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漲20.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上漲5.1%;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上漲7.2%;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3.5%。
2018年,金川區實現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0.4%;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23億元,同比增長15.1%。
2018年,金川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6%。共實施投資項目238項,其中:續建項目114項,新開工項目124項;本年投產項目75項。
2018年,金川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61.45%。商品房銷售面積17.23萬平方米,下降8.59%,其中:住宅14.3萬平方米,下降2.05%。
2018年,金川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781元,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9元,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035元,恩格爾係數為25.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971元,恩格爾係數為23.9%
2012年,金川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91.5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6.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6億元,比2011年增長7.25%;第二產業增加值159.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7.28%;第三產業增加值29.62億元,比2011年增長14.95%。人均生產總值達83244元(摺合13186美元),比2011年增長16.4%。
金川區實現區級地方財政收入29302萬元,比2011年增長20.08%;財政支出76225萬元,比2011年增長15.74%。

第一產業

2018年末,全區耕地面積21.4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8.94萬畝,較上年增加0.9萬畝,同比增長3.18%。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29萬畝,減少0.006萬畝,減少0.31%。小麥播種面積3.01萬畝,減少0.02萬畝,減少4.86%;玉米面積16.11萬畝,增加0.17萬畝,增長1.09%。油料面積2.09萬畝,減少0.095萬畝,下降4.38%。;蔬菜面積5.24萬畝,增長1.07萬畝;青飼料0.36萬畝,增加0.0004萬畝。
2018年,金川區申報部級、省級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9個,其中部級2家,省級7家,建成規模化養殖小區41個。全區規模養殖戶達到2860戶,養殖大戶366戶。全年肉豬出欄1.06萬頭,下降15.87%;肉羊出欄6.07萬隻,上升4.98%;肉牛出欄0.3萬頭,增長86.79%。
2018年,金川區當年完成造林面積0.4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0.4萬畝。年末實有封灘(沙)育林(草)面積19.2萬畝。種植國槐、沙棗、新疆楊、榆樹等喬木3.2萬多株,栽植紅柳、梭梭、紫穗槐等灌木近70萬株,有效擴大了生態建設成效。
2018年,金川區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4.7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7%;農用拖拉機0.94萬台,增長2.2%。全年機耕面積24.3萬畝;機播面積16.57萬畝;機收面積16.4萬畝;機電灌溉面積17.2萬畝,農機化作業總面積達到75.07萬畝。
2020年4月14日,金川區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2012年,金川區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3.13萬畝,較2011年增加1.11萬畝,同比2011年增長5.0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47萬畝,比2011年減少0.08萬畝,下降0.76%。小麥播種面積5.91萬畝,與2011年持平;大麥播種面積0.08萬畝,比2011年減少0.18萬畝,比2011年下降69.23%;玉米面積4.21萬畝,比2011年增加0.2萬畝,比2011年增長4.99%。油料面積3.52萬畝,比2011年增加0.76萬畝;果用瓜類面積0.7萬畝,比2011年增加0.05萬畝;蔬菜面積5.5萬畝,比2011年增加0.76萬畝;青飼料2.05萬畝,比2011年增加0.11萬畝。

第二產業

2018年,金川區實現工業增加值94.76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0.17億元,同比增長12.8%。
2018年,金川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06.9億元,同比增長5.35%;企業營業利潤35.48億元,較上年凈增17.02億元。
2徠018年,金川區建築業完成總產值112.3億元,增長5.9%,實現增加值30.5億元,增長3.2%。全部建築企業簽訂合同金額147.82億元,下降3.1%。本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81.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萬平方米,增長0.94%;房屋竣工面積160.68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7.16萬平方米,下降4.27%。
2012年,金川區工業實現增加值140.79億元,比2011年增長17.65%,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139.6億元,比2011年增長20.61%。地方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6.6億元,比2011年增長20.32%。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32.22億元,比2011年增長21.7%;實現利稅總額22.55億元,比2011年下降52.93%。

第三產業

2012年,金川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3億元,比2011年增長17.64%。從銷售情況看,批發業銷售額33.34億元,比2011年增長33.67%;零售業銷售額35.5億元,比2011年增長29.95%;住宿業營業額1.29億元,比2011年增長27.28%;餐飲業營業額7.57億元,比2011年增長34.34%。
2018年,金川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18億元,比上年增長7.2%。從銷售情況看:批發業銷售額65.94億元,增長8.4%;零售業銷售額67.84億元,增長11.8%;住宿業營業額1.71億元,增長1.4%;餐飲業營業額16.86億元,增長10.6%。
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個體工商戶戶數年末達到15937戶,同比增長6.1%;從業人員29523人,增長5.7%;註冊資金15.17億元。私營企業4517戶,增長13.2%;從業人員34758人,減少0.46%;註冊資金146.1億元。
2018年,金川區共引進及續建招商項目104項,其中:新建36項,續建13項,建成55項,到位資金13.75億元,當年完成投資13.7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20億元)的68.75%。
2018年,全區年末固定電話達4.5萬戶,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4.27萬戶,農村固定電話用戶0.2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48.86萬戶,增長26.06%。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12.67萬戶,增長22.53%。
2018年,金川區郵政業務總量3947萬元,其中:快遞業務1653萬元。訂閱報紙418萬份,同比下降2.68%;雜誌22.54萬份,下降12.2%。
2018年,金川區共接待旅遊人數227萬人(次),同比增長20.33%;實現旅遊收入14.37億元,增長26.2%。
2018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272.46億元,比年初增加25.3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0.26%,其中:住戶儲蓄存款161.02億元,比年初增加13.85億元,增長9.41%。各項貸款餘額為249.46億元,比年初增加22.93億元,同比增長10.12%,其中:年末個人消費貸款餘額31.99億元,增長3.23%。
2018年,金川區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為175.52億元,較上年下降48.21%;託管市值總額為12.08億元,下降15.94%;2018年新增開戶4840戶,在冊總戶數99789戶。
2018年,金川區各類保險機構全年保費收入11.71億元,增長12.2%。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47億元,下降8.2%;賠付支出1.68億元,增長34.4%。壽險保費收入9.25億元,增長19.35%;賠付支出2.374億元,增長44.5%。

文化


民俗

社火
金川區城鄉各村社的民俗表演活動,各村社在形式和內容上獨具異彩,表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社火隊一般有一、二百人組成。傳統扮相大概有祭祀、百戲、樂舞、民間雜耍等組成。基本內容有舞龍、舞獅、高蹺、旱船、各種歷史戲劇人物角色有老牛推車、霸王鞭、還有彩旗、鑼鼓等。社火主要以民間祭祀送春為主,春官出行,各類儀仗陪同,鼓樂齊鳴,賦予傳統特徵。
婚嫁禮俗
金川區民間婚嫁禮俗源遠流長,範圍廣泛。傳統婚姻必須經過如下程序:
1.納采,也稱提親。
2.對八字。女方家同意男方議婚後,男女雙方都要請陰陽先生對各自的生辰八字,對屬相結合是否相配,進行卜算。
3.相親。雙方議婚認定了婚姻后,選定一個吉日,男方到女方家相親,帶必要的禮品錢物。禮品有面蒸“合苞”。
4.遞換手。男女相親見面,雙方同意這樁婚姻,就相互交換一件信物,稱“遞換手”。
5.送婚。民間男女相許婚約,男方送給女方家一些彩禮做聘禮。
6.過禮。男方準備迎娶女方時送的最後一次禮稱“過禮”或“大禮”。
7.定日子。過禮之後雙方商議選擇嫁娶的日子。男女雙方都要邀請各自的親戚好友來參加婚禮。
8.男方家要裝扮洞房,在床上撒上五穀雜糧、核桃、糖果,張貼“囍”字,窗子上貼喜花。結婚的這天,新郎要披紅戴花,隨娶親的隊伍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子。
9.女子出嫁時要穿戴婚衣,按習俗請人“絞臉開面”等。
10.迎親。男女家得知娶親的人就要到村進宅,都要前去迎接,並招呼娘家人喝迎風酒、喝空茶。
11.拜天地。男女雙方行大婚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要夫妻對拜。
12.婚宴。男女雙方要辦席酒招待賓客。

傳統文化

小曲
金川小曲子。是流行甘肅省民勤,武威,永昌,等地的曲牌體地方小劇種。因金川區和民勤縣水土相連。自清中葉起,金川區小曲就和民勤小曲相融和民勤小曲相比。金川小曲曲調豐富,最流行的有50多種。表演帶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時蹦蹦跳跳,女角唱時搖搖捏捏。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戲,人又稱“地蹦子”。角色行當最初僅有小生、小旦、小丑稱“三小戲”后發展為生、旦、凈、丑等行當俱全。
剪紙
剪紙在金川農村流傳已久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是用剪刀在紙張上剪刻出的藝術品,用剪紙特有的符號或圖騰樣式表達特定的內涵。金川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花邊、吉祥圖案、物品、建築、圖畫、書法等。

社會


科技事業

2018年,金川區共有科技機構2個,組織實施科技項目7項,共涉及項目承擔單位15個,安排區級科技三項費19.5萬元。全年開展農業技術培訓9期,其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106人(次),農民科技培訓550人(次)。
2012年,金川區級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6項,引進示範農作物新品種38個,安排區級科技三項費50萬元。完成各類農業技術培訓10期,培訓人員1800人次。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有中小學學校24所,其中:小學13所,初中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完全中學1所,普通高中3所;在校中小學生27943人,其中:高中生5494人、初中生7766人、小學生14683人;中小學專任教師2012人。現有幼兒園45所,其中:公辦5所,企業辦7所,民辦33所(包括分園);在園幼兒7132人,專任教師52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99人,專任教師31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042人,專任教師98人。高等教育機構2個,在校學生5136人,專任教師179人。全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9.82%,“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8.2%。2018年,全區參加高考2682人,本科以上上線1712人(含三本),上線率63.83%;一本上線758人,上線率28.26%;專科以上上線率90.16%。基礎教育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38.52萬平方米。
截止2012年,金川區現有普通中小學25所(不含私立學校);在校中小學生30742人,其中,高中生5799人、初中生8627人、小學生16316人;中小學專任教師2129人。截止2012年,有幼兒園25所,其中,公辦7所,民辦18所;在園幼兒6811人;教職工人數535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86人,教職工人數31人。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1.85%;中小學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普通高考專科以上上線率91.2%,錄取率90.6%。全年共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6173平方米。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共有涉及文化產業機構190個。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2個,公共圖書館3個,公共數字圖書館1個。已建成農家書屋49個,鎮綜合文化中心2個,村文化室27個,社區文化中心16個。全年轄區圖書館共借閱圖書近56.6萬餘冊,接待讀者64萬餘人次。
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共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及轉播台4座。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83%和98.94%。數字電視轉換率達到100%。全年組織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61場(次),組織放映城市社區公益電影101場(次)。
截止2012年,金川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2個,公共圖書館2個,公共數字圖書館1個。建成農家書屋49個,鎮綜合文化中心2個,村文化室27個,社區文化中心16個。2012年共投入資金288萬元,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區級支中心1個,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45個。
金川區共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及轉播台3座,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3.82%和95.95%。全年組織放映農村公益電影464場(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1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鄉鎮衛生院2個。年末實有病床數2099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203人,其中:執業醫師622人,註冊護士1083人。個體私人診所140戶,從業人員253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100%。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106.95;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100%;嬰兒、5歲以下兒童和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2.14‰、2.67‰和1.60‰;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婚前醫學檢查率達到15.31%。
截止2012年,金川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9個(不含私人診所),其中,醫院8所,鄉鎮衛生院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年末實有病床數1272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8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19人,註冊護士614人。個體私人診所123戶,從業人員324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100%。孕產婦死亡率為0;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100%;嬰兒、5歲以下兒童和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252%、1.318%和0.923%;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9.86%以上;婚前醫學檢查率達到89.7%。

社會保障

2018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823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7069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673人,登記失業率為2.83%。全年培訓城鄉勞動力3411人,輸轉1.8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9億元。
截至2018年末,金川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為63200人,參加城鎮職工失業保險人數6302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99158人。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際參保人數為114753人,參保率達到106.37%;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794人,參保率達到96.12%。全年共發放醫療救助金863.61萬元,救助1805人,資助參保參合11500人,資助金額達251.58萬元。
2018年全面完成城鄉低保,特困供養提供服務。全額標準為每月674元,城市低保標準提高7.6%,農村低保標準由3500元提高到3720元,城市特困供養標準由9768元提高到10510元,農村特困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由7497提高到8067元。全區共對9076人,共計4368戶,發放城鄉低保4019.6萬元。共建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4個,覆蓋率達到87.5%;建成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5個,覆蓋率達55.6%。全年續建城市保障性住房總面積1.04萬平方米,其中公租房建設面積1.04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1959套(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975戶(次),5080人(次),共計:147.2萬元。

旅遊


三角城
三角城
三角城遺址
三角城遺址位於金昌市市區西北15公里的雙灣鎮三角城村北側,佔地面積約430萬平方米,是一處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大型遺址,由三角城城址、西崗墓群、柴灣崗墓群、上土溝墓群、蛤蟆墩墓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等部分組成。
金川公園
金川公園
金川公園
金川公園位於城市中心區,公園路中段,慶陽路北側,總佔地面積29.9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3.5萬平方米,綠地面積18.9萬平方米,是我市集休閑、娛樂、運動健身、旅遊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金川公園享有“河西第一園”、“塞上明珠”和“沙海園林”之稱。
亥姆寺
亥姆寺
亥姆寺
亥姆寺位於亥姆山下,寺因半山窪一石窟中供奉著“孩母娘娘”的石佛像而建,並因此得名,這座龍首山支脈的山也因之改稱孩母山孩母寺(即亥姆寺)位於金川區寧遠堡鎮向西約17公里處的孩母山,寺院附近有亥姆寺石窟(又稱孩母洞)遺址。亥姆寺原有“大雄寶殿”、“三寶佛殿”、“孩母娘娘殿”等殿宇七座。
金川區博物館
金川區博物館
金川區博物館
金川區博物館位於金川區雙灣鎮三角城村,籌建於2012年4月,2012年11月落成開放,是金川區第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館舍由村辦小學改建而成,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布展總面積600平方米。博物館設有“四廳一院”,即歷史文物展廳、書法美術展廳、民俗文化展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及農村數字影院,是徵集、收藏、陳列和研究金川區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拐子湖以南。面積4.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堪稱”沙漠珠穆瑪峰”。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堪稱巴丹吉林“五絕”。

獲得榮譽


2019年7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名單。
2020年1月8日,入選甘肅省縣域競爭力十強縣。
2019年11月25日,被評為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4月,入選由《小康》雜誌社聯合多個國家權威部門和專業機構開展的“2020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榜單。2020中國凈水百佳縣市。同年5月26日,被甘肅省交通運輸廳評為“2019年度甘肅省ETC發行服務工作先進縣”。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