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濱

北京廣陽博海醫院院長

張海濱,男,漢族,1968年出生,遼寧省瀋陽人,現居住北京市房山區。

人物介紹


張海濱,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后、中國中醫科學院二站博士后,精品新鮮中藥系統臨床應用治療疑難病踐行-倡導-推廣專家。現任北京廣陽博海醫院院長、北京市中草藥示範基地負責人,房山區政協委員,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硬皮病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肺病科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學科帶頭人,北京市中醫藥文化旅遊示範基地負責人,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做客鮮藥專家,2012年獲得法國拉嘎爾德市榮譽勳章。
張海濱早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6年制本科。1992年,本可留京的他,在家鄉父老的深切盼望下,回到了瀋陽市郊的區中心醫院。在1993年初,創建了脈管炎研究所,擔任學科帶頭人,從事周圍血管病風濕免疫病的科研與醫療工作,因醫院地處郊區,在春夏秋三季有少量野生鮮葯可用。
張海濱[北京廣陽博海醫院院長]
張海濱[北京廣陽博海醫院院長]
張海濱,早年就讀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後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6年參加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進行新鮮中藥的深入研究。參與國家級、省級課題5項,撰寫論文20餘篇。
張海濱博士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在肺纖維化、血管纖維化、皮膚纖維化、硬皮病等風濕免疫病、肺動脈高壓、周圍血管病等領域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深入研究,不斷尋求中醫藥現代化的創新和整合。兩次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不僅有深厚的中醫理論造詣,而且對現代醫學也有深刻理解,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將兩者融匯貫通,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上述疑難病的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獨到的認識和治療方葯。
經過大量的臨床工作,他發現要想攻克更多的疑難病必須以科技為先導,要在新鮮中藥上尋找突破點,於是本科畢業後進一步學習,先後師從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著名長江學者田金洲教授攻讀碩士學位、著名中醫學家姜良鐸教授攻讀呼吸內科專業醫學博士學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師從我國著名中醫血液病專家孫偉正教授,從事新鮮中藥治療肺纖維化的博士后課題研究。

主要貢獻


1、創立並實現疑難病四元康復體系
張海濱博士總結長期實踐經驗,針對疑難病的複雜性、頑固性特點,創立了突破疑難病難點的四元康復體系,率先創建了全國首家系統應用新鮮中藥的臨床基地,在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硬皮病等疑難病的治療上取得良好療效,突破了諸多疑難病治療的難點。
疑難病四元康復體系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以科技為先導認識疾病、評價治療效果、指導治療方向; 2 以精品新鮮中藥為工具作為療效的重要支撐點;3.整合多種有效治療手段、拓展給葯途徑;4.養治結合,身心同治。
1.1、以科技為先導,認識疾病、評價治療效果、指導治療方向
他邀請多方醫藥學專家組成學術協作委員會,緊密協作,跟蹤掌握多種疑難病的世界前沿科研最新動態,借鑒其科研思路,取長補短,吸收優秀診斷治療技術。
例如對肺纖維化的治療,除採用肺CT片做為階段性核心標準評價肺病變組織狀態,總結階段性治療成果外,還引入動態過程分析方法,在國際通用的六分鐘步行試驗和指端血氧分析方法基礎上,進行改良和細化,對患者不同狀態下實時監測,及時反映肺部病變組織的康復情況。這種肺部病變組織康複檢測方法更能反映患者肺的功能狀態,對人體無損傷,可隨時進行,費用相對低廉、易於接受,而且更直觀、方便,快捷的分析患者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有助於取得更加顯著的療效。
1.2 以精品新鮮中藥為工具作為療效的重要支撐點
張海濱在長期從事疑難病治療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葯源因素對疑難病療效的影響,因而離開了省級三甲醫院,在北京市房山區郊區創建了新鮮中藥臨床用藥基地,從根本上解決了影響藥效的若干問題,為臨床醫療提供了大量精品新鮮中藥。
由於精品新鮮中藥的系統應用,並隨著使用經驗的逐漸豐富,從而成功的突破了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硬皮病等風濕免疫病及心腦血管病等多種疑難病治療難點,使得對多種國內外醫學認為無法逆轉的疑難病獲得成功治療。多年來,全國各省地及海外,諸如美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疑難病患者慕名前來求醫。
精品新鮮中藥在疑難病治療中的攻堅作用,生動地體現了“手巧不如家什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二句諺語在醫學領域的深遠意義。
1.3、整合多種有效治療手段、拓展給葯途徑
張海濱在傳統口服中藥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鮮中藥揮發性成分含量高、活性強的獨特優勢,開展了行之有效的外敷、葯浴等治療方法,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
尤其是新鮮中藥的霧化吸入方法,使揮發性有效成份通過肺泡直達肺部病灶發揮治療作用。這種治療方法對如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慢性支管炎等許多肺部疾病有著強大優勢作用。
新鮮中藥外敷,其揮發性成分在具有直接治療作用的同時,還起到引經葯(引葯至病所)的作用,在治療硬皮病、白癜風等皮膚癥狀上展示出其強勢作用。
1.4、養治結合,身心同治
眾所周知“三分治,七分養”,是說“治療”對疾病康復的作用佔三成,而正確調養所起的作用有七成之重。然而在一般情況下,醫生大多重視醫療這一環節,而針對患者自身進行有效調養這一重要元素所做的工作是不夠的。對於調養環節中心理情緒因素的認識,則更是當前主流醫療實踐中的一個盲區。
大量實踐經驗顯示,如果患者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往往使治療難度加大,並可能使病情加重;而良好的心態,可以使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張海濱在重視精心治療的同時,就患者身體、心理兩大方面的調養進行系統疏導,一方面使患者身體得到恰當的鍛煉,另一方面使患者有愉快、平和、健康的心態,這些綜合方法對疾病的治療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
四元康復體系對許多疑難病的治療、康復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值得醫、患雙方共同參考。
2 對精品新鮮中藥文化弘揚及科學應用的示範導向作用
新鮮中藥的應用歷史源遠流長,始遠古春秋、經秦漢隋唐、歷宋元明清、至辛亥無數著名醫家用鮮葯、論鮮葯。然而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無法突破種植、物流運輸、儲存等技術瓶頸,使新鮮中藥的廣泛使用成為夢想。
2.1從提升中藥療效的源頭入手,創建全國首家精品鮮葯臨床用藥基地
張海濱在省級三甲醫院長期從事疑難病科研及治療工作,查閱歷代醫家文獻,整理總結成功用藥經驗,結合親身臨證實踐,深刻認識到精品新鮮中藥的巨大療效優勢,然而一直苦於鮮葯葯源的匱乏。於是在2006年毅然開三甲醫院,選址北京市房山區郊區的永定河畔,他在當地政府及社會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啟動了臨床鮮葯基地建設項目。
在6年的努力中,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篩選出100多種適合房山區自然地理、氣候環境的中藥材品種。現已基本掌握了一整套新鮮中藥反季節、無公害種植方法,新鮮中藥溫室大棚種植技術趨向完善,在種植的各個環節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到2012年9月,新鮮中藥基地成為國內最大的臨床鮮葯基地,佔地100餘畝,鮮葯溫室大棚30棟,種植中藥材100餘個品種。
2011年底,鮮葯基地被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指定為“北京市首批自采、自種、自用中草藥示範基地”。
2011年9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副部長及衛生局相關領導到鮮葯基地考察、指導工作並題詞。
2.2 提出精品新鮮中藥理念
張海濱博士分析認為,當前應用的中藥干葯及飲片源於二千多年前的醫療實踐。因為歷史上局限於當時的科技條件,醫生無法隨時用到多品種的鮮葯,在此情況下別無選擇,只能用干葯。也可以說干葯的應用,如同吃乾菜一樣是無可奈何的選擇。藥材中的許多藥效成分隨著儲存時間的加長而衰減、轉化,療效也相應降低。
在近幾十年來,由於中藥野生資源漸至枯竭,極少量優質中藥缺少合適的市場渠道,處於賣難、買難的兩難境地。大多數中藥材轉為葯農的自發人工種植,而藥材的人工種植尚缺乏有效的質量把控標準。很多藥材在種植過程中有機肥的投放比例極低,而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其生長周期也沒有達到相應的生長年限。許多因素嚴重影響著人工種植的藥材的藥效品質。
張海濱博士基於以上原因提出精品新鮮中藥理念,認為精品新鮮中藥應有具備如下幾點
(一)在種植過程中不用化肥、農藥,模擬原生態環境種植;
(二)藥材要有足夠的生長周期;
(三)以新鮮中藥為原料,保持在新鮮狀態下的動植物葯及用鮮品剛炮製的未經長期儲存、炮製后短期內就使用(以保證藥效成分的丟失與異向轉化較少)的動植物藥材。
大多數新鮮中藥與傳統干品中藥相比,很多鮮葯具有雙維性,即在具有較傳統干葯相同有效成分並且更加充足的特點外,還具備干葯所沒有的活性成分,因此它更有活力、更有生機,在治療頑固性疾病時更能發揮它的活性優勢。
2.3 提出中藥葯齡理念
在當今的中藥市場上,判斷是否可以出售基本上是以重量及大小做為常用標準,這是不完全正確的。當前很多多年生中藥材在化肥及農藥、激素催生的人工種植情況下,一年或幾個月催生的中藥就能達到三年自然生長的重量。還有一些中藥本是多年生的中藥就是一年就收了,這樣未成熟的藥材在治療一些疾病所需的有效成分顯得就不是很足。
張海濱博士根據古今文獻及實踐經驗提出:多數植物類中藥材的生長時間是影響藥效成分重要因素,需要有足夠的生長周期才能保證藥效成分的逐漸積累。因此提出中藥葯齡的概念,以提高醫藥界專業人士對藥材生長時間這一影響藥效因素的認識。葯齡概念的推廣將對提高中藥材品質有重要指導意義。
2.4 與關注媒體、機構互動,大力弘揚推廣新鮮中藥
張海濱在應用新鮮中藥治療多種疑難病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顯示出新鮮中藥的強大療效優勢。為了能使鮮葯的優勢造福於更多疑難病患者,張海濱從不保守,而是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弘揚新鮮中藥的療效優勢。
張海濱對於疑難病的獨特治療方法受到新聞部門的重視,中國中醫藥報、健康報、京華日報等均做了文字及圖片報告。北京衛視北京您早、北京新聞,進行了新聞報道。在2012年6月,他受北京衛視養生堂的邀請做客《養生堂欄目》,做了《陽台上的鮮藥房》系列專題節目。2012年9月28日,張海濱給北京市100多位中醫藥專業人士做了鮮葯的栽培與應用講座,並帶領學員到他的臨床鮮葯基地觀摩學習。
由於張海濱博士的倡導,對精品新鮮中藥在臨床醫療、養生保健領域的應用及精品中藥產業發展起到強大的推進作用。
3、成功突破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的治療難點
張海濱博士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完成了“新鮮中藥治療特發性纖維化的臨床研究”博士后工作報告,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校長匡海學教授、全國著名中醫血液病專家(中華中醫藥血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偉正教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周亞濱副院長、黑龍江中醫研究院院長張佩青教授等著名專家一致認可。
張海濱提出了“新鮮中藥截斷逆轉肺纖維化的多層分階段治療戰略”。從數以千計的動植物葯中篩選出一批抗肺纖維化有效品種;改進了藥物的炮製煎煮工藝路線;在給葯途徑上,開發了呼吸道直接給葯的方法和設施,充分利用了新鮮中藥揮發性成分在抗肺纖維化方面的優勢作用,療效迅速直接;啟用精品新鮮中藥,選擇其某一特定部位,使藥效更強,從而解決了一些治療上的難點。
針對不同類型的肺纖維化確立了以新鮮中藥為主、中西並用、結合不同的氧療及肺康復鍛煉方案,迅速控制病情發展,糾正免疫紊亂,逐步逆轉肺纖維化的系列方法。使得大量肺纖維化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提升,肺部CT逆轉改善,重新回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
2012年1月,由於張海濱呼的呼吸病科研團隊在治療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被中國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十二五”肺病科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4、在硬皮病治療領域取得較大進展
通過對硬皮病病因病機的研究,提出了“硬皮病陽虛風熱痰毒”學說、“硬皮病皮膚生態”理論。針對硬皮病的微血管異常、皮膚萎縮潰瘍、皮膚瘙癢及色素異常、肺間質纖維化、心腎損害、關節攣縮等臨床突出問題,尋求中醫藥現代化的創新和綜合,開發了卓有成效的治療手段和方葯製劑。
由於我院鮮葯基地提供眾多品種的新鮮中藥,為突破疑難病治療難點的提供了有效工具,我院在治療疑難病方面的顯著成效獲得各級政府的肯定,
治學格言:學習+不發展=倒退,學習前人經驗+與時俱進=繼承。
辦醫宗旨:弘揚新鮮中藥,功在當今;祛頑疾治未病,利在千秋。
行醫準則:大醫精誠、德潤五洲。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以無愧於患者的每一份信任,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以完成患者的真誠重託。
學術專長: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等呼吸系統疾病、硬皮病、類風濕、紅斑狼瘡等風濕免疫病,皮膚病、腦血管病等有獨到的學術研究和臨床經驗,擅長中醫藥治療多種婦、兒科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