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血管病
周圍血管病
臨床上將心腦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統稱為周圍血管病,包括動脈、靜脈及淋巴三個系統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周圍血管疾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高發病種,若長期不愈,病情將呈進行性發展,重者將導致截肢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中國現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約有50萬條腿因脈管病、糖尿病足(壞疽)被高位截肢,200萬隻腳(腿)壞疽、潰爛無法癒合。專家指出,此類疾病不容小視,應及時到專業周圍血管病醫療機構進行診斷治療。
疾病分類:血管外科
現如今臨床檢查外周血管病變主要方法包括:(1)觸診足背動脈、脛后動脈等動脈搏動是否減弱或消失。(2)踝肱指數(ABI)測定:ABI是踝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ABI<0.9提示有動脈閉塞可能;ABI<0.8動脈閉塞可能性高;0.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高頻彩色多普勒(HCDU)。
中西藥物治療的適應症為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塞、慢性供血不足及動脈痙攣性疾病,包括溶栓、抗凝、祛聚、擴管、降纖以及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等藥物。常用的西藥有尿激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配、已酮可可鹼、克栓酶、前列腺素E、阿斯匹林、抵克力得等。
手術治療是周圍血管病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周圍血管損傷需要進行的血管吻合和修補術、血管搭橋手術、靜脈瓣膜修補術以及截肢手術等,在與藥物相結合的治療中,可以起到縮短療程、提高療效、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但手術治療存在著適應症範圍窄、手術併發症及術后高達30%的再狹窄率等問題。
介入血管治療是近十多年來開展起來的新型治療方法,它使得血管外科疾病的診療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傳統的外科手術相比,介入手術具有損傷小、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低以及病人恢復快等優點。如經皮經腔球囊導管血管成形術(PTA)、腔內血管支架植放、動脈硬化斑塊旋切、激光血管成形術、血管栓塞術等,現如今已廣泛應用於動脈擴張症、動脈阻塞性疾病、動靜脈炎及部分靜脈疾病的治療。但是,介入治療也存在著費用昂貴、術后再狹窄等問題。
周圍血管病,在祖國醫學當中早有記載,《醫宗金鑒》、《外科正宗》均有詳盡記載。諸如:脫疽、壞疽、脈管病等。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陰寒客於脈絡,寒凝血瘀,血瘀血滯,瘀久化熱,熱毒壅滯,血敗化腐。
臨床上將心腦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包括動脈、靜脈及淋巴三個系統的疾病統稱為周圍血管疾病。肢體疼痛是周圍血管疾病最常見的癥狀,了解疼痛形成的原因,對於及時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非常關鍵。常見的疼痛原因有:
①缺血性疼痛:由於肢體血液循環障礙,發生營養障礙所致。多見於趾(指)部疼痛,夜間疼痛加重,當肢體缺血嚴重時,則疼痛更為明顯。
②血管痙攣性疼痛:由於血管痙攣而出現肢體疼痛,多呈陣發性,患肢冰涼,出冷汗,呈蒼白色。發作后癥狀逐漸緩解。
③缺血性神經痛:由於肢體嚴重缺血和營養障礙改變,而發生缺血性神經炎所致。肢體常有麻木,出現針刺樣或觸電樣疼痛,向肢體遠端放射。肢體上可有大小不等的麻木區,感覺、痛覺遲鈍或消失。
④感染性疼痛:肢體發生潰瘍或壞疽繼發感染,由於局部感染和壞死組織的刺激而引起。常在局部發生劇烈疼痛(熱痛),多在夜間加重。
⑤異物刺激性疼痛:肢體發生潰瘍或壞疽時,創口內遺留死骨,敷料乾結,或局部應用刺激性藥物等,均可引起局部疼痛,有時為劇烈疼痛。
正確診斷周圍血管病,必須密切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周圍血管病的癥狀及臨床表現有:
一、疼痛:
肢體疼痛是周圍血管病常見癥狀,也是促使病人就醫的主要原因。疼痛又分以下幾種情況:
周圍血管病
①運動性疼痛:指伴隨運動所出現的不適癥狀,包括供血不足部位所出現的倦怠、鈍痛、緊張或壓迫感、痙攣性疼痛、銳痛,或者在患部出現明顯的麻木感。
②體位性疼痛:是指肢體位置變化時,可以激發或緩解的疼痛。
③溫差性疼痛:指因溫度改變而激發肢體疼痛,復溫后又能緩解。
④特發性疼痛:多位於小腿和足部,好發與夜晚,程度劇烈,持續時間數分鐘至20分鐘,按摩局部肌肉或起床行走後可緩解。
持續性疼痛(靜息痛)——是指肢體在靜止狀態下產生的疼痛,疼痛持續存在,尤以夜間為甚。動脈性靜息痛包括:
①發生缺血性神經炎,由於動脈急性或慢性閉塞導致供血障礙,引起缺血性神經炎而使肢體持續性疼痛。
②發生營養障礙性靜息痛,肢體因缺血引起營養障礙性潰瘍或壞疽時常伴有局部持續性劇烈的疼痛,壞疽前期也可產生這樣的疼痛。
二、皮膚溫度異常:皮膚溫度變化主要取決於肢體的血流量,多者潮熱,少者寒冷。
三、皮膚顏色異常:
①皮色改變。異常皮色改變常見有發紅、紫紺和蒼白三種。
②色素沉著。皮膚色素沉著都位於小腿遠側1/3的“足靴區”,常見於靜脈淤滯的肢體。
四、感覺異常:
周圍血管疾病的病變影響到神經干時,則可以出現神經受損癥狀。“倦怠感”是在行走後不久,小腿出現的疲勞、沉重、倦怠感覺。神經受到病變刺激,呈激惹現象時表現為針刺感、蟻行感,神經進一步受損則出現麻木感覺。
五、肢體增粗或萎縮:
腫脹——肢體腫脹多發生於下肢,是因組織液外滲入組織間隙所造成,分為:
①靜脈淤滯性腫脹:一般為凹陷性水腫,按之較軟,愈向遠側愈明顯,多伴色素沉著、皮下組織炎症和纖維化、“足靴區”潰瘍等。
②淋巴性腫脹:淋巴性腫脹為凹陷性水腫,按之硬韌,腫脹分佈廣泛,遠側明顯,多自足趾開始逐漸向近側蔓延,皮膚和皮下組織增生變厚。
萎縮——肢體或趾(指)變細、瘦小、萎縮。
增長——在血管疾病中,引起肢體增長的原因多為先天性動靜脈瘺。
局限性隆起——皮膚或皮下結節引起局部性隆起大多數不屬於血管疾病,僅有少數源於血管病變。
六、腫塊:
血管疾病引起的腫塊一般較軟。①搏動性腫塊:腫塊具有血管樣的搏動稱為搏動性腫塊,一般與疾病有關。②無搏動性腫塊:質地柔軟、具有局部皮膚改變和可壓縮性是血管病無搏動性腫塊的特點。
七、潰瘍和壞疽:嚴重或後期的血管疾病,影響組織血液供應,常常併發潰瘍或壞疽。
潰瘍——①缺血性潰瘍:是動脈病變引起的,由於動脈閉塞病變影響皮膚血液循環,以至組織缺氧而形成潰瘍。②郁滯性潰瘍:多由靜脈病變引起,常見下肢靜脈曲張和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及靜脈血液迴流障礙導致局部郁滯性缺氧,從而併發潰瘍。③神經性潰瘍:多由於脊髓損傷、脊髓癆或脊髓空洞所引起。
壞疽——肢體出現壞死病灶,提示血液循環供應局部的營養不足以維持靜息時組織的代謝需要,以致發生不可逆轉的組織壞死變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簡稱脈管炎,發病年齡一般在20~45歲之間,多發於小腿及足部,發病初期患肢明顯發涼、怕冷、麻木或針刺樣疼痛,行走時足底有墊物感。肢體易疲勞,行走一段距離后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才能繼續行走,該癥狀在臨床上叫間歇性跛行。中期患肢疼痛加重,動脈搏動消失、表面皮膚粗糙且成紅紫或變白、汗毛脫落、趾甲增厚變形、肌肉萎縮。後期出現感染潰瘍,指(趾)壞死,形成“脫骨疽”。
周圍血管病
動脈硬化閉塞症臨床表現和脈管炎基本相同,該病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齡55.01歲,男性多於女性,通常發病急促,出現原因不明的肢端壞死(如未發現的糖尿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或腦血管疾病等。隨著這些中老年性疾病發病率的升高,提醒患有以上疾病的中老年朋友,應多加註意防範。
面對該病有不同發病階段及癥狀的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常見病症:
1、靜脈曲張
對於該病症,目前醫學界主要採用的治療方法是介入定位導融術和激光療法
2、靜脈炎、脈管炎、老爛腿、雷諾氏症
因為此類病症已經發展為炎症。可採用“細胞再生五聯療法”,專家介紹,此類細胞為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的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多種功能細胞,幹細胞再生五聯療法作為血管再生的新技術為解除患者的痛苦燃起了新的希望。細胞再生是根據細胞可以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新生血管的原理,將細胞移植到缺血的下肢內,移植后相當於播下能夠生成新毛細血管的“種子”,可以逐漸分化形成新的毛細血管改善和恢復下肢血流,修復損傷達到根本治療腿部炎症的目的。
3、動脈硬化閉塞症
根據動脈血栓、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性脈管炎的病因病理特點以及各種治療方法的優勢與弊端,當前醫學界專家,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臨床應用,成功研製出“股動脈介入療法”。“股動脈介入療法”科學借鑒傳統中醫精髓和現代先進醫學微創技術,由內到外從發病根源出發表里兼治,短期內達到極佳的治療效果。該療法通過現代生物因子股動脈介入療法及場效消融技術,使得治療下肢血管閉塞性疾病變得微創、安全、有效,對下肢動脈血管狹窄栓塞、動脈硬化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上千種中藥精選具有治療特效的藥物,通過現代高精尖端製藥技術提取濃縮精製,內服外用,針對性強,解毒溶栓,清熱活血,溫經散寒,疏通經脈,調理氣血,血栓消融,扶正固本,祛腐生肌,改善肢體循環,解除動脈血管阻塞及血栓的形成,阻斷失調基因介質平衡,使病變的動脈血管迅速修復正常。
石家莊同寶周圍血管病研究所根據這一原則立法為:益氣行血,搜風祛寒,活血通絡,散結止痛,清熱解毒。加減治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性靜脈炎等肢體血管病取得了神奇的效果。組方以蜈蚣、地龍、全蠍——通脈止痛,解毒散結。烏梢蛇、制川烏——搜風通絡,散寒止痛。人蔘、黃花——益氣扶正驅邪,行血通絡。水蛭、土元、三棱、莪術、穿山甲——活血破血,去瘀生新。地丁、金銀花、生目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周圍血管病
1.簡單的下蹲運動不但能鍛煉肌肉,對關節也很有好處。既可以有效預防靜脈曲張,及小腿抽筋等癥狀,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別看下蹲動作很簡單,做起來卻有一定的講究,否則會物極必反。
2.堅持每天快速步行4次,每次15分鐘,就可以有效地緩解癥狀。因為在快速步行時,腓腸肌的運動加大,活動不斷,靜脈血管就象抽水泵,一樣將積存在處於曲張狀態的,靜脈中的血液往心臟方面提供。同時,由於局部微循環的加快,使曲張靜脈的新陳代謝也加快,靜脈也能較快恢復正常。
3.睡前可做一些有助於血液循環的活動。如將下肢舉起,腳掌與身體保持平行,然後讓腿腳輕輕地抖動。睡覺時最好採取左側卧位,因為躺左側可以避免,壓迫到腹部下腔靜脈,減少雙腿靜脈的壓力,建議可以利用一個枕頭靠著,將曲張的下肢,抬高30―40度角。
4.負重或是長期站立工作者,可用彈性繃帶綁腿,綁腿時先將腿腳墊高,用彈性繃帶將小腿綁紮,能防止下肢靜脈淤血擴張。綁紮時,應從踝部向上綁紮,並盡量扎得稍緊一些。有條件的可以穿著靜脈曲張專用,保健彈力襪。常進行腿部按摩,兩手分別放在小腿兩側,由踝部向膝關節,揉搓小腿肌肉,幫助靜脈血迴流。
周圍血管病
6.適當保暖:大家知道,在溫暖的環境中血管會擴張,皮膚色澤變得紅潤;反之皮膚便顯得蒼白。因此,在寒冷季節和在有空調的房間中適當保暖。寒冷將使血管收縮,血流量更加減少,癥狀愈加嚴重。
7.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動速度緩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因此,平時也可以通過多飲水來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預防靜脈炎。
8.防止創傷:創傷不僅加重血管損傷和痙攣,而且使已處於缺血狀態的肢體抗感染力下降,造成傷口不易癒合。即使是通常不予重視的黴菌感染,如足癬等,也會對患肢造成威脅,因此,一旦發生外傷或足部黴菌感染應及時治療。
一.桃仁桂心粥
二.川烏當歸粥
製作方法:川烏10克,當歸20克,生薑10克,粳米100克,蜂蜜適量。將川烏、當歸、生薑煎1小時,取汁與粳米煮粥,臨熟時再調入蜂蜜,每日分2次服。
三.豬蹄毛冬青湯
豬蹄1隻,毛冬青根200克,雞血藤50克,丹參50克,加水共煮至蹄爛,去藥渣,吃肉飲湯。
四、赤芍紅燒羊肉
製作:首先將羊肉洗乾淨切塊,當歸、生地、赤芍洗乾淨后,放入紗布袋中扎口,乾薑切片,再將羊肉、乾薑、紗布袋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同煮,用文火煎一小時后,去掉紗布袋,再用武火煮沸,加黃酒、蔥、蒜等調料后食用。
五.黃芪人蔘粥
黃芪30克,紅參10克,當歸15克,白朮10克,粳米100克。先煎黃芪、紅參、當歸、白朮、取汁與粳米同煮粥,食用。
六.歸參粥
七、枸杞丹參雀肉湯
材料:麻雀4隻,枸杞子15克,菟絲子10克,丹參15克,蔥、姜、蒜、黃酒等佐料適量。脈管炎食療
製作:將麻雀宰殺乾淨,把枸杞、菟絲子、丹參放入麻雀腹中,將麻雀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一小時,去葯,加蔥、姜、蒜、黃酒、食鹽,再用小火煮片刻即可。
八、附片生薑狗肉湯
功用:附片10克,生薑20克,當歸15克,狗肉250克。
製作:附片洗凈,生薑切片,狗肉剔去肥油及筋頭切成小塊。上料共入鍋,加水適量,燉兩小時左右,適當調味,吃肉喝湯,每次一小碗。
九、紅花野菊花湯
材料:紅花5克,川芎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萵筍200克。
製作:將川芎加水煮沸十分鐘,取汁;紅花、野菊花、蒲公英放汁中煮十分鐘,加入切片的萵筍,沸後起鍋,滴入麻油、醋、味精即可。
十.附子粥
這十種食品中含有一些藥物成分,所以在使用此法緩解脈管炎前,最好諮詢專業醫師,以便因使用不當而造成疾病的惡化。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在線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